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2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初步探讨过敏性紫癜兔模型的构建

      2013, 21(5).

      摘要 (922) HTML (0) PDF 0.00 Byte (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过敏性紫癜动物模型,为该病治疗方法的评价和新药研发提供帮助。方法 通过热性药物的喂饮、腹腔注射卵白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持续抗原刺激后,耳缘静脉和背部皮内注射卵白蛋白生理盐水,激发过敏反应来构建过敏性紫癜模型。实验过程中分别进行一般症状观察;平均每天饮食,饮水量、体温、血常规、尿常规、便潜血等测量;皮肤、肾脏等脏器病理检测,并与人类疾病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改变相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兔表现为皮肤瘀斑;每天进食减少、饮水增多(P<0.01),体温升高(P<0.05);血WBC增多(P<0.01),RBC减少(P<0.01),HGB、MCHC均降低(P<0.01),NEU,NEU%,EOS,EOS%均升高(P<0.01);67%尿蛋白、尿红细胞阳性,70%便潜血阳性;病理表现为皮下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真皮水肿,炎细胞浸润;肾小球局灶性慢性肾炎,囊腔蛋白渗出,血管扩张充血,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增厚,红细胞管型,炎细胞浸润等;关节腔淤血,结缔组织坏死,炎细胞浸润等;皮肤、肾IgA免疫球蛋白大量沉积等;胃粘膜出血,坏死脱落;小肠绒毛血管扩张充血,上皮细胞脱落;肺淤血,肥大细胞似有脱颗粒现象;肝灶性炎细胞浸润等,这些改变与人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变基本相似。结论 大耳白兔通过热性药物的喂饮,连续抗原刺激,静脉和皮内抗原冲击后,其症状、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人类过敏性紫癜病变基本相似,有望构建良好的过敏性紫癜兔模型。

    • 荧光高效液相法测定3种失眠模型大鼠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2013, 21(5).

      摘要 (872) HTML (0) PDF 0.00 Byte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3种失眠模型大鼠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方法:复制药物诱导失眠动物模型、平台水环境诱导失眠动物模型、刺激诱导失眠动物模型,以Agilent 1100 荧光检测器高效液相系统为检测工具,Agilent ZORBAX SB-Aq(250mm?.6mm,5μm)为色谱柱,柱温25℃,激发波长λex=357nm,发射波长λem=455nm,甲醇-50mmoL/L醋酸钠缓冲液(pH=6.5)为流动相,采取梯度洗脱,测定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Gl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γ-GABA)、牛磺酸(Tau)的含量。结果: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牛磺酸分别在10.06~0.0503、10.13~0.0506、10.05~0.0502、10.03~0.0501μg/mL范围内其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95、0.99995、0.99985、0.99990)。测得药物诱导失眠大鼠脑组织中Glu、Gly、Tau、γ-GABA的含量为0.2042?.0145、0.0086?.0005、0.0919?.0024、0.0421?.0011μg;平台水环境诱导失眠大鼠脑组织中Glu、Gly、Tau、γ-GABA的含量为0.2144?.0159、0.0085?.0004、0.0966?.0035、0.0433?.0012μg;刺激诱导失眠大鼠脑组织中Glu、Gly、Tau、γ-GABA的含量为0.1818?.0043、0.0084?.0005、0.0824?.0033、0.0414?.0018μg;正常大鼠脑组织中Glu、Gly、Tau、γ-GABA的含量为0.1744?.0038、0.0085?.0004、0.0791?.0022、0.0406?.0012μg。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能满足同时测定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牛磺酸的含量测定的需要, Glu、Tau、γ-GABA与失眠可能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三种失眠动物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出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 补佳乐联合缩宫素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

      2013, 21(5).

      摘要 (832)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目的 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方法 不同剂量补佳乐给近交系BALB/c小鼠连续灌胃,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缩宫素,诱发扭体反应,记录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筛选最佳条件。结果 补佳乐最佳剂量为0.5 mg?kg-1;催产素最佳剂量为2U/只;补佳乐灌胃后1个小时为观察扭体反应的最佳时间,用药周期第3天时扭体次数开始增多;从第4天开始维持在高水平。结论 补佳乐联合缩宫素可以成功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

    • 三种突变GRK4转基因的血压动态分析

      2013, 21(5).

