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高建平 , 李玩生 , 曾爽 , 房永祥 , 冯海燕 , 杨孝朴 , 景志忠
2014, 22(6):1-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1
摘要:目的 探讨猪TCR基因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与人类的相似性.方法 以公开的猪TCRα链基因为参考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法从合作小型猪外周血、淋巴结和脾脏的淋巴细胞中克隆了93个猪TCRα基因(简称STA).结果 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猪TCRα链的基因均含有可变的信号肽区和V区、高变的J区和恒定的C区的基因片段,但基因间的核苷酸序列组成都不完全相同,且具有十分复杂的多态性和多样性,基因间的同源性在68.4%~98.7%,这与TCRα链的基本基因结构特征相一致.依据TCRα基因的同源性对其分子结构、遗传演化关系和归类分析发现,在其信号肽区、FR1区和CDR1区、FR2区 和CDR2区以及FR3区和CDR3区都存在一些变异集中点和变异热点区.用IMGT/V-QUEST分析方法可将合作小型猪TCRαV区(STAV)、J区(STAJ)基因片段与人类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合作小型猪TCRα与人类的遗传演化关系较近,每个序列都能找到与人类对应的TRAV、TRAJ基因片段,甚至V区的相似性可达92%以上.结论 近交培育的合作小型猪在正常状态具有应对外界复杂微生物等环境的TCR遗传多样性分子基础,且适合作为人类免疫学及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王配 , 霍金龙 , 王淑燕 , 潘伟荣 , 查星琴 , 施晨 , 曾养志
2014, 22(6):9-16.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2
摘要:目的 克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不育和可育公猪TDRP1基因,分析其序列及mRNA表达水平上的差异,预测其蛋白质功能,并检测该基因在可育公猪中的组织表达分布情况.方法 以猪NM_001198925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方法结合测序获得TDRP1的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TDRP1在不育和可育公猪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分析该基因在可育公猪17种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 获得了BMI TDRP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GenBank登录号:KJ18678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编码186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Mw)为20.49 ×103,等电点(pI)为5.86,无信号肽,有94.1%的概率位于细胞核,含有1个亮氨酸富集的核输出信号.不同物种的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猪TDRP1与人、恒河猴、小鼠和大鼠等哺乳动物的TDRP1相似性在73%~83.2%之间,其中与人、恒河猴的相似性较高.mRNA表达分析表明,TDRP1在BMI不育和可育公猪睾丸间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在精囊腺和前列腺中高表达,在睾丸和小脑中中度表达,在大脑和肾脏中低表达,在其余组织中不表达.结论 成功克隆了BMI TDRP1基因的全长编码区序列并发现了BMI特有的2个SNP位点;TDRP1基因在BMI不育和可育公猪间序列完全一致,睾丸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多组织转录谱分析表明该基因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表达现象,在精囊腺和前列腺中有较高表达量,为深入研究TDRP1基因在精子发生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4, 22(6):17-21.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3
摘要:目的 建立并鉴定CLCN3/MMTV-PyMT双转基因小鼠杂交群体,构建氯通道ClC-3过表达的自发乳腺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 将CLCN3转基因小鼠和MMTV-PyMT转基因小鼠分别进行繁殖,选取阳性子代鼠进行配对,培育杂交后代,然后通过PCR鉴定基因型、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小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繁育CLCN3转基因小鼠和MMTV-PyMT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成功构建CLCN3/MMTV-PyMT双转基因鼠杂交群体,并成功保种和扩群,经组织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分析双转基因小鼠的ClC-3蛋白的表达高于MMTV-PyMT转基因小鼠.结论 成功构建ClC-3过表达的自发乳腺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C-3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2014, 22(6):22-27.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4
