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高江晖 , 卜兰兰 , 石哲 , 孙秀萍 , 李腾飞 , 王琼 , 刘新民 , 李朋军 , 沈伟哉
2011, 19(5).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睡眠干扰后所致的小鼠类抑郁样行为学表现.方法 使用滚筒睡眠干扰仪对小鼠进行不同时间(5、10、15 d)睡眠干扰后,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自主活动测试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结果 干扰5d组与对照组比,自主活动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减少(P<0.05),干扰10 d组与对照组比,自主活动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减少(P<0.05).干扰5d后,小鼠强迫游泳、悬尾实验中各指标与对照组比无差异,干扰l0d组小鼠的游泳不动时间[(143.92 +9.48)s]和悬尾不动时间[(127.89 +6.33)s]均较对照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 (128.50 +6.63)s]和悬尾不动时间[(102.64±9.57)s]长(P<o.05),干扰15 d组小鼠的游泳不动时间[(143.08±8.13)s]和悬尾不动时间[(119.10±10.43)s]均较对照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113.00±7.28)s]和悬尾不动时间[(89.55±9.07)s]长(P<0.05).干扰5d组、10 d组、15d组与对照组比,体重均降低(P<0.05).结论 滚筒法睡眠干扰10、15 d可引起小鼠的类抑郁样行为学表现.
鲁帅尧 , 和占龙 , 禹文海 , 赵远 , 陈瑜 , 李鸿钧
2011, 19(5).
摘要:目的 克隆树鼩(Tupaia belangeri)Retn基因,为在树鼩中开展Retn相关研究提供实验资料.方法 在树鼩脂肪组织中抽提总RNA,用RT-PCR进行基因扩增,通过基因克隆、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对Retn克隆质粒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抽提的总RNA完整性较好,RT-PCR产物电泳检测得到了目的条带,重组克隆质粒经Pst I单酶切证明了Retn基因已克隆至质粒载体,测序获得了363个核苷酸序列,1个编码114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JF267792;经Blast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鼠类的同源性分别为95%和99%.结论 成功克隆了树鼩Retn基因及序列测定,为树鼩Retn基础数据的建立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资料.
2011, 19(5).
摘要:目的 探讨反复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能否诱导大鼠产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学改变.方法 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PA组)和对照组(NS组).PA组通过气管穿刺,多次注入一定剂量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测定大鼠动脉血气,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量气管壁厚度和血管壁厚度.结果 自感染第4周开始,PA组大鼠体重较NS组显著减轻(p<0.05);自第12周开始,PA组大鼠血气PaO2显著低于NS组(0.01 <P <0.05),而PaCO2明显升高(0.01<P<0.05);从第2周开始,PA组大鼠气管壁厚度显著大于NS组(P<0.05);从第4周开始,PA组大鼠血管壁厚度显著大于NS组(P<0.05);至第16周,PA组大鼠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明显,管壁增厚,管腔明显狭窄,有气道重构和肺气肿形成.结论 反复气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致大鼠产生COPD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学改变,具有COPD的主要特征,提示该方法可能为COPD大鼠模型的建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2011, 19(5).
摘要:目的 探讨PDMSCs向肝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体外培养条件及方法.方法 孕20 d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取胎盘,经胶原酶消化、密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胎肝滤液,模拟体内肝脏微环境,诱导PDMSCs向肝细胞定向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干细胞标志物;PAS检测糖原表达.结果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D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样细胞,CD44表面标志物检测阳性;PDMSCs经胎肝滤液诱导14d时细胞呈现圆形、卵圆形的特征性改变,AFP、CK19表达阳性.结论 胎肝滤液能够诱导PDMSCs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2011, 19(5).
摘要:目的 以β淀粉样蛋白损伤自然衰老小鼠建立一种新的复合式老年痴呆(AD)小鼠模型,观察连翘酯苷对复合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14月龄C57B L/6小鼠侧脑室注射Aβ25.35形成拟AD复合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实验结束取小鼠脑组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TNF-α及IL-1的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FAP蛋白表达,化学比色法测定ChAT、AchE、SOD酶活性及MDA的含量.结果 水迷宫实验中连翘酯苷组可显著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0.05).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连翘酯苷能降低TNF-α、IL-1的含量(P<0.05),抑制GFAP蛋白表达.提高ChAT、SOD酶活力,降低AchE活性及MDA的含量(P <0.05,P<0.01).结论 连翘酯苷对拟AD复合动物模型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可能与抑制脑内炎症反应,调节胆碱能系统,抗氧化作用等有关.