      摘要 (1039)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4(GRK4)通过使多巴胺1型受体脱敏,负调控肾脏近曲小管的钠平衡。GRK4基因突变与肾脏促尿钠排泄功能受损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建立GRK4γ野生型和三种GRK4γ基因突变的转 基因小鼠,并对其血压进行动态分析,建立高血压模型。 方法 把人GRK4γ野生型、GRK4γR65L、GRK4γA142V和GRK4γA486V三个突变基因分别插入鸡β-肌动蛋白启动子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显微注射法建立C57BL/6J GRK4野生型和突变的转基因小鼠,PCR鉴定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采用Western Blot鉴定GRK4在心脏、肾脏和肾上腺中的表达筛选高表达转基因品系。用无创血压测量仪分析转基因小鼠动态血压。 结果 建立了在心脏、肾脏和肾上腺均高表达GRK4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转基因表达人GRK4γ野生型和GRK4γR65L突变的小鼠血压正常,转基因表达人GRK4γA142V突变的小鼠在正常的钠盐摄入情况下即可发生高血压,而转基因表达人GRK4γA486V突变的小鼠只有在增加钠盐摄入情况下才发生高血压。 结论 GRK4γA142V转基因小鼠可作为自发性高血压动物模型,GRK4γA486V转基因小鼠可作为盐敏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 >专题研究
    •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新进展

      2013, 21(5).

      摘要 (991) HTML (0) PDF 0.00 Byte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更好的把动物模型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动物的选择、传统动物模型、新型特殊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 地面模拟失重的实验方法综述

      2013, 21(5).

      摘要 (903) HTML (0)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载人航天事业已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但航天员对失重的适应和返回地球后的再适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尚未攻克的技术难题。航天失重环境下航天飞行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及对抗措施,仍是航天医学的重要课题。在地面上无法创造长期的失重环境,但根据失重对机体产生的生理效应可实现地面模拟失重实验。本文概述了地面模拟失重的人体实验、动物实验概况,为更好开展地面模拟失重条件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 人BAFF转基因斑马鱼的构建及早期免疫基因表达检测

      2013, 21(5).

      摘要 (855) HTML (0) PDF 0.00 Byte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人BAFF转基因斑马鱼模型,探讨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RT-PCR法由人淋巴瘤细胞克隆了人BAFF基因全长855bp蛋白编码区域,构建表达人BAFF重组质粒Tol2-hBAFF,体外细胞转染并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蛋白表达。重组载体经显微注射斑马鱼受精卵后,GFP荧光跟踪并筛选阳性鱼。qPCR法检测早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人BAFF-GFP融合蛋白可成功表达,利用Tol2-hBAFF重组质粒显微注射斑马鱼受精卵可获得表达人BAFF的转基因斑马鱼,且表达人BAFF斑马鱼1dpf胚胎中TCRAC明显高表达,而Ikaros则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在斑马鱼胚胎中表达人BAFF蛋白会造成早期淋巴系统中基因的过早表达。结果:研究所建立的表达人BAFF的转基因斑马鱼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与BAFF功能亢进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一种具有诸多优点的新型工具。

    • 儿童单纯性肥胖模型的制作

      2013, 21(5).

      摘要 (780)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建立幼儿单纯性肥胖模型,并与高脂饲料制备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48只雌性KM小鼠产仔鼠后,一半仔鼠数目为14~16只,一半仔鼠调整为6只(雌雄各3只)。仔鼠断乳时或第9周时仔鼠分别饲喂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仔鼠在15周后处死,称重,测量体长、腰围,生殖器重、脂肪重(肾周和生殖器周脂肪),计算体脂比。结果 ①BD2组常规饲料饲喂至15周结束后,无论雌雄仔鼠,其体重与BD1组比较均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BD2组体重超过BD1组体重雌性为26.3%,雄性为20.0%。同一处理方式,雌性仔鼠体脂比均高于雄性。②不同时间饲喂高脂饲料,无论调整窝仔数与否,高脂饲料各组仔鼠,无论雌雄,其各组仔鼠体重均比BD1组高(P均<0.05);HFD4组雌性和雄性仔鼠体重与BD2组相比存在均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儿童单纯性肥胖模型。在儿童早期肥胖的情况下,成年后过渡高脂饮食会导致机体储存更多的脂肪。

    • 原代培养大鼠前列腺细胞建立前列腺增生筛药模型

      2013, 21(5).