摘要:目的 利用新型纳米颗粒造影剂结合Micro-CT成像技术,建立小鼠肝脏成像方法,并用于肝脏肿瘤的活体成像.方法 6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A组和B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纳米颗粒造影剂ExiTron nano 12000 50 μL和100 μL;在注射前、注射后3 min、24 h、7 d、14 d、28 d和56 d对所有小鼠肝脏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分别在小鼠肝左叶和肝右叶内选取感兴趣区(ROI)进行灰度值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肝组织对比度的变化.确定合适的造影剂剂量,尾静脉注射至3只雄性16月龄HBV转基因肝癌模型小鼠(C组),同上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并于第56天全部安乐死后取肝脏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A组和B组小鼠在注射不同浓度造影剂后,冠状位重建图像及肝脏感兴趣区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显示:肝脏实质造影后均比注射前明显增强,24 h达到峰值,注射后56 d内,小鼠肝脏感兴趣区的平均灰度值与注射前相比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B组显著高于A组(P<0.01),确定后续实验采用B组造影剂剂量(100 μL).C组注射100 μL造影剂后,各时间点均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肝脏癌性结节存在,病理学观察发现肝脏出现非典型增生,肿瘤细胞核大,染色质加深和肝细胞坏死.结论 利用纳米颗粒造影剂结合Micro-CT成像技术,成功建立了小鼠肝脏活体成像方法,并可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活体成像研究.
2014, 22(6):28-3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5
摘要:目的 探讨miR-134、CREB、pCREB在癫痫大鼠海马及难治性癫痫患者颞叶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难治性癫痫患者及非癫痫对照组颞叶组织、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及空白对照组海马组织中,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croRNA-134(miR-134)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REB及pCREB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脑颞叶皮质及大鼠海马区CREB、pCREB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iR-134表达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在癫痫模型组中点燃后3、7、14、60 d明显降低(P<0.05),1 d与30 d表达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癫痫模型组CREB在3、7、14、60 d时间点明显升高(P<0.05)、pCREB各时间点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难治性癫痫患者颞叶皮质及癫痫动物海马中miR-134表达下降,CREB、pCREB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在癫痫发生发展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014, 22(6):34-3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6
摘要:目的 获得猪胰岛素启动子调控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载体,为制备转基因猪胰岛特异性表达目的基因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猪胰岛素启动子(PIP,包含5'调控区、第一外显子、第一内含子及第二外显子ATG前的序列共1.5 kb)构建表达载体,连接PIP和EGFP的酶切位点HindⅢ设计在起始密码子前,命名为PIP-HindIII-EGFP.鉴于酶切位点的插入位置可能会影响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对载体进行了优化:将HindIII酶切位点删除,实现PIP和EGFP无缝连接,载体命名PIP-EGFP;将第一内含子3'端的内含子剪接受体位点(splicing acceptor site,SA)突变为HindIII内切酶识别位点,命名为PIP-SA(M)-EGFP.三种载体分别电转染小鼠胰岛素瘤β细胞株MIN-6细胞、猪耳成纤维细胞以及猪肾细胞,48 h后通过荧光强度、流式分析、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验证载体的表达效率.结果 转染细胞后,三种载体都仅在MIN-6胰岛β细胞表达绿色荧光.RT-PCR及其产物测序结果显示三种载体的胰岛素启动子第一内含子的剪切存在差异:载体PIP-HindIII-EGFP和PIP-EGFP的内含子存在剪切和不剪切两种情况,剪切不稳定;载体PIP-SA(M)-EGFP的SA位点突变后内含子不剪切,流式细胞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另外两种载体相比,该载体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结论 通过突变胰岛素启动子第一内含子的3'端的剪接受体位点,成功获得了胰岛β细胞的高效表达载体,可用于制备胰岛特异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基因猪.
王冬平 , 崔晓霞 , 尚世臣 , 陈旖 , 张小飞 , 陈振文 , 王全新 , 黄斌 , 尙玉璞 , 李桂军
2014, 22(6):40-4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7
摘要:目的 建立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方法 选用小鼠和大鼠的遗传生化基因位点,采用蛋白质和同工酶醋酸纤维电泳的方法,对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进行生化基因位点检测.结果 建立了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25个生化基因位点,分析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金黄地鼠白化突变系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结论 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白化地鼠与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差异.