刘军须 , 蔡月花 , 王瑜 , 冯旭 , 王莉 , 史荣珍 , 林德森 , 刘福英
2011, 19(5).
摘要:目的 观察MIJ和HFJ大鼠的基因纯合度和遗传稳定性.方法 MIJ大鼠7只,取自F22代基础群中3对种鼠和F22代雄性生殖缺陷鼠1只.HFJ大鼠6只,取自HFJ大鼠F25代基础群中的3对种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927.1-2001实验动物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检测方法测定.结果 MIJ和HFJ近交系大鼠的11个生化标记基因位点均为完全纯合,且两个品系大鼠的生化遗传概貌完全一致,生化位点基因型分别为,Akpl为a,Csl为a,Esl为b,Es3为d,Es4为b,Es6为a,Es8为b,Es9为a,Es10为a,Hbb为a,Alp1为b.两个品系大鼠生化标记基因遗传概貌与目前常用的近交系大鼠比较,未发现与其生化遗传概貌完全相同的品系.结论 MIJ和HFJ近交系大鼠符合近交系动物标准,且具有独特的生化遗传概貌.
2011, 19(5).
摘要:目的 比较西藏小型猪与高原藏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和生化分析仪测定21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藏猪与西藏小型猪之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指标的测定差异有显著性,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葡萄糖、肌酸激酶指标的测定差异极显著.其中红细胞、白细胞、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的值藏猪高于西藏小型猪,而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葡萄糖、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的值藏猪低于西藏小型猪.结论 不同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和营养水平会对动物的血液生理、生化值的测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2011, 19(5).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氟化钠对睾丸间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氟中毒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睾丸间质细胞,胰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常规培养,待细胞融合率达80%,且未出现细胞分化时,将细胞分4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钠染毒(0,5,10,20 mg/L)睾丸间质细胞,分别干预0,24,48,72,96,120 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干预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氟作用24,48 h后,20 mg/L的氟化钠对睾丸间质细胞增殖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5 mg/L和10 mg/L组没有明显影响;作用72 h后,10 mg/L的氟化钠明显抑制睾丸间质细胞的增殖;各浓度氟作用96 h和120 h后均表现明显抑制作用.②不同浓度氟化钠对睾丸间质细胞作用48 h后,均可诱导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凋亡.氟化钠浓度为10 mg/L时,晚期凋亡率最高.氟化钠浓度为20 mg/L时,早期凋亡率最高.结论 氟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凋亡.
2011, 19(5).
摘要:学习和记忆行为是大脑的基本功能,它使得生物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揭示学习和记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现代神经生物学发展的目标之一.经过近40年的研究现已初步证实了突触可塑性在学习和记忆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修饰对学习和记忆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一发现将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学习和记忆的复杂机制,并将为某些认知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杨述林 , 庄永龙 , 夏吉翰 , 刘光宇 , 刘子展 , 李奎
2011, 19(5).
摘要:为满足小型猪培育数字化管理需要开发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信息管理系统”由育种管理、饲养管理、群体监测和操作规程等14个模块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育种管理和群体监测模块.为确保数据库质量,育种管理模块创建了以级联表和单选框勾选、个体号和群体类型自动生成的个体信息录入方式;根据近交系和封闭群建系规则创建了自动配种模块,基于系谱生成配种计划表,结合发情记录、产仔记录等实现繁殖管理数字化.群体监测模块由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遗传质量控制三个部分组成,是建立高品质实验用小型猪群体的信息保障.
朱华 , 冯铭 , 卢珊 , 李秦 , 刘颖 , 陈云新 , 代小伟 , 李昊 , 孙井江 , 安沂华 , 赵春华 , 王任直 , 秦川
2011, 19(5).
