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7(3):161-165.
摘要:目的制备发病过程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其肾脏和主动脉的病变特点。方法8周龄SD大鼠高脂、高糖饮食一个月后给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于成模后4周及8周观察血管功能指标和肾脏功能指标,并对肾脏和血管的病理改变进行观察。结果模型组于成模后4周及8周出现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肾功能改变和血管功能改变。肾脏光镜下见肾小球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水肿,管腔内有大量蛋白管型和细胞管型;肾盂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动脉血管电镜下见内皮细胞局部损伤严重;内皮细胞与内弹力板连接处空隙增加等。结论用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可成功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4周及8周后观察肾脏及大血管相继出现病变,是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的理想模型。
刘红霞 , 苏卫 , 向志光 , 邸冉 , 高珊 , 朱立平 , 张连峰
2007(3):166-169.
摘要:目的以转hMan2c1基因小鼠为模型,分析hMan2c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脾脏的蛋白表达和活性,研究hMan2c1基因对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Man2c1基因在脾脏的蛋白表达并检测小鼠脾脏α-甘露糖苷酶活性;血常规分析外周血中各种血细胞的比例;以BSA作为抗原观察机体的免疫应答;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外周血中CD4 、CD8 、B、NK细胞的数量。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hMan2c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脾脏组织有明显的表达,α-甘露糖苷酶活性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BSA刺激后,转基因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中的CD8 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结论hMan2c1基因在小鼠脾脏表达引起α-甘露糖苷酶活性显著升高,并进一步影响淋巴细胞的生成,增加中性粒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对免疫原的应答。
王晓建 , 杨旭 , 宋晓东 , 张禅那 , 刘继斌 , 邸冉 , 张连峰 , 惠汝太
2007(3):170-174.
摘要:目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鉴定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方法以TG-CARK转基因首见鼠为研究对象,选取小鼠的高度保守基因Fabpi为内参,利用绝对定量的实时荧光PCR法鉴定转基因小鼠拷贝数,并与传统的Southern blot方法的定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时定量PCR鉴定的转基因拷贝数与Southernblot法完全一致,三只TG-CARK首见小鼠的拷贝数分别为1,7,45。结论实时定量PCR技术具有高准确性、高稳定性、高通量和低成本的优点,是比传统杂交技术更好的鉴定小鼠转基因拷贝数的方法。
2007(3):175-178.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评价心肌细胞的存活状况。方法应用改良Langendorff方法进行成年小鼠心脏灌流,分离并培养心肌细胞,评价杆状心肌细胞的比例变化。台盼蓝染色判定心肌细胞活力,应用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治疗心肌细胞24 h后,WST方法测定细胞生存率。结果在每个成年小鼠心脏分离了40~60万的心肌细胞,台盼蓝染色结果68%为存活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培养1 h2、4 h及48 h后,杆状心肌细胞的比例分别为70%、50%及30%。心肌细胞生存率随着毒胡萝卜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减低,其中1、5及10μmol/L毒胡萝卜素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改良Langendorff方法及严格控制心脏灌流培养的条件,可以成功地分离培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有助于进行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2007(3):179-182.
摘要: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比较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四氧嘧啶静脉推注诱发糖尿病后,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拉伤内皮并饲高脂饲料建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非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静脉推注生理盐水,余处理相同。喂养10周做腹主动脉造影和腹主动脉内超声后处死,取腹主动脉横切片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比较两组兔主动脉内膜/中膜比值及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含量,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和性质。结果所有兔胸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轻于腹主动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壁特别是近血管腔处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多于动脉粥样硬化兔,而平滑肌细胞含量显著减少。结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兔的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有更加活跃的炎症细胞浸润,提示病变性质更加不稳定。
张春燕 , 刘丽均 , 狄敏 , 赵丹凤 , 赵立虎 , 徐平 , 芮荣
2007(3):183-186.