杜丽东 , 吴国泰 , 刘峰林 , 景琪 , 刘五州 , 任远
2014, 22(6):43-4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8
摘要:目的 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为实验药理学提供方法.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诱导大鼠建立IBS模型,测定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排便情况、自主运动量、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分析血清5-HT、血浆SP、VIP含量以及结肠匀浆5-HT、SP、VIP含量变化,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显微观察胃窦黏膜和横结肠黏膜组织形态改变.结果 造模后各大鼠体重减轻、摄食量减少,排便量增多、出现稀便和无定形软便,自主运动量减少,胃排空率减小、肠推进率加快,血清5-HT含量升高、血浆SP和VIP含量均降低,结肠匀浆5-HT和SP、VIP含量升高(P<0.05,P<0.01),血液生化指标未见异常,胃窦黏膜和横结肠黏膜无明显形态改变;匹维溴铵15.0 mg/kg治疗30 d后,大鼠体重、摄食量增加,排便量减少、稀便减少,自主运动量接近正常,血清5-HT含量下降、血浆SP和VIP含量升高,结肠匀浆5-HT和SP、VIP含量下降.结论 复合因素随机刺激能成功复制IBS大鼠模型,其病理生理特征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隋小龙 , 梁良 , 张玲 , 朱华 , 徐艳峰 , 黄澜 , 徐玉环 , 韩云林 , 姚志刚 , 秦川 , 邓巍
2014, 22(6):49-5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09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 I号方对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APP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5月龄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vehicle)、中药Ⅰ号方低剂量组(0.6 g/kg)、中剂量组(1.2 g/kg)和高剂量组(2.4 g/kg),并以同窝阴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ild-type, WT),每组16只,雌雄各半.给药小鼠每天灌胃一次,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双蒸水灌胃.给药四个月后,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及其代谢产物和分解酶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给药组能显著降低APP分解酶(ADAM10和BACE1)(P<0.01)及APP的分解产物的量,如:β-CTF(C99)、α-CTF(C83)、 sAPPα、sAPPβ(P<0.01).结论 中药I号方通过影响APP的分解过程减少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的生成,减少脑内老年斑的沉积.
2014, 22(6):54-59,7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0
摘要:目的 建立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将其与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db/db进行比较分析.客观评价两种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为糖尿病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4周,腹腔连续3次注射STZ,建立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感染后4周,大体肉眼观察小鼠的肝脏、肾脏,测定糖耐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IL-17、IL-10表达量,将其与同龄的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db/db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肉眼观察发现,两组模型小鼠的肝脏、肾脏与对照组均具有明显差异.糖耐量分析中,两组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耐糖功能低下,两组模型小鼠间血糖值无统计学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中,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两组模型小鼠GLU、CHOL、LDLC明显升高(P<0.05);两组模型小鼠相互比较,诱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水平较高(P<0.05).免疫指标比较显示:除IL-2外,两组模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P<0.05),而db/db 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较诱发性糖尿病小鼠高,其中IL-6、IFN-γ、TNF-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两组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均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类糖尿病患者症状,但由于糖尿病产生的原因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参照相关数据进行选择.