      摘要 (924)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原代培养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体外筛药模型。方法:无菌状态下取雄性SD大鼠腹侧叶前列腺,称量后,剪成1mm3小块,经Ⅱ型胶原酶消化1h后,过滤、离心获取前列腺细胞,接种于24孔板培养并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获取的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分别接种于96孔板和24孔板培养12d后给予系列剂量(0.1-1000µM)的他莫昔芬和阳性药物爱普列特处理72 h,利用CCK-8法检测前列腺上皮细胞存活率并计算药物IC50值,并进一步通过Giemsa染色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结果:细胞鉴定结果显示,获取的细胞具典型上皮细胞形态特征,细胞角蛋白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表达阳性,提示所获细胞为前列腺上皮细胞。爱普列特与前列腺上皮细胞孵育72h后,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能够明显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生长,其IC50值为42.7µM,进一步镜下观察结果显示,爱普列特未明显改变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形态,但能导致存活细胞数减少。他莫昔芬则对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镜下观察前列腺上皮细胞数量和形态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利用原代培养SD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可以成功建立前列腺增生体外筛选模型。

    • 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数据的分类编码研究

      2013, 21(5).

      摘要 (1118) HTML (0) PDF 0.00 Byte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参照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的数据分类原则,以实验动物所包含的基本信息、遗传数据、生理数据、生化数据、解剖数据等五大生物学特性数据种类进行划分,采用层级结构探索了一套灵活性、可扩展的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数据动态分类编码方法,该方法对实验动物数据资源的科学保存、有效共享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2013, 21(5).

      摘要 (937) HTML (0)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快速、便捷、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为实验动物检测和细菌性腹泻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LT毒素基因序列(S60731.1)设计外引物和内引物进行LAMP扩增,对LAMP特异性和敏感性与PCR方法做比较。结果 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限为100pg,灵敏度是PCR的10倍以上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利用该方法对27份猴腹泻样品进行LAMP和PCR方法检测, LAMP(60min内)检测结果与PCR符合率为100%,而LAMP(90分钟内)检测敏感性高于PCR。结论 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适合于ETEC临床快速检测。

    • 一种有效的小鼠气道内siRNA给药方式的建立

      2013, 21(5).

      摘要 (1142) HTML (0) PDF 0.00 Byte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建立一种有效的哮喘小鼠气道内siRNA给药方式。方法 健康雌性BALB/c小鼠以卵蛋白致敏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后,以NF-κB(p50)基因为靶基因,通过自制雾化器分别将NF-κB siRNA(20uM,100ul/只)溶液及相同浓度的非干扰siRNA溶液分别雾化注射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气道内。给药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NF-κB基因表达变化,确定该给药方式的有效性。 结果 通过直接气道内雾化给药的方式能能显著降低NF-κB基因表达水平(NF-κB下调1.743倍,P=0.0035)。结论 采用气道直接雾化给药的方法能有效降低靶基因的表达。

    • 表达人TCRα转基因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及其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

      2013, 21(5).

      摘要 (724) HTML (0)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T细胞介导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动物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发病免疫机理奠定基础。方法 将20只系统表达人T细胞受体α基因(T cell receptor,TCRα)小鼠随机分为两组, 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100mg/kg体重/次,间隔1天后再注射一次,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每周测定一次血糖和体重,当出现重度糖尿病临床表现时处死,其余小鼠注射后8周处死,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胰岛素和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 模型组小鼠发病率为10/ 10, 对照组为0/10;模型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B细胞表型CD19 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注射STZ后约8周,模型组血清胰岛素、IFN-γ、TNF-?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IL-2高于对照组但无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结论 在系统表达人TCRα基因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后2~ 8周可建立稳定1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

    • 长爪沙鼠肝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

      2013, 21(5).