摘要:目的 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食蟹猴脑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符合普通级标准的成年食蟹猴12只,用自体股动脉抗凝血脑内注射方法建模后1周,用脑立体定位法在血肿周围植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分别为高剂量5×106、低剂量1×106、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利用MRI、PET、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组织病理学对干细胞移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干细胞移植1周后动物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ET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后2周高剂量组血肿周围皮层、基底节核团的SUV%值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移植后3周高、低剂量组血肿周围皮层、基底节核团的SUV%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和0.04).MRI显示剂量组血肿吸收速度大于对照组.病理检查可见剂量组坏死灶面积小于对照组,出血灶周围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 在损伤脑组织周围移植hBMSC可促进食蟹猴损伤神经组织的恢复,为hBMSC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2011, 19(5).
摘要:目的 克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aquaporin 3(AQP3)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研究其在猪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脾脏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猪AQP3编码区序列,将纯化的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宿主菌DH 5α,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不同组织中AQ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克隆出AQP3基因编码区全长873 bp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Q888860,其编码29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牛的AQP3基因同源性最大,达99%.多组织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AQP3 mRNA在BMI猪的脾脏、肾脏、肺、小肠中均有表达,其中脾脏中表达最高.结论 成功克隆出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AQP3基因全长编码区,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进行了预测,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晁天柱 , 陈国强 , 赵莹 , 李凯 , 周宇荀 , 肖君华
2011, 19(5).
摘要:目的 建立用于“野生小家鼠来源一号染色体替换系”构建的PCR-LD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分型系统.方法 采用易于判断的二元性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single nuclear polymorphism point,SNP),应用连接酶检测技术(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建立PCR-LDR分型方案.结果 三组多重PCR-LDR分型方案适用于覆盖整条一号染色体的29个SNP遗传位标的分型,位点间平均遗传距离在6.25厘摩(centimorgan,cM).结论 实现了后代小鼠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分型,可准确检测1号染色体各区段的重组事件.
2011, 19(5).
摘要:目的 改良测定大鼠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方法 改良使用磷酸盐-甲醇-乙腈作为流动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洗脱,高丝氨酸作为内标,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和荧光检测器,检测大鼠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中脑、小脑和下丘脑6个脑区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1n)、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酸(Tau)6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 6种氨基酸在20 min内洗脱完全,分离效果良好;在6.25~ 400 μmol/L浓度范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不低于0.99;6种氨基酸日内试验精密度范围为1.38% ~7.59%;日间试验精密度为2.7%~8.68%;6种氨基酸回收率不低于80%.结论 改良后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能有效分离检测大鼠脑组织分区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
卢知松 , 陈益山 , 姜代勋 , 李格宾 , 孙胜永 , 穆祥 , 陈武
2011, 19(5).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椎间盘脱出模型的脊髓血流量及其电针效应,为兽医临床犬椎间盘病病理和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将硅胶片填充于大鼠第13胸椎( T13)脊髓腹侧位制作胸腰段椎间盘脱出模型,通过激光散斑血流系统实时监测造模后第一腰椎(L1)脊髓背侧血流量及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和趾间穴对其的影响.结果 以硅胶片填充于大鼠T13的脊髓腹侧位可成功制作出类似犬胸腰段椎间盘脱出的后肢瘫痪模型,且重复性好;模型组大鼠在压迫后,L1段的脊髓背侧血流量呈极显著下降(P<0.01),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趾间穴可显著升高血流量(P<0.05),电针结束后约10 min其血流量逐渐恢复至电针前水平;电针组大鼠电针治疗14 d后,脊髓背侧血流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运动功能评分显示电针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通过外科手术将硅胶片填充于大鼠T13脊髓腹侧位可成功制作胸腰段椎间盘脱出模型;压迫后L1段脊髓血流量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后脊髓血流量极显著升高,且瘫痪大鼠运动机能明显好转,这可能与电针改善脊髓血流量继而减轻脊髓损伤并促进损伤恢复或促进代偿机制有关.
王乃东 , 袁安文 , 邓治邦 , 许道军 , 马君 , 薛立群
2011, 19(5).
