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5(1).
摘要:Fischer344大鼠在国外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与慢性毒性试验,八十年代中期引入我国。我们对F344/N-Smu-D大鼠的生长发育的若干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品系大鼠体型较SD大鼠与Wistar大鼠小,除睾丸、垂体、肾上腺、乳腺外的大部分器官与组织的自发性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将F344/N-Smu-D大鼠种群与F344/DuCrj种群比较,在体重、耗食量,血液学与生化学等方面的若干特性差异较大,肿瘤发生率与死亡差别不大。
1995(1).
摘要: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从SIV感染的猴艾滋病(SAIDS)模型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DNA中扩增出767bp的SIV核心蛋白P27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EcoRI及SalI双酶切后,克隆入相同酶切的表达质粒pBV220中,获得含SIV核心蛋白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pBVSG,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用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a经筛选、增殖及42℃温度诱导,SDS-PAGE表明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含量占菌体总蛋白14.5%,Western-blot证实表达产物能被SIVP27单克隆抗体及SAIDS模型猴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识别。
1995(1).
摘要:在15例氯胺酮麻醉的Wistar大鼠利用皮层内微刺激技术测定了躯体的运动皮层代表区。电刺激为350Hz的阴极串脉冲,电流最大值限为80μA。结果表明大多数皮层点诱发对侧肌肉反应。虽然代表区的大小有很大个体差异,分区的相对位置是恒定的。但在分区内部未见分域排列。部分大鼠存在前部前肢区,但无一例发现前部后肢区。比较文献结果提示Wistar大鼠的运动皮层的分化程度比Long-Evans黑顶鼠低。
1995(1).
摘要:用胶原酶法分离胰岛细胞、超速离心法提取中国地鼠胰岛和肝脏细胞膜蛋白,SDS电泳、WesternBlotting分离GLUT后,应用GLUT2抗体免疫结合法测定GLUT的含量与分子量,同时测定了动物血糖、尿糖和血浆胰岛素的含量、显微镜下直接计数了胰岛细胞总数。结果表明:NIDDM发病后,自发NIDDM中国地鼠胰岛细胞GLUT含量减少,与GLUT2抗体反应明显减弱,但肝脏GLUT无明显变化。胰岛细胞总数发病前后大体一致。而血糖、尿精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明显升高。
1995(1).
摘要:以含乙型肝炎病毒的人血饲喂三属蚊叮咬树,复制人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1~2个月后,由于饲料营养配比不当,树的出现消瘦、被毛蓬松、死亡率较高。经调整饲料有效营养配比,制成均衡营养颗粒饲料。提高了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存活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罗崇念 , 王立为 , 林新 , 赵扬 , 曹丽 , 刘俭 , 肖培根 , 谢蜀生
1995(1).
摘要:对小蘖胺(Berbamine)的抗氧化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小蘖胺(25mg/kg/d)腹腔给药一周能明显降低小鼠肝脏过氧化脂质的含量,提高血及心肌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能明显减低同种异型抗原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皮肤移植试验表明小蘖胺50mg/kg/d可以延长小鼠对异基因皮肤移植的排斥时间。用流式细胞仪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表明:小蘖胺能降低小鼠脾脏CD+4/CD8+的比例。说明小蘖胺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可能在于改变Th/Ts的细胞平衡,使抑制活性增强,从而发挥其对免疫反应的负调节作用。
1995(1).
摘要:本文报道小剂量碳酸锂对自发的遗传性糖尿病模型中国地鼠(NIDDM)三个月处理疗效观察。采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空腹血浆胰岛素与血糖乘积的倒数,判断药物疗效。结果显示:碳酸锂使糖尿病鼠血糖降低,血胰岛素无变化,胰岛素敏感性增强。
1995(1).
摘要:用汉坦病毒汉滩株(76-118)重组核蛋白作为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以下简称WB)的诊断抗原,用于实验感染大鼠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同时与用汉城株(SR-11)感染的Vero-E6细胞作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法(以下简称IFA)进行比较。WB法对3/4标本在大鼠接种病毒后第3天测得血清IgM阳性,而IFA法仅1/4标本出现阳性,IFA效价为1:5120的血清,WB效价为1’:40960,且在血清1:10稀释时反应带亦清晰。两种方法分别测定64份大鼠血清。甩IFA法,44份(68.8%)出现类似阳性的荧光颗粒,而用WB法测定,无特异的反应带出现。非感染Vero-E6细胞作IFA抗原,30份(46.9%)与正常细胞抗原有反应,此结果表明WB法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均高于IFA法。IFA法中的非特异性反应系血清与细胞成份之反应。
1995(1).
摘要:对兔出血症的凝血象和组织病理学动态研究以及肝素对兔出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影响的探讨,建立了兔出血症病毒(RHDV)诱发兔DIC的动物模型。该模型与DIC模型建立标准完全吻合,并具有以下特点:1有典型的皮下出血,精神沉郁,抽搐等临床症状。2凝血象有DIC典型变化,并呈规律的动态发展过程,感染后6h是高凝期,18h进入低凝期。3全身器官均可检到典型的微血栓,肺、肾最多。感染后12h为血栓检出高峰期,24h或死兔以出血为主,表现为纤溶亢进的特征性变化。4肝素处理的攻毒兔微血栓少见,发病轻微,死亡率低,表明肝索可以阻断兔出血症DIC的发生。三批攻毒兔的凝血象呈一致变化,证明RHDV诱发的兔DIC重复性高,稳定性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病毒诱发DIC的动物模型。兔出血症,兔出血症病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