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4).
摘要:2004年9月20日至9月23日,由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实验动物科学继续教育研讨会”暨“第二届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与日本国九州实验动物研究会学术交流会”在广州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广东省科技厅条财处刘庆茂处长主持。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朱仕正研究员致开幕词。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顾为望教授、湖北省科技厅条财处范道宠副处长、日本国九州实验动物研究会会长佐滕浩教授分别作了发言。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150余人,分别来自吉林、北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广西和广东等8个省、市、自治区,还包括日本国九州实验动物研究…
2004(4).
摘要:全国实验动物遗传技术培训班于2004年10月25日至29日,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中心)顺利结束。来自全国14个省市15家单位的25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和研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所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实验动物中心邢瑞昌主任等有关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本次培训以2001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为依据,以实际操作为重点,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遗传质量检测中心的邢瑞昌主任等分别就实验动物遗传检测的原理、遗传检测技术进展、生化标记方法、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了讲解,在实践操…
2004(4).
摘要:第一期树鼩CXCR4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杨敏 贲昆龙(3)………………………………………………………………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胡建石 郑志 林玲等(7)…………………………………………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的建立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王丹波 张淑兰 牛慧彦等(10)…………………………………………………………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范薇 杨敬 隋丽华等(14)……PD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明显升高张建民 王红 黄澜等(18)………非动情期S…
2004(4):193-196.
摘要:1997年发生于香港和2004年发生于泰国、越南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导致人感染发病和死亡,说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突破种间屏障而直接传染人。且尚无迹象表明禽流感在这些地区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但经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除在安徽省有一起复发外,全部得到了控制。鉴于我国曾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历史以及周边国家仍不断有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以及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毒力逐年增加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因此,我刊特邀专家就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历史、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表现、禽流感病毒在以往人流感大流行中的作用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专题介绍,并将国内部分研究成果集专论形式刊登。因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读者来信商榷,我刊将在以后的办刊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
2004(4):197-199.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分泌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禽流感诊断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以纯化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在聚乙二醇作用下融合,用选择性培养、有限稀释法克隆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筛选,对获得阳性克隆株用ELISA方法进行亚型鉴定,并用37株H5、H7、H9亚型AIV测定其特异性、覆盖性。结果最后获得了3株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E5、4A4、4B1,经长期体外培养和冻存后复苏能稳定地分泌抗体。经鉴定,其亚型均为IgG1、kappa链。腹水HI效价1∶210~1∶216,细胞培养上清HI效价1∶26~1∶28。3株杂交瘤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与本中心保存的全部20株H5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发生反应,而与15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2株H7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以及H1H4、H6H15亚型禽流感病毒标准毒株均不反应,与鸡新城疫病毒、鹅新城疫病毒、鹅腺病毒和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结论所获3株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诊断试剂的研制。
2004(4):200-203.
摘要:目的制备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为相关研究提供工具。方法以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SP20细胞融合,用血凝抑制试验(HI)和酶联免疫反应(ELISA)检测培养上清,并将阳性融合细胞稀释克隆化3次直至100%孔均为阳性,筛选阳性克隆株,运用免疫荧光法评估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感染的犬肾细胞(MDCK)。结果得到三株稳定分泌抗体的细胞并命名为F8、F9、G11,抗体亚型鉴定结果分别为IgG1、IgG2a和IgG2b;在免疫荧光法单克隆抗体能够检测出感染MDCK细胞的病毒。结论建立了3株抗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其产生的一株高特异性的McAbG11能够用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诊断,并可能应用于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的防治。
2004(4):204-207.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单克隆抗体介导的、经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放大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捕获ELISA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检测试剂盒提供基础。方法用亲和层析法纯化抗禽流感病毒H5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包被微量反应板,用于捕获病毒抗原,再用生物素标记的单抗和酶标亲和素来检测病毒血凝素抗原,经方阵试验优化ELISA反应体系。用该方法检测H1—H15亚型AIV标准毒株和H5、H7、H9亚型AIV分离株,并与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比较,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纯化后的单抗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生物素标记单抗工作浓度为1∶5000;ELISA对H5亚型AIV的检出限为025个血凝单位。该ELISA反应体系能检出H5N3标准株和所有20株国内H5亚型AIV分离株,而与其他14个血凝素亚型的AIV标准株、15个H9亚型AIV分离株和2个H7亚型AIV分离株均无交叉反应。结论初步建立了检测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单抗—生物素捕获ELISA方法,为研制试剂盒和进一步应用试验提供了基础。
孙明 赵铁柱 王传彬 李纯玲 丁银巧 王宏伟 陈西钊 田克恭
2004(4):208-211.
