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序言

      2014, 22(1):1-1.

      摘要 (1106) HTML (0) PDF 693.26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H7N9禽流感的研究现状及对未来的思考

      2014, 22(1):2-7.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1

      摘要 (1917) HTML (0) PDF 717.24 K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始发于2013年3月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给我国卫生、农业与经济带来了严峻而巨大的挑战,尽管目前疫情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随后出现的散发病例提示H7N9卷土重来的势头已现端倪。对于H7N9禽流感,目前仍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基于此,本文将对目前H7N9禽流感的流行发展势态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目前未知、但亟待解决的关键论题和研究方向,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 >研究报告
    • 人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特征分析

      2014, 22(1):8-1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2

      摘要 (3553) HTML (0) PDF 722.97 K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人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及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特征。方法 分别以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体征变化及感染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差异,检测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观察小鼠感染后修复状况。结果 H7N9病毒、H5N1病毒和H1N1病毒均感染BALB/c小鼠,小鼠存活率依次为H7N9>H1N1>H5N1,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H5N1 >H1N1 >H7N9,PCNA表达水平依次为H7N9 >H1N1 >H5N1。结论 H7N9病毒感染后宿主炎症反应较小,感染后小鼠肺组织自我修复能力较强;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的机体反应最为强烈,感染后恢复能力差,致死率高。

    • BALB/c小鼠和雪貂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的肺组织动态病理学变化

      2014, 22(1):13-17.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3

      摘要 (2069) HTML (0) PDF 713.01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用H7N9禽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和雪貂后,其肺部动态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及机制研究提供帮助。方法 BALB/c小鼠经鼻腔接种106EID50(5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1、2、3、5、7、14、28天分别安乐死2~3只小鼠;雪貂经鼻腔吸入接种106EID50(50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3、7、14、28天分别安乐死1只雪貂,分别观察动物的临床特征改变,肺组织的大体组织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察动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病毒分布及肺组织各种炎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感染病毒后的小鼠出现竖毛、嗜睡、死亡等表现,雪貂表现为打喷嚏、鼻腔分泌物、稀便、嗜睡等;大体观察小鼠与雪貂肺组织均可见到暗红色病灶;光镜观察小鼠与雪貂的肺组织均呈现坏死性支气管炎和渗出性间质性肺炎、肺泡炎。感染第2天开始出现炎性病变,7~9 d炎症病变最严重,14 d后逐渐修复吸收,28 d基本完全吸收;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增多,以T细胞增多为主,尤其是CD8+ T细胞两种动物均大量表达。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BALB/c小鼠和雪貂肺组织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感染后7~9 d肺部炎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最严重,CD8+T细胞明显增多,14 d后病灶逐渐吸收。该研究可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该病及进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H7N9禽流感病毒小鼠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2014, 22(1):18-21.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4

      摘要 (9762) HTML (0) PDF 739.37 K (3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H7N9禽流感病毒小鼠感染模型。方法 1×108,1×107或1×106 TCID50H7N9禽流感病毒原液(A/Anhui/1/2013)滴鼻感染BALB/c小鼠。主要观测指标:临床症状、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载量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被感染的小鼠表现为竖毛、弓背、体重下降;病理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感染后第2天开始在呼吸道脱落细胞中检测到病毒;免疫组化或病毒分离方法在肺、肾、脑、肠、脾等组织检测到病毒;感染后14 d在小鼠血清中血凝抑制试验特异性抗体效价达到160;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结论 H7N9感染BALB/c小鼠模型与人类禽流感感染疾病的基本特征相似,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工作基础。

    • 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 BALB/c鼠肺适应株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

      2014, 22(1):22-26.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5

      摘要 (2427) HTML (0) PDF 790.50 K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的鼠肺适应株,并对适应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方法 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通过在BALB/c小鼠肺组织中连续传代,观察小鼠存活情况及肺病理改变,来获得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的鼠肺适应株。结果 季节性流感H1N1 A/Brisbane/59/2007病毒野生型毒株,经过在小鼠体内进行8次传代后,毒力逐渐增强,从无致病力到致死率达到100%,对鼠肺适应株与野生型毒株进行基因比对,发现适应株HA基因发生了3个有义突变。结论 野生季节性低致病力H1N1流感病毒可经在小鼠中经过多次传代而获得高致病力H1N1鼠肺适应株,HA蛋白89位Thr至Ile的突变对毒力的增强起决定性作用。

