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2(3):1-6.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1
摘要:目的初步分离和鉴定力竭运动诱导的大鼠睾丸金属结合蛋白(testis metal-binding proteins, TMBPs)。方法8只雄性SD大鼠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8只对照)后6 h取睾丸和肝脏组织,用镉饱和法测定TMBPs和肝脏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含量,用tricine-SDS-PAGE方法分离镉饱和法提取液的TMBPs组分和肝脏MT,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鉴定TMBPs分离条带。结果力竭运动组大鼠TMBPs水平(113.71±11.72)nmol Cd/g testis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87.14±12.72)nmol Cd/g testis(P<0.01),肝脏MT表达量(64.70±14.89)μg/g也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7.32±3.31)μg/g(P<0.001)。LC-MS-MS对tricine-SDS-PAGE分离的蛋白条带的鉴定结果为:TMBPs含有泛素、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酪蛋白样磷蛋白等蛋白质,另外还应包括MT。结论TMBPs由一组具有金属结合性、耐热性和诱导性的蛋白质所组成,主要有泛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酪蛋白样磷蛋白。镉饱和法并非测定金属硫蛋白的特异性方法。
马荣 , 王意忠 , 郭姗姗 , 时宇静 , 时瀚 , 崔晓兰
2012(3):7-1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2
摘要:目的比较BN大鼠和豚鼠对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前后机体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BN大鼠和豚鼠分别用OVA(每只1 mg)隔日致敏(i.p.),共5次;于末次致敏第10天以OVA(每只2 mg)激发致敏(i.v.);分别设正常对照组和OVA致敏组。于激发致敏后1 h处死动物,分离腹腔肥大细胞、脾脏和骨髓,并制备脾脏和骨髓淋巴细胞。以annexin-V作为标志检测肥大细胞活性,同时以Fluo-3/AM标记胞内钙离子,检测钙离子水平;以PHA和LPS作为有丝分裂原,分别检测脾脏和骨髓T、B淋巴细胞活性。结果①致敏BN大鼠和豚鼠脾脏及骨髓T、B淋巴细胞活性均升高,其中骨髓淋巴细胞活性BN大鼠显著高于豚鼠,脾脏淋巴细胞活性两种属间差异无显著性;②致敏后,腹腔肥大细胞活性两种属间差异无显著性,但BN大鼠致敏后是致敏前的6倍,豚鼠是3倍;③肥大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两种属致敏后均升高,豚鼠致敏前后钙离子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VA致敏后,BN大鼠骨髓淋巴细胞活性明显高于豚鼠,豚鼠肥大细胞内钙离子较BN大鼠升高明显,肥大细胞活性两者无明显差异。因此,在实验中可以根据两种属在过敏反应中的特点以及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动物模型。
2012(3):13-1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3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模型,以期对欲进行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或相关实验的同道提供帮助。方法成年SD大鼠10只,将左侧颈总动脉远端穿过颈前肌肉群和气管之间的隧道, 与右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 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端-侧血管吻合动物模型,手术成功率约为100%,平均吻合所需8针,平均血管吻合所需时间(35±5)min。吻合3个月后观察通畅率100%,HE染色示吻合口愈合良好。 结论吻合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显微操作技术水平,同时注意保护术野中小的血管和神经。此模型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显微血管缝合训练。
徐帆 , 李鑫 , 谢亮 , 王韬 , 纪永佳 , 孔飞 , 谢鹏
2012(3):16-2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4
摘要:目的比较笼养雌性食蟹猴抱崽与否,是否对其社会行为有影响。方法从2010年5月开始,在江苏省苏州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猴场可观察的个体中,随机抽取观察对象40个;同年10月开始正式拍摄,样本中,11个个体抱崽,29个个体未抱崽。三名观察员采用焦点观察法,使用高清摄像机,对所有个体每天跟踪拍摄7个时间片段,每个时间段为30分组,每个个体观察4 d,共计完成有效累积观察时间560 h;将每天所拍摄视频汇总而后随机分配给NOLDUS 分析员分析转换成为行为数据。结果抱崽个体多数时间是怀抱住幼崽,社会友好行为较多,比如为其他个体理毛或被其他个体理毛;社会地位较高,如与猴王共坐于制高点(悬于空中的板子或链子上,依据各个猴场饲养条件而议)时间较长;通讯行为较多,即努嘴行为;运动行为和交配行为较多;而未抱崽个体聚温行为较多,即与其他个体相互怀抱聚温;两组在摄食行为、发情行为、休息行为、冲突行为、警戒行为和各种自我行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抱崽对雌性食蟹猴的社会行为有影响。
张海涛 , 罗惠兰 , 朴龙松 , 刘朝中 , 田毅 , 陈浩 , 甘适 , 张超