      摘要 (969) HTML (0)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体系。方法:以雄性长爪沙鼠肝细胞为供体,采用组织消化法和Seglen两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以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得率和活率,PAS法鉴定肝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并使用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培养基维持培养。结果:组织消化法和Seglen两步灌流法平均每只长爪沙鼠肝脏分离获得肝细胞分别为(1.33?.34)?07个、(3.97?.15)?07个,细胞活率分别为(29.4?.05)%、(80.3?.56)%,这两种方法在细胞得率及活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肝细胞内因有大量的糖原颗粒,经PAS法染色后被染成红色。结果表明肝细胞在贴壁后72h内,肝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采用胶原酶经肝门静脉灌流分离肝细胞是一种高效获得肝细胞的方法。各种细胞因子有利于维持肝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分化,长爪沙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将为肝脏相关疾病研究和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从猕猴肝脏组织扩增黄嘌呤脱氢酶/氧化酶(XDH/XO)基因片段

      2013, 21(5).

      摘要 (1474) HTML (0) PDF 0.00 Byte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RT-PCR扩增猕猴黄嘌呤脱氢酶/氧化酶(XDH/XO)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实验资料。方法 提取健康猕猴新鲜肝脏组织总RNA,用RT-PCR二步法进行XDH/XO基因片段扩增,对获得的目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genbank上发表的人类(Homo sapiens)、小鼠(Mus musculus)、家鼠(Rattus norvegicus)、野猪(Sus scrofa)等物种XDH/XO基因进行该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 DNAMAN软件预测该段核苷酸的氨基酸序列, InterProScan及SWISS-MODEL工具进行XDH/XO的编码蛋白结构域及功能预测及三维结构构建。 结果 RT-PCR 产物电泳检测得到了与设计大小相一致的目的条带,序列测定共测到683个核苷酸, DNAMAN软件预测该段核苷酸的氨基酸序列包括了1 个编码158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 ORF),通过该软件包中Multiple alignment对目的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NCBI报道的人类(U39487.1)、小鼠(NM0111723.2)、家鼠(NM 017154.4)、野猪(JN896312.1) XDH/XO基因mRNA互补的cDNA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所扩增得到的目的片段与人类同源性最高,为95.6%,与小鼠、家鼠、野猪的同源性分别为85.2%、84.3%、86.1%,说明获得的基因片段是猕猴的XDH/XO基因片段,且该基因在物种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生物信息学预测该段XDH/XO编码蛋白含有醛氧化/脱氢酶的钼喋呤结合点结构域及黄嘌呤脱氢酶结构域。结论 在体外成功扩增出猕猴XDH/XO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开展高尿酸血症致病机理研究,抗高尿酸血症新药研发奠定工作基础。

    • >专题研究
    • 大鼠瘦素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构建及在原代神经元细胞中的表达

      2013, 21(5):0-0.

      摘要 (1100) HTML (0) PDF 0.00 Byte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携带大鼠瘦素(Leptin)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并鉴定其在原代鼠神经元细胞中介导的瘦素过表达,为肥胖症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提取大鼠脂肪组织总RNA,利用RT-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瘦素 cDNA,通过重组DNA技术,得到瘦素 cDNA与pGEM-T载体的重组质粒,阳性重组子用PCR及测序分析鉴定。用SpeⅠ和EcoRⅤ双酶切将pGEM-Leptin中的瘦素基因片段切出,再克隆到AAV2表达质粒pTR-UF22中,构建瘦素重组AAV2载体pAAV2-CBA-Leptin。以pDG作为辅助质粒用HEK293细胞包装AAV2-CBA-Leptin,并用一步重力流柱法纯化病毒,由荧光定量PCR测定病毒基因组DNA的拷贝数即为病毒滴度。然后将AAV2-CBA-Leptin 及对照病毒AAV2-CBA-EGFP感染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分别用免疫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源基因在神经元的表达。 结果 测序证实瘦素基因与GenBank 提供的原始序列完全一致。 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完全一致,HEK293细胞包装病毒效果良好,得到滴度为1.5x1012 vg/ml纯化的重组瘦素病毒AAV2-CBA--Leptin。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AAV2-CBA-Leptin能介导瘦素在大鼠神经元细胞中过表达,并随着病毒量的增加而增强。AAV2-CBA-EGFP 感染鼠神经元细胞5天后95%左右的细胞有明显的绿色荧光,免疫染色和DAPI核酸染色显示荧光细胞均为神经元而神经胶质细胞无荧光。 结论 成功构建并包装了瘦素重组AAV2病毒并可介导瘦素在神经元细胞中高效、特异表达,从而为研究瘦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体重和糖尿病等方面的功能及基因治疗研究打下基础。