    • 新型H7N9病毒在同居小鼠中的传播途径

      2014, 22(1):27-31.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6

      摘要 (2096) HTML (0) PDF 782.93 K (2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进一步了解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传播能力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播。方法 H7N9病毒感染小鼠后与同居小鼠合笼,研究同居小鼠的临床变化指征、病毒复制情况、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病理变化。以同居小鼠分泌物接种其他小鼠,观察同居小鼠通过何种途径传播病毒。结果 H7N9病毒可以在肺组织、肠组织和脑组织中复制,并可以在同居小鼠中传播。H7N9病毒感染小鼠其咽、眼分泌物以及粪便均具有感染性,其中尤以咽拭子的传播风险最高。结论 H7N9病毒可以不通过适应就感染小鼠,并引起小鼠间传播。被感染小鼠分泌物具有感染性。

    • H7N9禽流感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对雪貂致病性与传播力的比较

      2014, 22(1):32-37.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7

      摘要 (1755) HTML (0) PDF 815.82 K (2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2013年3月中国爆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在雪貂体内进行致病性及传播力的研究,并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比较。方法 对新发H7N9毒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雪貂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呼吸道排毒情况,组织病理学变化等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H7N9毒株在雪貂群体中的传播力进行研究。结果 雪貂模型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病毒传播以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H7N9病毒的致病性低于H5N1,与2009年起源于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当。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在雪貂的呼吸道、心脏、肝脏以及嗅球进行复制。值得注意的是H7N9禽流感可以通过飞沫在雪貂间进行低水平的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病毒基因组内有多个位点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较H5N1禽流感病毒低,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相当,H7N9禽流感病毒可在雪貂间进行传播。

    • 人参皂苷Rb1对H9N2流感病毒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抗氧化酶的影响

      2014, 22(1):38-4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8

      摘要 (3178) HTML (0) PDF 907.57 K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b1(G-Rb1)对肺损伤小鼠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 将195只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ALI组)、人参皂苷Rb1组(G-Rb1组),每组65只。ALI与G-Rb1组采用100 μL SI A/swine/HeBei/012/2008/猪流感病毒(H9N2 SIV)经鼻腔接种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同时G-Rb1组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1液0.1 mL,剂量为10 mg/(kg·bw),连续7d;对照组鼻腔接种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稀释的正常鸡胚尿囊液。观察临床症状、肺病理组织学变化,计算小鼠肺湿干重比、肺系数,检测小鼠肺组织T-SOD、MPO、CAT、GSH-PX活力。结果 从第2天末开始ALI组大部分小鼠出现高度的精神沉郁,呼吸极度困难,采食量明显减少,体重下降。肺部明显水肿、淤血和出血,炎性细胞渗出,对照组小鼠各器官未见异常。肺系数及肺干湿重比逐渐升高,第8天开始下降,第14天趋于正常。G-Rb1组症状明显轻于攻毒组,症状出现较缓,症状较轻,死亡时间延迟,死亡率降低。在第4、6、8天,与对照组比G-Rb1组和ALI组T-SOD及CAT活力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G-Rb1组明显高于ALI组(P<0.05);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ALI组GSH-PX活力显著降低(P<0.01),而G-Rb1组则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G-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提高小鼠抗氧化酶活力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H9N2猪流感病毒对肺组织的氧化损伤。

    • 季节性流感疫苗对小鼠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保护效力

      2014, 22(1):44-47.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09

      摘要 (1549) HTML (0) PDF 732.50 K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对流感病毒H7N9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 用我国2012~2013年度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免疫模型组,末次免疫14 d后以5 LD50 A/Anhui/1(H7N9)进行攻试验。感染后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并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肺组织和鼻甲骨测病毒滴度和载量。结果 感染后疫苗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疫苗组存活率为10%,模型组全部死亡。感染后第4天疫苗组鼻甲骨滴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实验表明免疫小鼠血清无中和H7N9病毒抗体。结论 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小鼠中对于H7N9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GHR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4, 22(1):48-56.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0

      摘要 (2232) HTML (0) PDF 1.46 M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获得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HR)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GHR功能并进行GHR mRNA多组织表达谱分析。方法 以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的肝脏组织为材料提取RNA,RT-PCR方法扩增GHR基因编码区序列,将序列连接至pMD18-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半定量PCR检测GHR mRNA在BMI不同组织中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克隆出了BMI GHR 编码区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KC999114。该基因CDS长1917 bp,编码63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与长白猪的GHR序列相比BMI存在4处氨基酸替换,分别为p. E381D、p. A409S、p. L556V和p. A580G,均发生在胞内域。GHR基因多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GHR mRNA几乎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在小肠、心、肝、神经纤维、脾、卵巢中表达量较高,在肺、胃、大脑、胰和肾中的表达量较低。结论 成功克隆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GHR全长编码区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和组织表达谱分析,为进一步阐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生长矮小机理奠定了基础。

    • GAS6/AXL信号通路失活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2014, 22(1):57-6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1