2012(3):21-2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5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经胸腔镜构建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20头巴马小型猪,在胸腔镜直视下手术丝线永久性环扎左前降支近端,从而造成前降支不同程度的狭窄。术后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狭窄程度。结果20头小型猪中18头手术顺利完成,2头术中出现室颤,除颤成功后分别于术后8 h和48 h死亡。术后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7头小型猪狭窄程度不超过50%,6头狭窄程度在50%到70%,5头狭窄程度在70%以上,即时手术成功率100%,建模成功率90%。结论完全胸腔镜下应用丝线环扎法可成功地制作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动物模型。
2012(3):25-2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6
摘要:目的跑台急性运动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8周龄)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多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方案(跑台坡度为 0°,负荷分为三级)建立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动物模型。尾静脉取血,分别测定大鼠在安静、运动30 min、运动90 min、力竭、恢复30 min、恢复90 min各时间点外周血葡萄糖(GLU)、乳酸(LD)、尿素(BU)、丙二醛(MDA)浓度和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行为能力和运动能力、血液代谢产物及能量物质呈现阶段性的动态变化。外周血LD、BU、MDA浓度及CK活性均较安静时显著性增高(P<0.01,P<0.05);GLU浓度、SOD活性较安静时显著降低(P<0.01,P<0.05)。各指标的变化特征说明大鼠已达到运动疲劳状态。结论建立了大鼠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模型,并客观动态评价了大鼠在运动疲劳产生、发展、恢复等不同阶段各指标的变化特点及规律。该模型可用于后续运动疲劳机制的相关研究。
徐亚平 , 顾健 , 刘海斌 , 孙爱华 , 范静平 , 林顺涨
2012(3):29-3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7
摘要:目的探讨耳蜗显微结构和生理指标对缺铁性肾虚耳聋大鼠模型的评价作用。方法选用体重30~32 g、无耳疾、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正常的1~2周龄SPF级SD大鼠 120只,雌雄分养,分为缺铁组80只、正常对照组40只,饲养时间12周;以出现肾虚证和至少一耳ABR阈值≥15 dB,作为判断肾虚耳聋的标准,获得缺铁性肾虚耳聋大鼠22只,从中选取肾虚耳聋大鼠20只,同时以20只正常大鼠作对照。观察耳蜗血管纹、螺旋器等耳蜗显微结构变化,检测ABR阈值以及血红蛋白和血清铁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和正常对照大鼠的血红蛋白和血清铁分别为11.80 g/L,4.5 μmol/L和45.9 g/L,22.23 μmol/L,ABR阈值分别为(30±5)dB和(10±5)dB;实验组血管纹血管明显减少;螺旋器毛细胞听毛有缺失、倒伏现象。结论缺铁性肾虚耳聋大鼠血红蛋白、血清铁和ABR阈值,以及耳蜗血管纹、螺旋器等耳蜗显微结构变化等指标,均较为稳定,是较好的评价指标。
秦洁 , 叶元土 , 冷向军 , 蔡春芳 , 宋亮 , 许凡 , 张宝彤 , 萧培珍 , 张波 , 王丽宏
2012(3):33-3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8
摘要:目的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细胞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原代培养,以探讨适合草鱼肝细胞生长的最佳条件及培养方法,用于饲料营养与非营养物质对草鱼肝细胞代谢、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温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红细胞裂解液分离、纯化肝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并测定不同时期培养液上清液中LDH、Alb和BUN的含量,分析肝细胞生长状况。结果采用0.25%浓度的温胰蛋白酶消化法,消化20 min,分步收集肝细胞,经台盼蓝染色检测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活细胞数≥99%。结论在含10%胎牛血清、10 μg/mL胰岛素的M199培养基中,以接种浓度1.7×106cell/mL左右为宜,置于27℃、4.5% CO2浓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可成功培养草鱼原代肝细胞。
2012(3):40-4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09
摘要:目的体外分离出猴腺病毒(simian adenovirus,SAdV)毒株, 并对其进行鉴定,为SAdV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诊断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PCR法对猕猴粪便样本进行SAdV筛查,将PCR检测为阳性的样本处理后接种BSC-1细胞,盲传3代后用PCR扩增测序并负染色电镜观察。结果从广东地区食蟹猴粪便样本中成功分离出一株SAdV,细胞病变明显,PCR检测呈阳性,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腺病毒样形态的病毒粒子,命名为GD株。经测序鉴定,发现GD株属HAdV-G亚属,与SAdV-1进化发生距离最近。结论GD株的分离成功,使猴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成为可能,有助于猴腺病毒替代载体的发展。
2012(3):44-4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0
摘要:目的应用CT技术对成年猕猴进行断层扫描, 建立猕猴腹部及盆腔CT断层扫描图谱。 方法选择普通级实验猕猴6只,雌雄各半,年龄5~8岁,取头前尾后仰卧位,采用增强扫描CT技术,对其腹部及盆腔进行断层扫描,采集容积数据及对原始数据重建。通过观察、确认,精选具有解剖意义的扫描图像:腹部7张、盆腔10张(雌雄各5张),对其每个层面的主要脏器进行标注。 结果CT影像能分辨出大部分组织器官的细微变化,较大器官、大血管界面清晰,但较小器官和细小血管、神经、肌肉组织等界面尚不清晰。 结论获得了健康成年猕猴腹部及盆腔的影像学图谱,为CT技术在猕猴影像学研究、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影像学的基础资料。