    • D-半乳糖诱导小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动物模型研究

      2013, 21(5):0-0.

      摘要 (908) HTML (0) PDF 0.00 Byte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D-半乳糖诱导ICR中年雌性小鼠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动物模型的卵巢形态学、性激素以及胰岛素水平变化,并探讨D-半乳糖引致小鼠PCOS的意义。方法 以D-半乳糖腹腔注射20周龄ICR雌性小鼠8周,观察卵巢形态的变化,检测血糖值及动情周期排卵情况,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胰岛素、雌二醇(E2)、促卵泡生长激素(FSH)、睾酮(T)水平。结果 D-半乳糖处理组小鼠的卵巢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有80%( 10/12) 的单侧或双侧卵巢呈现多囊性扩张,卵巢闭锁增多及颗粒细胞层数减少,并表现为紊乱的动情周期,提示无排卵;与对照组比较,D-半乳糖组小鼠血清T、E2 和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01),FSH水平下降(P< 0.0001),空腹血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结论 使用D-半乳糖诱导小鼠PCOS模型,无论在影响血清性激素还是卵巢局部形态学改变方面都与临床表现相似,并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符合PCOS的典型特征,可作为动物模型用于科学研究。

    • 转基因小鼠和基因突变小鼠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2013, 21(5):0-0.

      摘要 (842) HTML (0) PDF 0.00 Byte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微卫星在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中的变化,为基因修饰和遗传突变动物的遗传检测和表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从GenBank中选取198个等位基因数量多、富含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以野生型动物为对照,对6种近交系遗传背景的转基因小鼠和5种自然基因突变的近交系小鼠进行微卫星多态性检测,选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TR扫描技术,比较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共有40个微卫星位点在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中表现出多态性。在基因突变小鼠中,微卫星不稳定性有55.6%(10/18)是由纯合变为杂合(I型),有3个位点(16.6%,3/18)是纯合突变(II型),有5个位点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突变。但是在转基因动物中,大多数的微卫星多态性为I型突变(87.5%,28/32),只有2个位点(6.2%,2/32)是II型突变。另外有2个位点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突变。结论 基因修饰或基因突变可引起小鼠相关微卫星发生不稳定性,而且某些微卫星位点对基因改变敏感性较高。

    • 维生素D3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器官炎症的影响

      2013, 21(5):0-0.

      摘要 (795) HTML (0) PDF 0.00 Byte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维生素D3与高血压炎症的关系。方法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试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维生素D3制剂3μg穔g-1(溶于20%丙二醇0.5mL中),每周2次;对照组仅腹腔注射丙二醇0.5mL,两组均干预12周。实验过程中监测大鼠血压变化。干预12周后,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3、钙、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浓度;计算肾脏-体重比和心脏-体重比;HE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肾脏、心脏、小动脉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血压无显著差异(P >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57?)mmHg和(173?)mmHg(P<0.05)。实验组的血清25(OH)D3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IL-6、MMP-9实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血钙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的心脏-体重比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肾脏、心脏和小动脉高血压炎性损害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规律的维生素D3用药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6、MMP-9的产生,抑制机体炎症反应,调节控制血压。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