摘要:目的探讨人用体外受精液用于实验大鼠体外受精的可行性,为实验大鼠的胚胎保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人体外受精IVF-20培养液作为大鼠精子获能和受精培养液,对SD、Wistar、GK、F344等四种不同品系的实验大鼠进行体外受精;用mR1ECM培养液对体外受精所得胚胎进行体外培养实验。同时,将所得2-细胞胚胎移植给经假孕处理的受体鼠。结果四个品系大鼠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分别可达83.2%、72.6%、87.8%和71.6%。体外受精卵裂胚能够在体外进一步发育,SD大鼠囊胚发育率为16.7%,与体内受精胚胎在体外培养的囊胚发育率(24.5%)差异不显著。80枚2-细胞胚胎移植给2只受体鼠后均妊娠成功,产下正常仔鼠10只,产仔率12.5%。结论用于人体外受精的IVF-20培养液同样适合于实验大鼠精子的体外获能和受精,可以在多种品系获得较高的卵裂率,所得卵裂胚能够在体外发育到囊胚,并且所得卵裂胚在移植给受体鼠后能够产下正常仔鼠。
黄浙勇 , 葛均波 , 张少衡 , 孙爱军 , 黄榕翀 , 崔洁 , 姚瑞明 , 王灏 , 沈安 , 钱菊英 , 邹云增
2007(3):187-190.
摘要:目的探讨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百分位点和心梗体积、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以期指导研究者能够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LAD结扎百分位点。方法将47只小型猪开胸结扎心脏LAD中远段约30%~75%的不同百分位点,分别于术前、术后1 h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 d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4周处死测量前降支结扎位点和梗死体积,最后用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分析LAD结扎百分位点和心梗体积、左室射血分数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结果47例动物手术过程中死亡8只,剩余39只存活动物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LAD中远段结扎部位处完全闭塞,表明手术成功。LAD结扎百分位点和术后1 h LVEF、术后1 hLVEF下降值、梗死心肌体积均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0.78和0.90,P均<0.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术后LVEF(%)=65.88-0.55x结扎百分位点;术后LVEF下降值(%)=0.12 0.59x结扎百分位点;心肌梗死体积(%)=0.53x结扎百分位点-5.43。结论猪LAD结扎百分位点和术后左室功能、梗死心肌体积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根据实验目的和对心功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扎百分位点。
2007(3):191-194.
摘要:目的研究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的分布和排泄特点。方法以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洛伐他汀为模型药,选择健康6月龄雄性巴马香猪为实验对象,经灌胃途径给药(45 mg/kg或2.4 mg/kg),采用RP-HPLC方法测定各组织及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并对其分布和排泄过程进行研究。血浆蛋白结合率通过透析法测定。结果给药后,洛伐他汀快速分布到贲门、胃、小肠、肝、大肠、胰、前列腺、肺、肾、心、肌肉、睾丸、肾上腺、膀胱、脑和脾。以胃、肠、肝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单次给药4h后,贲门、胃、小肠、肝、心、肾上腺、膀胱药物浓度同给药后1h相比略有下降,其余组织均高于1 h。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以上,同正常人血浆非常一致。96 h尿中累积排泄量为给药量的7.4%,原形药经胆汁及粪排泄量达到80%以上。结论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同人的分布排泄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相似,均在组织中广泛分布,血浆结合率达到95%以上,主要经胆汁和粪排泄。
杨秀红 , 朱华 , 黄澜 , 邓巍 , 高虹 , 刘亚莉 , 马春梅 , 孔琪 , 徐艳峰 , 秦川
2007(3):195-197.