汤敏 , 倪丽菊 , 高骏 , 肖君华 , 胡建华 , 高诚
2012(3):50-5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1
摘要:目的从东方田鼠的部分BAC文库中筛选微卫星。 方法应用非放射性的菌落杂交方法和磁珠富集法从东方田鼠的BAC文库中筛选高质量的微卫星标记。结果以地高辛标记的寡聚核苷酸(CA)20 为探针,通过菌落杂交法从136个东方田鼠BAC克隆中筛选出杂交信号最强的20个阳性克隆。再将这20个阳性克隆分别通过链霉亲和素磁珠法构建亚克隆文库,从中选取400个经PCR鉴定为阳性的亚克隆进一步测序分析,共得到220个微卫星序列,阳性率55%。选取重复次数高,侧翼序列完整的微卫星序列设计74对引物,共有35对引物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其中1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结论成功且高效地从阳性BAC克隆中筛选出微卫星序列,这些微卫星和阳性BAC克隆可用于后续的定位研究。
张永慈 , 纪庆 , 杨铭 , 范冬梅 , 熊冬生 , 杨纯正 , 周圆
2012(3):56-5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2
摘要:目的确认整合素αvβ3新型抑制剂3,5-二氯苯基双胍对人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前期建立的人黑色素瘤裸鼠肺转移模型,观察3,5-二氯苯基双胍的治疗效果。裸鼠尾静脉接种黑色素瘤细胞(第1天)后,于第5、9、13、17和21天给予该药物治疗。50 d实验结束,处死裸鼠并取完整的肺组织,Bouin氏液固定24 h后根据肺表面癌结节的大小和数量给予评分,以此评价肺转移的程度。结果3,5-二氯苯基双胍6、12 mg/kg和24 mg/kg治疗组的转移分数分别为(55.25±13.60)、(35.13±17.36)和(12.83±11.44),与溶剂对照组(转移分数是82.50±17.72)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的转移分数为(11.50±10.44)(P<0.05 vs溶剂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的转移分数分别为(88.50±17.21)、和(88.87±11.29)(P>0.05 vs溶剂对照组)。结论3,5-二氯苯基双胍在裸鼠体内能够明显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2012(3):60-6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3
摘要:目的 建立表达PiggyBac转座酶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PiggyBac转座子介导基因修饰在小鼠中的应用提供工具。方法利用Cytomegalovirus (CMV) 启动子驱动PiggyBac转座酶基因的表达,经显微注射法建立C57BL/6J表达PiggyBac转座酶的转基因小鼠。PCR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RT-PCR检测PiggyBac转座酶在小鼠生殖系睾丸中的表达情况。PiggyBac转座酶转基因小鼠活性的检测,是通过与转座子供体转基因小鼠杂交检测供体位置变化来确定的。结果显微注射产生7只转基因小鼠并能传代,经RT-PCR筛选出一株在睾丸中相对高表达PiggyBac转座酶的转基因小鼠。随后与转座子供体转基因小鼠杂交,子代双阳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杂交基因型分离,产生的子代转座子供体单阳性小鼠中具有转座子供体片段的转座反应。结论成功建立了表达PiggyBac转座酶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该模型为PiggyBac转座子技术在小鼠中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动物。
刘丽娜 , 王旭东 , 郑魏 , 陈丽 , 吴梅清 , 杨二静 , 徐春
2012(3):65-67.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4
摘要:目的 观察雷洛昔酚是否能诱发出催乳素瘤的动物模型以及对PRL水平的影响,以研究雷洛昔酚对大鼠垂体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切除卵巢后,分别在皮下埋植含有雷洛昔酚、雌激素和空白硅胶管,术后8周处死大鼠,检测大鼠体重变化、垂体重量变化、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和垂体组织学变化。结果雷洛昔酚组与阴性对照组大鼠体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雌激素组大鼠体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雷洛昔酚组与阴性对照组大鼠垂体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雌激素组大鼠垂体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雌激素组大鼠血清PRL水平最高,阴性对照组血清PRL水平最低,雷洛昔酚组介于两者之间,分别与雌激素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洛昔酚组与对照组垂体病理为正常细胞形态,雌激素组垂体病理为PRL瘤表现。结论雷洛昔酚对大鼠垂体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诱发催乳素瘤。
姜锦鹏 , 宁康健 , 吕锦芳 , 李升和 , 车传燕 , 应如海 , 许雪萍 , 冯保明