      摘要 (2365) HTML (0) PDF 853.00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小鼠生长停滞特异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信号通路的失活对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稳态的影响。方法 以GAS6主要受体Axl基因敲除(Axl-/-)小鼠及其野生型(Axl+/+)小鼠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动物基础血糖值、血脂四项指标、脂肪系数及骨骼肌中糖代谢信号蛋白PI3K、AKT与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基因表达水平及其蛋白磷酸化水平间的差异;同时检测人工诱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造模前后小鼠血清GAS6蛋白水平与T2DM模型成模率的改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Axl-/-小鼠血脂出现异常波动,且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1)。Axl-/-小鼠血糖调节能力受损,其空腹血糖值显著高于野生型,骨骼肌Glut4的mRNA水平升高,而PI3K、AKT和GLUT4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略有下降。经人工诱发T2DM后,Axl+/+Axl-/-小鼠血浆中GAS6浓度均显著低于各自对照组,且Axl-/-小鼠T2DM模型的成模率是Axl+/+小鼠的2倍(P<0.01)。结论 GAS6/AXL信号通路的激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和抑制脂肪沉积。

    • 中医病证相符的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大鼠造模方法初探

      2014, 22(1):63-66.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2

      摘要 (6445) HTML (0) PDF 718.78 K (4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造模方法致糖尿病大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形态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皮肤缺损组(QS组:剪皮),糖尿病组(DM组:STZ+剪皮),糖尿病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组(DMJJ组:STZ+剪皮+金葡菌),糖尿病加激素组(DMJS组:STZ+剪皮+激素注射),糖尿病加激素加异物组(DMYW组:STZ+剪皮+激素注射+异物埋置)。糖尿病模型稳定后每周测量血糖1次,每日称量体重、观察疮面情况、测量创面面积。12 d后处死,石蜡包埋肉芽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DMJJ组前5d愈合速度快于其余组(P<0.01);DMYW组的愈合时间延长,DMYW组愈合率显著偏低,与其余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12 d其余组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DMYW组愈合率显著低于其余组(P<0.01)。结论 注射激素大鼠表现出中医“阴证”证型特点,糖尿病加激素注射加异物埋置复合因素造模法能使大鼠创面表现出与临床相似的“阴证”证型特点。

    • 长爪沙鼠发情周期规律与判定方法

      2014, 22(1):67-7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3

      摘要 (1676) HTML (0) PDF 700.19 K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长爪沙鼠发情周期,揭示发情规律,优化判定方法。方法 连续18 d采集50只长爪沙鼠阴道上皮脱落细胞涂片,采用角化细胞计数法研究长爪沙鼠发情周期规律。比较瑞氏染色、HE染色和直接镜检判定发情周期4个时相的优缺点。结果 长爪沙鼠的发情周期有稳定型、不稳定型、假孕三种类型。其中稳定型占68.6%,发情周期为(106.3±35.0)h,可分为4个时相。4个时相角化细胞的比例分别为发情前期(13.5±7.8)%、发情期(86.7±9.9)%、发情后期(27.9±12.8)% 和发情间期(3.3±2.8)%。结论 角化细胞计数能准确地判定长爪沙鼠的发情周期及各个时相。直接镜检法能快速反映阴道脱落细胞的形态。

    • 稀有鮈鲫封闭群Ihb:IHB生长和繁殖性能的监测

      2014, 22(1):71-7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4

      摘要 (2551) HTML (0) PDF 789.00 K (2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监测稀有鮈鲫野生型封闭群(Ihb: IHB)建群过程中的生长、繁殖性能,为品种管理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对原代(P0)至F4代各50对传代亲鱼的产卵量、产卵间隔、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监测,并对封闭群建群过程中各代(F1~F4)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仔鱼全长以及30、60、90日龄时的个体大小进行了监测。结果 建群过程中各代间生长呈现一定的差异,F1代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全长较F2至F4代大,但30日龄后F2至F4代的生长指标高于F1代。培育封闭群过程中各代的受精率、孵化率有一定波动,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各代间的产卵间隔差异并无显著性,P0代的产卵量和卵膜径大于F1至F4代。结论 各代的生长差异可能与饲养条件有关,原代产卵量较大与其亲本个体较大有关;世代更替过程中封闭群保持了较高的生长和繁殖性能,未发现随世代更替而出现逐渐增大或者减小的现象,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的要求。

    • 模拟高原环境下高原肺水肿大鼠模型的建立

      2014, 22(1):76-7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5

      摘要 (1970) HTML (0) PDF 693.11 K (2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人工实验舱模拟高原环境下,探讨建立高原肺水肿大鼠模型的条件。方法 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低氧24 h组、低氧48 h组、低氧72 h组、低氧7 d组,测定大鼠肺组织含水量,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及病理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氧24、48、72 h组大鼠肺组织含水量依次为(81.58±0.86)%、(82.13±0.57)%、(82.21±0.88)%,高于正常对照组(78.72±0.52)%,肺组织中IL-6依次为(329.30±133.58)、(323.92±127.42)、(506.29±197.19)pg/mL,TNF-α依次(221.08±20.26)、(208.05±20.33)、(244.63±51.53)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IL-6(187.26±69.49)pg/mL,TNF-α为(91.81±22.24)pg/mL。低氧7d组肺组织含水量(81.47±0.65)%、肺组织中IL-6(241.33±83.60)pg/mL、TNF-α(109.99±31.98)pg/mL,均显著低于低氧72h组,病理学结果显示72h组肺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有明显的充血和水肿。结论 模拟海拔5000 m环境,建立大鼠肺水肿模型的较好的时间为72 h。