摘要:目的为探讨SARS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易感的SARS动物模型。方法利用RT-PCR和病毒分离后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龄鼠和老龄鼠接种SARS-CoV后肺组织内病毒复制情况,同时观察两组动物的肺脏和肺外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对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SARS-CoV在肺内复制的主要部位。结果老龄鼠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成龄鼠;老龄鼠肺脏出现更为严重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其中两只老龄鼠的肺外器官出现了变性、灶状坏死以及血管广泛的扩张充血等全身中毒性变化;肺脏内病毒抗原主要存在于肺泡上皮细胞和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老龄ICR小鼠对SARS-CoV的易感性明显高于成龄鼠,有可能作为研究SARS发病机制以及药物评价的动物模型。
滕岩 , 宋晗 , 郑建秋 , 遇颖 , 于旭辉 , 董丽 , 齐杰
2007(3):198-20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正常有色素家兔的mfERG的特征,了解其视网膜的功能特性。方法对9只兔18眼正常有色素家兔同时检测mfERG,并与正常成人的18只眼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正常有色素家兔mfERG的P1波振幅密度三维地形图特点,可见黄斑区高峰,但较人黄斑区高峰为低,其他部分呈颞侧高鼻侧低的斜坡状,象限野mfERG颞侧半可见P1波振幅密度、P1波振幅、N1波振幅比鼻侧增高;也高于正常成人眼的颞侧值。五个环形野mfERG,P1波振幅密度,第1环最大,由1环到5环依次递减,P1和N1波振幅以4环和5环最大;与人相比环1的P1波振幅密度和振幅降低,环4和环5增高。结论兔眼颞侧视网膜功能高于鼻侧。兔眼视网膜存在类人黄斑区,但其黄斑中心视功能不如人眼,中心外视功能高于人眼。
孟庆玲 , 才学鹏 , 乔军 , 景志忠 , 张艳 , 田广孚 , 郭爱疆
2007(3):203-207.
摘要:目的克隆并表达中国白兔IL-10基因,制备抗IL-10多克隆抗体。方法运用RT-PCR对从ConA诱导后的中国白兔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r)总RNA中扩增IL-10基因,克隆后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将其亚克隆pET28a中,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用纯化的表达产物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该基因全长537 bp,编码178个氨基酸。与欧洲兔IL-10基因同源性很高,但与鼠、鸡、河豚和斑马鱼等不同物种IL-10基因差异较大。经IPTG诱导后,重组菌体裂解物经SDS-PAGE电泳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23.4×103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中国白兔IL-10基因已经表达。重组表达的蛋白量可占菌体蛋白的15.2%。结论成功实现了中国白兔IL-10的原核表达,制备了小鼠抗兔IL-10的多克隆抗体。
2007(3):208-211.
摘要:目的调查Z:ZCLA长爪沙鼠原种群普通级长爪沙鼠的遗传多样性。方法用本实验室自行建立的长爪沙鼠19个生化基因位点的乙酸纤维素膜电泳技术并结合基本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了普通级Z:ZCLA长爪沙鼠100个家系的遗传多态性。结果Z:ZCLA长爪沙鼠在Es-1、Car-2、Hbb、Gpi-1、Cs-1、Ce-2I、dh-l、Mod-1呈单态,在Es-2、Es-3、Es-4、Es-6、Es-8、Es-9、Es-10、pd-1、gm-1、Trf、Akp-1个位点上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从2~4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3.0,平均杂合度0.512,平均多态信息量0.455。结论提示目前本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度多态。
芦天罡 , 倪和民 , 曲杨燕 , 赵雁伟 , 张鸿波 , 邵丹华 , 刘云海
2007(3):212-214.
摘要:目的为提高小鼠休眠胚胎的制备效率,尝试用超数排卵方法获取小鼠休眠胚胎。方法超排小鼠在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后,按照是否注射抗孕马血清(anti-PMSG serum或A-PMSG)以及注射的不同时间分为5组:在母鼠合笼前注射A-PMSG、在母鼠见栓后注射A-PMSG、在见栓第四天卵巢摘除手术后注射A-PMSG、不注射A-PMSG的超排组和不超排组。结果见栓后注射抗PMSG组的平均出胚数(9.4枚/只)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结论常规超排处理结合注射抗PMSG血清法能有效提高小鼠休眠胚胎的回收率。
2007(3):215-219.