摘要:目的 为分析H-Y噬菌体Fab抗体特异性,筛选用于抗体亲和力提高的H-Y噬菌体Fab抗体阳性克隆.方法 以从噬菌体Fab抗体库中筛选到具有雄性特异性结合活性的阳性克隆A6、A8、E6为基础,通过C57BL/6鼠脾细胞为抗原的ELISA分析3株阳性克隆的特异性,镜下观察亲和力较好的A8阳性克隆ELISA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该克隆的抗体基因可变区序列和结构.结果 ELISA分析显示3株阳性克隆具有雄性特异性,其中A8阳性克隆具备较好的雄性特异性.A8克隆具有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可变区结构,其重链、轻链可变区分别属于VHI和VκIV基因家族.结论 A8阳性克隆可用于后续的导向筛选和抗体基因改造等研究工作.
2011, 19(5).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电转染不同日龄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on,SCG)神经元细胞的方法.提高转染后细胞的成活率、转染效率和干扰效率.方法 用传统的及经改良的神经元培养液分别培养电转染后的7日龄、14日龄和40日龄SD大鼠SCG细胞,24 h后用台盼蓝染色方法观察并计算细胞成活率;通过改变质粒DNA和siRNA与转染液比例,优化转染条件,于转染24h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转染效率或干扰效率.结果 改良培养液可使14日龄以上SD大鼠SCG细胞转染后成活率达到75%以上,明显高于传统培养液转染后的成活率(P<0.01),且结果稳定,细胞状态良好,能够满足后续实验研究的要求;优化转染条件后,DNA 的转染率及siRNA的干扰率显著提高,当DNA与转染液比例为1∶100(μg∶μL)时,细胞转染率最高;当siRNA与转染液比例为1∶50(μg∶ μL)时干扰率最高.结论 通过改良神经元培养液及优化转染条件,成功提高了电转染后细胞的成活率、转染效率和干扰效率,利用电转染方法可成功转染不同日龄SD大鼠SCG神经元.
高枫 , 孙桂波 , 聂媛媛 , 任小宇 , 孙静 , 秦蒙 , 唐婧姝 , 孙晓波
2011, 19(5).
摘要:目的 研究丹酚酸B对离体大鼠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的方法,以左室内压( LVSP)、左室舒末压(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 dp/dtmax)、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标,观察丹酚酸B对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10、5、2.5 mg/L)的丹酚酸B可使LVSP、±dp/dtmax明显升高,同时使HR减慢,并呈剂量依赖性,但对LVEDP无明显作用.结论 丹酚酸B对离体工作心脏有剂量依赖性正性肌力作用.
2011, 19(5).
摘要:目的 探讨豚鼠在不同光照度照明条件下(10 000,500,5 lx,白色光,色温6000 K)的屈光发育状况,以比较光照度对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方法 30只3周龄的豚鼠(英国种三色豚鼠),随机分为强光组10只、对照组10只和弱光组10只,分别置于10 000、500、5 lx三种光照度环境下,光照周期为12/12 h(早6:00~晚6:00).于实验前及光照12周末分别用带状检影计、A超测定仪、角膜曲率计对豚鼠右眼重复进行眼球的生物学测量(包括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光照12周结束后处死豚鼠取右眼球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对不同时间点的组间测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光照前不同组间生物学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强光组屈光度为(4.03±1.59)D,同光照前相比发生(0.45±1.65)D的变化,对照组屈光度为(2.15+2.01)D,发生(2.28±0.66)D的变化,强光组同对照组相比远视度数偏高约1.50 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光组眼轴增长(0.54±0.10) mm,对照组为(0.76±0.05) mm,强光组较对照组眼轴长度延长较慢,差异有显著性(P<0.05);光照后不同组角膜曲率半径均增加,但组间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强光组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平均为(148.70±22.44) nmol/g,对照组为(44.50士12.45)nmoL/g,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光照12周后弱光组较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屈光度、曲率、眼轴以及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强光可以引起豚鼠眼球眼轴增长减缓,正视化进展减慢,屈光度数偏远视,弱光对豚鼠的屈光发育没有影响.强光照射后可以引起豚鼠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增加,可能为强光引起豚鼠正视化进展减缓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