摘要:目的表达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NS1蛋白,用于AIV感染与注射灭活疫苗鸡的鉴别诊断和NS1蛋白功能研究。方法采用RT_PCR方法对H5N1亚型AIVNS1基因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克隆于pGEM_T_easy载体,将该基因插入pGEX_4T_1中构建NS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大肠杆菌后,在IPTG诱导下表达NS1蛋白,Westernblot鉴定表达NS1蛋白。结果成功克隆H5N1亚型AIV的NS1基因,其核苷酸序列长度为690bp,编码230个氨基酸残基。构建NS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内表达出约51×103的NS1融合蛋白。Westernblot鉴定表明表达NS1蛋白与H7N2AIV感染鸡血清有反应性。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H5N1亚型AIVNS1基因蛋白,具有与感染H7N2亚型AIV阳性血清反应原性。
2004(4):212-21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物种和品系的哺乳类实验动物对H5N1禽流感病毒(AIV)致病的敏感性。方法对不同动物经鼻腔接毒,然后通过体温、体重、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和抗体测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实验的4个不同物种共7个品系的哺乳动物中,小鼠对AIV较豚鼠、沙鼠和大鼠敏感。结论ICR和NIH小鼠适宜用来制作AIV感染的动物模型。
2004(4):215-218.
摘要:目的探讨分离小鼠囊胚内细胞群类胚胎干细胞及用于制作嵌合体小鼠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分离3.5d小鼠囊胚内细胞群的类胚胎干细胞作为供体细胞,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分离的类胚胎干细胞注射到供体小鼠的囊胚腔中,再将注射后的囊胚移植到假孕雌鼠的子宫中制作嵌合体小鼠。结果分离36枚囊胚的内细胞群类胚胎干细胞,注射256只昆明小鼠囊胚中,移植32只假孕雌鼠子宫中,获产崽2窝,共12只,其中2只获毛色嵌合体小鼠。结论采用该技术分离所获得的类胚胎干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制作嵌合体小鼠获得成功,该方法为ES细胞介导的转基因动物制作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同种不同品系的动物改良及遗传病基因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未能建立ES细胞系的大动物的遗传工程操作具有一定意义。
2004(4):219-222.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体外循环实验模型。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10只(450~550g),麻醉后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股动脉置管接监护仪实时监测动脉血压并按时采集动脉血标本,股静脉置管用于持续补液和静脉血样采集。经右颈静脉置多孔引流管至右心房行中心静脉引流,血液经特制微型膜肺氧合后,由蠕动泵经右颈动脉实施灌注。本模型采用林格氏液和贺斯进行无血预充,总量为16ml,晶胶比为1∶1,灌注流量100~150ml(kg·min),转流时间60min。结果实验中膜肺氧合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所有动物都成功脱机。结论利用大鼠可以建立简单、廉价的体外循环动物模型。本模型适用于研究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多脏器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防治策略。
2004(4):223-225.
摘要:目的建立胃浆膜多导联电刺激和胃排空动物模型。方法在12条英国比格犬的胃大弯浆膜层包埋四对心内起搏电极,距幽门40cm空肠近端行一造瘘口。结果①造瘘管收集食糜的方法简单易行,通过其排空量,能了解不同的电刺激和不同的电刺激参数对胃动力的作用。②胃浆膜多导联电极记录的胃体、胃窦慢波电信号清晰、稳定,能准确地记录不同时间和不同实验的胃慢波变化。③单导联和多导长脉冲电刺激均能控制胃慢波。结论胃浆膜多导联电极是研究胃电生理、胃电起搏及胃电起搏对胃排空的影响较理想的方法。英国比格犬是此模型的理想材料。
2004(4):226-230.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满意;但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以充分筛选。
2004(4):231-234.