摘要:目的对分离自啮齿类实验动物的17株螺杆菌进行鉴定,以期获得生物学、遗传学特性典型的菌株作为模式菌株。方法通过生物学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系统发育树及超微结构分析,对螺杆菌进行种的鉴定。结果确定所分离的17株菌株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为胆汁螺杆菌(H.bilis);另外一类属于螺杆菌属成员。结论所分离到的菌株分别是胆汁螺杆菌和未鉴定到种的螺杆菌,其中胆汁螺杆菌与ATCC51630模式菌株16SrRNA序列比较,相似性达99.6%,可作为检测用的模式菌株。
2007(3):220-222.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观察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肠黏膜屏障(IMB)应激性变化的模型。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两组。TBI组(32只):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模型;假手术对照组(32只):只开骨窗,不行落体致伤。两组大鼠分别按术后6、12、24和48h时相点分为4个亚组(每组均为8只),观察脑组织、肠黏膜组织病理以及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光镜下TBI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电镜下还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较对照组明显增宽。结论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的重度TBI大鼠模型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提示其IMB的功能的确发生了应激性损害,说明这种用来观察重度TBI后IMB应激性变化的模型是成功的。
刘鹏 , 刘宇 , 解金红 , 关怀敏 , 王枫岭 , 钱其军
2007(3):223-225.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心包穿刺装置转染心脏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应用磷酸钙沉淀方法制备携带大肠杆菌LacZ基因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Ad-LacZ),将12头中国小型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球囊堵塞前降支第一对角支远端,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即刻,采用自制简易心包腔穿刺装置经皮剑突下穿刺,成功后置中心静脉导管于心包腔内并行转染,28 d后处死。实验组:胶原酶1200 U及透明质酸酶3000 U预处理心包后,在心包腔内注射Ad-LacZ基因2.0×109p.f.u;对照组:同样方法预处理心包后,在心包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于注射后3、7及28 d分别对缺血心肌进行染色及病理观察。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远端完全闭塞,病理显示心肌有缺血和梗死;实验组注射Ad-LacZ基因后第3、第7天及28d后X-gal染色有阳性细胞,以第7天最明显,对照组无阳性细胞。结论自制的心包腔简易穿刺装置将腺病毒载体转染至缺血心肌是安全的,可行的,并且腺病毒可持续表达4周。
黄莉 , 戴丽军 , 叶炳飞 , 刘寒英 , 邱剑峰 , 冯媛瑜
2007(3):226-230.
摘要:目的建立一套动物模型检测方案,用于筛选和研究对人类和动物早期妊娠有影响的环境卤代芳烃类污染物。方法利用TCDD作为初始研究标准化合物,以NIH小鼠建立动物早期妊娠模型评估方案,包括剂量-反应评估(DRE)、着床前后毒性比较(PPP)、子宫蜕膜细胞反应(DCR)和胚胎转移速率(ETR)分析。结果DRE发现TCDD剂量依赖性地引起了第9天胚胎数量的显著减少。PPP比较发现100 ng/(kg.d)对胚胎着床前期影响显著大于着床后期;胚胎重量评估发现,TCDD在妊娠早期的不同时间给药均影响了胚胎的发育,造成发育迟缓,重量减轻。DCR检测发现TCDD处理显著抑制(P<0.01)假孕小鼠子宫蜕膜。ETR分析发现TCDD未影响胚胎在输卵管中的转移速度,但造成分裂卵发育迟缓,着床前分裂卵丢失(P<0.05)。对出生前胚胎成活率观察发现,TCDD可造成出生前胎儿死亡,胎儿成活率低于妊娠中期的胚胎成活率。结论TCDD对着床前胚胎的毒性明显大于着床后,并具有持续毒性的特点。其机理涉及抑制子宫蜕膜细胞反应、造成着床前分裂卵的丢失或发育的不同步。
刘岳强 , 刘开泰 , 杨晓燕 , 钟近洁 , 许永华 , 张东辉 , 周婷婷
2007(3):231-233.
摘要:目的建立乳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用出生1~3 d乳鼠颅骨,采用多次胶原酶消化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对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矿化能力进行鉴定,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24 h后,大量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呈圆形,48 h后,贴壁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并且贴壁细胞伸出2~3个突起,胞质透亮、饱满,7 d后细胞铺满整个平皿底面。经鉴定,培养细胞具有体内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接种后第1与第2个24 h为细胞的潜伏适应期,第3与第7个24 h生长曲线基本为线性曲线,是细胞的对数生长期。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切实可行。
2007(3):234-237.
摘要: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制备方法及研究目的的不同,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移植性、转基因性及乳腺癌骨转移等动物模型,每种动物模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2007(3):238-242.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主要包括慢性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其发病率、死亡率高,医疗负担重。由于其发病机制、临床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对COPD诊断、治疗的研究工作进展仍然相当缓慢。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建立COPD动物模型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旨在对COPD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动物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提出一点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