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动态·进展

      2005(3).

      摘要 (5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SARS灵长类动物模型

      2005(3).

      摘要 (11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Greenough TC等人2005年8月在美国病理学杂志上报道了普通绒猴(Callithrixjacchus)感染SARS-CoV的试验结果。两组绒猴通过气管内感染含SARS-CoV的细胞培养物后,在第2、4、7天,动物出现了病理形态学改变和病毒复制。所有的动物都出现了多灶性单核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多数动物伴有多核合体细胞、水肿、支气管炎。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肺泡巨噬细胞和I型上皮细胞中检测到了SARS病毒抗原。感染动物尸检中,在支气管淋巴结和心肌中都检测到了病毒RNA,并有炎性改变。多数动物还出现了肝炎,以多灶性淋巴细胞性感染为主,伴有个别肝细胞的坏死…

    • SARS动物模型技术会议在英国召开

      2005(3).

      摘要 (7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IVB项目组织的第三次SARS动物模型技术会议(Technical Meeting on SARS Animal Models)于2005年8月25-26日在英国的South Mimms召开。第一、二次SARS动物模型技术会议分别在瑞士的几内瓦(2003)和荷兰的鹿特丹(2004)举行。此次会议共有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10个国家的34位专家出席。我国有6名专家参加,分别是香港大学Patrick C.Y.Woo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教授和杨志伟博士、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尹洪超教授、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 SARS啮齿类动物模型

      2005(3).

      摘要 (8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们包括小鼠、大鼠、豚鼠、仓鼠和田鼠在内的多种啮齿类动物都作为候选动物模型进行了SARS-CoV攻毒试验。BALB/c、C57BL/6、ICR等品系的小鼠均出现了SARS病毒在动物体内的复制,同时出现在脾脏、肝脏、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小鼠病理表现很轻,主要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在BALB/c小鼠体内进行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试验显示有预防性治疗作用(Subbarao,Ket al,2004)。灭活疫苗、蛋白疫苗和DNA疫苗也在小鼠中出现了保护性免疫反应。各种活的病毒载体疫苗都在小鼠中作了有效性和免疫原性试验。在小鼠动物模型中,也出现了转基因和基因敲除…

    • SARS揭示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2005(3):129-131.

      摘要 (105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言2002年在中国广东暴发的SARS波及全世界34个国家,给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虽然经中国政府、医务人员、科研人员艰苦努力,以血汗甚至生命为代价,终使SARS得到控制,但SARS的暴发揭示了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即: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近30年来,新发传染病原体近3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种或数种新发传染病出现。近年已经传入我国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T、O139霍乱、军团菌、空肠埃希菌、莱姆病、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汉坦病毒、新型…

    • SARS-CoV恒河猴模型动物中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

      2005(3):132-135.

      摘要 (90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感染的8只恒河猴的SARS-CoV模型动物中,观察肺等组织中出现的系列病理学改变,为针对抗SARS药物筛选、疫苗评价中的免疫病理反应等奠定实验依据。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8只恒河猴,在感染的第5、7、10、15、20、30和60天,分别安乐处死动物,组织病理取材,制片,观察。结果经病毒分离和RT-PCR证实动物感染是成功的。系列病理改变表明,早期肺组织可见间质性肺炎,水肿、结构破坏、出血,巨噬细胞浸润;后期出现内皮细胞受损及再生,透明膜形成,小血管玻璃样变,肺组织纤维化及肺气肿形成,肺泡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破坏并增生等,脾脏、淋巴结生发中心早期有萎缩,后期有恢复等病理学改变均和SARS患者相似。结论感染恒河猴出现与SARS患者类似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病原特性、发病机理、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有关SARS病原冠状病毒合并感染组织胞浆菌的探讨

      2005(3):136-139.

      摘要 (10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ARS病原学的冠状病毒复合组织胞浆菌感染的问题。方法对象为SARS患者尸检1例和南猴(某猴场病死猴)尸检1例,采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荧光检测的方法作检查,观察和比较两者尸检材料肺、脾、淋巴结和肝的病理变化和组织内组织胞浆菌的存在。结果1.人SARS和南猴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极为相似。2.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用人SARS恢复期血清和兔抗组织胞浆菌血清与组织胞浆菌抗原均呈阳性反应,显示此例SARS患者曾感染组织胞浆菌,其次用此两种抗血清分别与人SARS和南猴肺、脾、淋巴结尸检材料反应,均有组织胞浆菌阳性菌体的存在,说明人SARS和南猴脏器均有组织胞浆菌的感染。结论人SARS病原除冠状病毒外,还有组织胞浆菌的合并感染。

    • 从SARS患者血清发现双相型深部真菌的报告

      2005(3):140-143.