摘要:目的获得家兔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脏肿瘤的形态学资料,探讨Cmyc、p53基因和甲胎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取5例家兔多结节肝癌的肿瘤性结节25个,瘤旁肝组织每例1块,进行一般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同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查Cmyc、p53基因和AFP的表达情况。结果和结论25个结节中,良性增生10个,高分化肝细胞癌11个,中分化肝细胞癌4个。家兔肝细胞癌的发生与Cmyc基因、AFP的过表达和p53基因的突变有关。参照肿瘤诱发过程中,增生性肝硬化、腺瘤样增生、高分化癌、中分化癌的变化顺序,在所检测的三种标志物中,Cmyc蛋白为最早出现的肿瘤标志物,p53基因突变相对较晚出现,AFP在恶性肿瘤结节中的表达率最高(933%)。
2004(4):235-238.
摘要:目的探索建立与人类乳腺增生病相类似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手术、己烯雌酚、黄体酮处理动物。检测血液中雌二醇(E2)、黄体酮(P)、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乳腺组织作组织形态学观察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动物的乳腺组织切片均有典型的乳腺增生;血清中各激素的水平也有不同的变化。结论采用“己烯雌酚 黄体酮”方法,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建立乳腺增生病的动物模型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2004(4):239-241.
摘要:目的研究成年昆明种小鼠对实验感染人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敏感性。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用A组人Wa和恒河猴SA11株RV感染成年昆明种小鼠,观察小鼠的临床反应和排毒情况。结果成年昆明种小鼠感染Wa和SA11RV第二天后出现明显的临床腹泻症状,第四天达到高峰;至少在感染后连续6天的动物大便中可检测到较高滴度的RV抗原。结论成年昆明种小鼠对RV感染有很高的敏感性,可做为动物模型,在RV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评价和疫苗保护性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4(4):242-245.
摘要:目的观察室温下21~25℃DMEM、血浆和血液 DMEM有氧灌注对离体兔肾的形态学影响,探讨离体肾在体外灌注情况下的细胞脱落规律。方法5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5只)、DMEM组(15只)、血浆组(15只)、血液 DMEM组(15只),实验组观察时相点为灌注后1、3、6h。各组离体肾分别用相应的灌注液进行有氧灌注,通过大体观察、含水率、病理切片、脱落细胞记数、原位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dTmediatedbiotindUTPnickendlabeling,TUNEL)凋亡染色进行灌注肾脏的细胞脱落规律分析。结果各组灌注后肾脏外观明显水肿,正常肾脏含水率为786%,灌注后肾脏含水率显著升高,DMEM组肾脏灌注6h后含水率为848%。光镜下见肾脏间质水肿、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细胞核崩解、细胞密度减小。TUNEL染色正常对照凋亡细胞率为23%,DMEM组灌注1h细胞凋亡率即达159%。灌注液中脱落细胞数随灌注时间进行性增加。结论室温下离体肾脏有氧灌注后有较严重的肾脏上皮细胞脱落现象,凋亡和坏死均参与了其发生机制。
2004(4):246-250.
摘要:本文讨论了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技术与存在的问题,以大鼠为主要动物讨论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造模方法、每种造模方法的致病机理、造模途径、效果,同时比较了不同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用途,提出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领域的研究方向。
2004(4):251-254.
摘要:目前非人灵长类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单一,给饲养和管理带来影响。通过总结和讨论人的结核病诊断技术,结合非人灵长类的实际情况,指出在结核病检疫中,虽然结核菌素是经典的早期诊断的方法,但血清抗体的检测是结核菌素试验的有效辅助手段,尤其对无反应猴群的结核病检测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IFNγ的检测有望替代结核菌素试验,实现体外检测结核病。传统的结核菌培养技术时间长,假阴性多,污染率高,给猴的结核病的确诊带来困难。原位PCR技术,能加快诊断速度,提高检出率,特别有利于对小病灶区的病源诊断。虽然目前该技术还不能替代细菌学诊断技术,但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非人灵长类的结核病的病源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