    •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和鉴定白化黑线仓鼠皮肤白化相关差异蛋白质

      2014, 22(1):79-8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6

      摘要 (2117) HTML (0) PDF 708.44 K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背部皮肤蛋白表达的差异,寻找差异蛋白质,从蛋白质水平探讨白化病的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出差异蛋白质,用质谱法分析其结构与组成,通过蛋白质数据库确定差异蛋白的功能。结果 从64个表达差异蛋白斑点中发现33个显著差异的蛋白点,其中又有14个差异点匹配到了有意义的蛋白质。14个差异点共鉴定出11个差异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按功能可分为4类:(1)糖代谢相关蛋白;(2)运输蛋白;(3)细胞骨架蛋白;(4)其他蛋白。结论 黑线仓鼠与其白化突变系背部皮肤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些蛋白与白化病发生相关,并可能成为白化病致病机理研究的分子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向位点。

    • 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的建立

      2014, 22(1):83-86.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7

      摘要 (1893) HTML (0) PDF 704.07 K (2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近交系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方法 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小鼠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术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并设假手术组和雌激素+缩宫素组,术后1~12 d采用不同方案诱发小鼠扭体反应,记录扭体潜伏期及扭体次数,并取异位灶行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筛选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结果 除假手术组、雌激素+缩宫素组外,各组小鼠移植物均生长良好,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证实内异症造模成功,与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移植物体积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100%,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80%,手术+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50%,其余组未出现扭体反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手术+缩宫素组、雌激素+缩宫素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P<0.05),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0.01,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为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内异症痛经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 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2014, 22(1):87-9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8

      摘要 (7369) HTML (0) PDF 701.51 K (3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血液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种来源的恒河猴,雌、雄猴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生化指标的差异性。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1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相同性别的野生猴与自繁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血液生化值的差异性。结果 野生猴与自繁猴雄性的生化指标普遍高于雌性,野生猴碱性磷酸酶、甘油三脂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显著;自繁猴碱性磷酸酶、白蛋白、血清Ca、甘油三脂、肌酐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有显著性。除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血清总胆固醇外,感染BV阳性较感染BV阴性的恒河猴所得生化指标高。结论 野生猴与自繁猴,雌雄间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差异性。

    • >流行病学调查
    • 北京市花鸟市场常见留鸟流感病毒携带情况调查

      2014, 22(1):91-9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19

      摘要 (1922) HTML (0) PDF 715.92 K (2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阐明H7N9爆发季节北京市禽流感的流行现状,为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花鸟市场开展流感监测,使用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病毒分离显示从鸽子中分到1株高致病性新城疫病毒,从麻雀中分到1株禽副黏病毒2型,并未分离到H7N9流感病毒。结论 初步掌握了北京花鸟市场留鸟的病毒流行情况,H7N9流感病毒在此尚未流行,为流感防控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 >研究进展
    • 巴马小型猪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4, 22(1):94-9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1.020

      摘要 (10687) HTML (0) PDF 711.74 K (4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西巴马小型猪作为国内小型猪主要品种之一,具有遗传性稳定、多产、体重较小、体表多覆白毛等特征,组织器官及生化指标与人类相似,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猪的心脏解剖与生理特点与人类高度相似,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研究中,在我国,巴马小型猪被用来构建心肌缺血、卵圆孔未闭等心血管疾病模型;猪具有杂食性及与人相似的脂质代谢,可用于研究内分泌疾病,巴马小型猪已用于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及其遗传易感性、并发症的防治研究等;巴马小型猪的消化系统与人类相似,利用此特点已建立阻塞性慢性胰腺炎、结肠穿孔、胆肠吻合等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巴马小型猪除头、尾外,体表覆以白毛,这一特点使其成为研究皮肤创伤、烧伤修复等的理想动物;小型猪的牙齿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口裂大,可作为口腔医学研究中的理想动物,巴马小型猪已用来建立牙髓坏死模型及对上颌扩弓方式的研究;类似人的解剖、生理、病理使其成为较为适合的异种移植供体。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已用巴马小型猪分别建立了肝脏、脾脏、股动、静脉出血及头颈恶性肿瘤放疗后的腮腺损伤动物模型以研究中药制剂的疗效及机制。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