      摘要 (12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临床诊断的SARS病人血清中分离病原微生物。方法采用SARS患者血清通过NIH小鼠腹腔、脑和鸡胚卵黄囊和尿囊接种、人胚肺细胞呼吸道病毒培养和系列细菌培养分离病原体,所获微生物经形态学、血清学、生化学和法国梅里埃(Vitek)全自动微生物系统鉴定,复制动物模型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从SARS病人血清分离的微生物,检定结果为一种双相型深部嗜肺性真菌,属流行性肺组织胞浆菌(球状酵母菌)。结论分离的肺组织胞浆菌(球状酵母菌)是呼吸系统深部真菌。

    • 恒河猴感染SARS-CoV的病毒学、血清学检测

      2005(3):144-146.

      摘要 (8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感染SARS-CoV的8只恒河猴进行病毒学、血清学指标检测。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8只恒河猴,在感染的第1天开始到5、7、10、15、20、30和60天分别安乐处死时,不同时间取咽拭子、血液和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和抗体测定。结果RT-PCR证实感染病毒检出时间为5~16d,8只猴中的5只分离到了病毒,感染15d后可检测到抗体。结论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不仅出现与SARS患者类似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也在一定时期内排毒,出现特异免疫反应,这些指标均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 北京地区养殖果子狸SARS冠状病毒调查

      2005(3):147-148.

      摘要 (110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养殖果子狸SARS病毒感染和携带情况。方法用PCR方法检测果子狸咽拭子、肛拭子和皮毛标本,进行SARS病毒病原检测;中和抗体检测果子狸血清。结果本次抽样检测北京地区3个养殖场的10%的果子狸,未检测到SARS冠状病毒,血清抗体阴性。结论检测结果不支持北京地区饲养的果子狸中携带有SARS冠状病毒。

    • 家蚕近交系遗传纯度的RAPD检测

      2005(3):149-153.

      摘要 (10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家蚕近交系IS-c108A的遗传纯度,为家蚕实验动物化的培育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应用经过筛选的20条随机引物对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的3个蛾区各30个个体和该近交系的亲本系统c108、对照实用化品种871各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计算个体间和蛾区间的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结果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的3个蛾区内的多态性带频率分别为1.807%、1.841%、1.841%,平均为1.830%;起点亲本c108个体间多态性带频率为7.207%,对照品种871个体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7.08%;而近交系IS-c108A与c108之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49.20%,c108和871品种之间的多态性带频率为58.33%。家蚕近交系IS-c108A10的3个蛾区内个体之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99581、0.99555、0.99551,总平均为0.99562。结论家蚕近交系IS-c108A(F10)已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合度,家蚕具有易于获得高纯的有利条件。

    • 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特征

      2005(3):154-158.

      摘要 (12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STZ注射的SpragueDawley(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代谢特征、病理学以及胰岛分子生物学变化。方法4周龄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Control)9只,普通饲料喂养。(2)高脂组(HighFatchow,HE)9只,高脂饲料喂养,为普通饲料中添加20%脂肪(猪油和蛋黄粉各50%)和20%蔗糖。(3)糖尿病组(DM)18只。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STZ(40mg/kg)。所有大鼠做灌胃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放免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胰岛β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胰岛素表达量,RT-PCR测定胰腺β细胞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显著高于Control组和HE组大鼠(P<0.01),空腹血清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胰岛β细胞吸光度(A)显著低于高脂组大鼠(P<0.05),降低11.6%。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区占胰岛百分比显著低于Control组和HE组,分别下降31.9%(P<0.05)和43.1%(P<0.01)。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E组(P<0.05)。STZ注射后48h(基线值)大鼠FBG水平的分布情况为A组(FBG<10.0mmol/L)占7/18;B组(FBG10~19.9mmol/L)占5/18;C组(FBG≥20mmol/L)占6/18。STZ注射后9d的OGTT结果与基线值相比,B组OGTT值总体变化最小,A组FBG的变异最大,达到25%。结论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STZ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模拟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以及血脂异常等基本特征。

    • 通过双原核显微注射提高转基因小鼠研制效率的实验研究

      2005(3):159-162.

      摘要 (13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的转基因小鼠制备技术,为开展遗传工程动物模型研究奠定技术基础。方法通过向小鼠受精卵原核中注入不同浓度的DNA分子,筛选最适注射用DNA浓度;将K14/hCTLA4-Ig基因表达载体分子通过显微注射分别导入小鼠受精卵雌、雄原核,并设立单原核注射对照组;利用输卵管腹壶部穿刺移植法将注射后的小鼠受精卵移植于同期发情的受体母鼠;利用PCR对出生的转基因首建小鼠进行筛选。结果最适DNA分子浓度为10ng/μl;在单、双原核注射组胚胎2细胞卵裂率分别为52.3%(132/253)和45.0%(108/240),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胚胎移植后体内存活率分别为18.1%(24/132)和16.7%(18/108),差异无显著性;转基因首建小鼠阳性率分别为3/24和5/18,转基因阳性小鼠占总注射胚胎的比例为1.2%(3/253)和2.08%(5/24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尽管双原核注射对胚胎的2细胞卵裂率有一定影响,但通过双原核注射可有效提高转基因小鼠的制备效率。

    • 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2005(3):163-165.