2012(3):68-7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5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造模时间较短、成本较低,成功率更高的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320只14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雌激素模型组和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共处理28 d。期间每天观察记录鸡的临床状况,并于实验14、28 d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相关参数以及腹腔脂肪重、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对照组在28 d内未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而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在实验14 d发生了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临床观察见10 d后部分鸡开始出现张口呼吸、嗜睡、腹部大而下垂等临床表现。14 d 及28 d后,剖检见腹腔脂肪过度沉积,肝脏明显肿大、黄染、质脆、边缘钝厚、表面可见散在点状或斑状出血;14 d后,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轻度变性,胞质内出现较小的脂肪空泡。28 d后,可观察到大量肝细胞体积极度肿大,胞质内充满较大的脂肪空泡,肝脏结构紊乱等病理学变化;28 d后FLHS发生率高于14 d。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总胆固醇浓度、肝脏相对重、腹脂相对重、肝脂率、肝出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或P<0.01)。雌激素模型组和高脂模型组的临床症状、剖检特征、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相似,但程度稍轻、发生时间较晚。结论通过28 d 的高脂日粮与雌激素复合诱导,可成功建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模型。
2012(3):74-77.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6
摘要:目的 探讨下颌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造模方法。 方法成年新西兰兔22只,于下颌骨体外侧近正中联合处开骨窗注入0.1 mL 5%鱼肝油酸钠和0.1 mL 5.0 × 108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术后常规回笼饲养。于6周开始采用以下方法检测:① 肉眼大体观察;②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③ CBCT(锥束CT)放射学形态观察;④ 局部细菌培养;⑤ 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所有新西兰兔早期精神状况较差,手术区域肉眼观有瘘管并有脓性分泌物。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发现手术区骨密度(BMD)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CT显示骨缺损区边缘模糊,有骨破坏迹象。局部取材细菌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病理切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桨细胞浸润,死骨形成。结论采用兔下颌骨体外侧近正中联合处造骨缺损并注射一定量细菌悬液的方法能够获得理想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模型。
成钢 , 王文彬 , 王京仁 , 李淑红 , 王兴平 , 罗仍卓么
2012(3):78-8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7
摘要:目的 探索和建立东方田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含10%小牛血清的Dulbecco 改良Eagle培养液(DMEM)和1640两种培养体系,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胰酶消化法,分别对出生后1 、3 d和5 d的东方田鼠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结果0.25%胰酶消化分离出生后1 d和3 d东方田鼠乳鼠皮肤较出生后5 d组织可获得较多数量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快速贴壁生长,一般6 ~7 d长满培养瓶,细胞纯度高,HE染色细胞呈长梭形,胞核明显;DMEM和1640两种培养液均可用于东方田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但细胞传代后生长趋缓,只可传代2~3次。本实验运用组织块贴壁法未能培养出皮肤成纤维细胞。结论确定了有效分离东方田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日龄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操作依据。
2012(3):81-8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8
摘要:E-钙粘蛋白是参与细胞间粘附连接的主要分子,发挥着维持细胞极性和组织结构完整性的功能。肿瘤组织中E-钙粘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粘附力减弱,使细胞获得浸润性和游走迁移能力。在细胞迁移到新的位置后,E-钙粘蛋白重新表达,有利于肿瘤细胞在继发部位生长增殖,形成新的病灶。E-钙粘蛋白功能调控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机制,编码基因修饰,基因转录抑制及microRNA调节。其中microRNA通过影响E-钙粘蛋白的转录或表达在肿瘤转移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肿瘤转移的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肿瘤转移过程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相应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2012(3):86-9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3.019
摘要:慢性抗thy1抗体肾炎模型由于其疾病过程与人类IgA肾病及其他的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疾病进程相似,可以用作研究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慢性抗thy1抗体肾炎模型的建立方法、病理演变过程、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