      摘要 (9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探讨其肾脏损害规律。方法用STZ65mg/kg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方式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饲养14周,期间观察大鼠血糖、尿糖及一般情况变化,实验结束时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取肾作病理及超微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尿白蛋白明显升高,出现肾脏肥大,病理显示明显的肾小球、肾小管病变。结论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肾脏表现肾小球及小管间质损害,可以用作糖尿病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 VEGF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研究

      2005(3):166-169.

      摘要 (10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所有C57BL/6小鼠于接种后第25天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肿瘤的实时图象,利用脉冲多普勒获取血流频谱,获得收缩期峰值速度(PS),阻力指数(RI)。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对照组瘤重比较(7.83±0.78)g、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对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VEGF-ASPODN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S及RI有明显差异(P<0.01);VEGF-SPOD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 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大鼠应激性溃疡中的表达及作用

      2005(3):170-172.

      摘要 (9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应激性溃疡中表达的变化及中药组方应激宁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水浸-束缚应激(WRS)4h,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和Bax在正常大鼠胃黏膜组织中有散在的表达;应激宁组bcl-2阳性细胞数目较应激组增多,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应激组Bax阳性细胞数目较应激宁组增多,两者也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在应激组和应激宁组中,Bax阳性细胞数目均比bcl-2增加(P<0.05)。结论WRS后胃黏膜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差异很可能参与了胃黏膜损伤和修复过程,应激宁对胃黏膜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对5个S180克隆细胞株RAPD特征的研究

      2005(3):173-175.

      摘要 (123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建立S180的5个克隆细胞株的特异性图谱。方法运用23条引物对S180-S2D9、S180-S2D7、S180-S1F11、S180-S1H10、S180-S1B115个克隆细胞株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PCR扩增,以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结果筛选出3条在各克隆株扩增产物间有差异的引物。结论5个S180克隆细胞株的RAPD特征有明显区别。

    • 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对小鼠生长、淋巴细胞转化以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2005(3):176-179.

      摘要 (12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对小鼠生长、淋巴细胞转化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以及淋巴细胞转化和血清皮质酮含量在热应激条件下的变化。方法在4组小鼠的饲料中依次添加35%的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添加剂量分别为0(对照组)、500(实验Ⅰ组)、2500(实验Ⅱ组)和5000mg/kg(实验Ⅲ组),在(21±1)℃下饲养4周,对照组和实验Ⅱ组各取一半小鼠经(35±1)℃热应激处理24h。用特定生长率的方法测定小鼠的生长,用噻唑蓝还原法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用荧光法测定血清中皮质酮的含量。结果各组间ICR小鼠的生长、淋巴细胞转化无明显差异;实验Ⅱ组的血清皮质酮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热应激后,淋巴细胞转化无明显变化;血清皮质酮含量较应激前有显著上升,但实验Ⅱ组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对小鼠的特定生长率和淋巴细胞转化均无显著影响,但会降低小鼠血清皮质酮的含量。

    • cDNA微阵列分析人apoE4转基因鼠肾脏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2005(3):180-183.

      摘要 (8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人apoE4转基因鼠肾脏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方法分别提取人apoE4转基因鼠和正常C57BL/6J小鼠的肾脏总RNA,经逆转录合成cDNA探针后分别与鼠cDNA表达点阵杂交,再用ESTblot软件进行分析,并用Northern印迹证明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人apoE4转基因鼠肾脏中有38个基因的mRNA表达升高,22个基因的mRNA表达降低.其中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前体、视黄酸γ受体和白介素5受体等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B-raf原癌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整联蛋白α4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Northern杂交证明转基因鼠肾脏的c-Jun基因表达升高.结论人apoE4转基因鼠肾脏的c-Jun、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前体、白介素5受体等基因的表达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整联蛋白α4等基因的表达减少.

    • 神经酰胺对小鼠皮层神经元乳酸脱氢酶代谢的影响

      2005(3):184-186.

      摘要 (10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酰胺对小鼠皮层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代谢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上清中分别加入50、100、200、500、1000、2000nmol/L的神经酰胺,分别作用0、1、4、8、12、16、24、36h,测定LDH浓度,计算其代谢率和漏出率。结果可显著改变乳酸脱氢酶(LDH)在细胞内外的分布,随神经酰胺作用时间的延长或剂量的增加,细胞外LDH含量显著升高,但神经酰胺对细胞总LDH代谢无影响。结论神经酰胺可增加LDH漏出率,但对细胞总LDH代谢无影响。

    • 树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2005(3):187-190.

      摘要 (9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树鼩是一种新型实验动物,由于它的许多分子与细胞结构近似于人类,已成功建立了多种人类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在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免疫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有相当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和研究。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