2014, 22(6):60-6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1
摘要:目的 通过激发大鼠炎症反应建立新型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并观察人参皂苷Rb1的抗AS作用.方法 模型组采用酵母多糖混悬液(20 mg/kg)每隔3d腹腔注射一次,引发大鼠持续性炎症;相同方法注射无菌石蜡液作为对照组;Rb1组同时腹腔注射Rb1(40 mg/kg);所有大鼠均喂食高脂饲料,实验共10周.分别通过苏丹染色、透射电镜、real time PCR、免疫组化、ELISA观察大鼠主动脉壁大体标本、超微结构、NFκB、TNFα、IL6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可见红染的脂纹、斑块形成,电镜显示内膜下层出现吞噬脂滴的泡沫细胞,NFκB/P65高表达于主动脉壁的内膜层,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b1干预后大体标本可见AS病变明显减轻,电镜下未见泡沫细胞,NFκB、TNFα、IL6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 在高脂喂饲的基础上持续炎症刺激能够成功诱导大鼠AS模型,人参皂苷Rb1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AS.
2014, 22(6):66-7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2
摘要:目的 探讨地鳖多肽(ESW polypeptide)提取物抗氧化衰老机制的研究.方法 小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20 d,建立衰老模型,同时小鼠灌服不同剂量地鳖多肽提取物每日(0、40、80、160 mg/kg),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运动和耐应激能力.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血液和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2(Nrf2)在Caco-2细胞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和多肽组比较,衰老组小鼠体重增重缓慢、组织脏器系数降低、运动时间缩短、抗应激能力降低、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降低.随着地鳖多肽剂量增加,多肽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肝脏、脾脏和肾脏指数增加显著,小鼠静力和动力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小鼠耐缺氧、耐高温和运动时间延长并接近对照组,血液和不同组织中的SOD、CAT、GSH-PX活力及GSH含量显著提高,但MDA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地鳖多肽组Caco-2细胞核内Nrf2表达量明显增加,接近阳性对照组. 结论 地鳖多肽可能通过启动Nrf2-ARE抗氧化信号通路,提高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小鼠氧化衰老.
2014, 22(6):75-8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3
摘要:目的 探讨并比较六种常用实验动物不同部位肥大细胞异质性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应用麻醉后处死的方法,取小鼠、大鼠、豚鼠、兔、犬和猴的皮肤、肺脏、乙状结肠和脾脏组织,经4%中性缓冲甲醛溶液或Bouin's液固定后,制作常规组织切片,分别作HE、甲苯胺蓝、阿尔新蓝-藏红和P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形态学分析;另取皮肤组织固定于磷酸缓冲戊二醛溶液,制作常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 六种动物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各有其分布特点,且在形态大小、异染性及染色特性等方面表现各异,肥大细胞密度和形态学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豚鼠、犬和猴皮肤肥大细胞颗粒具有特殊亚微结构;小鼠皮肤组织内可见P物质免疫阳性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犬脾脏内可见P物质免疫阳性肥大细胞. 结论 在六种实验动物的同一组织中以及同一种动物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此异质性对采用实验动物开展与肥大细胞功能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庞荣清 , 李自安 , 阮光萍 , 何洁 , 王强 , 王金祥 , 潘兴华 , 张成 , 张永云 , 张小飞
2014, 22(6):81-8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4
摘要:目的 建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模型dko小鼠的鉴定方法,评估干细胞移植后dystrophin的再生水平.方法 采用SSP-PCR方法鉴定杂合子鼠交配产生的子代鼠的基因型.生化分析仪测定dko小鼠血浆肌酸激酶含量,HE染色观察肌肉组织学变化.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注射到dko小鼠后肢肌肉,2个月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 杂合子鼠交配可以产生三个基因型的子代鼠,21.2%的子代鼠可以鉴定为dko小鼠的基因型(285 bp).dko小鼠显示了肌营养不良的症状,血浆肌酸激酶含量高达(16,988.52±617.48)IU/L,典型的病理变化包括肌纤维大小不一,多见核中移细胞,结缔组织增生或炎性细胞浸润.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dko小鼠后肢肌肉,2个月后可检测到人dystrophin的表达.结论 采用SSP-PCR可用于鉴定dko小鼠基因型,dko小鼠是研究干细胞治疗DMD的理想动物模型.
梁德 , 唐晶晶 , 江晓兵 , 姚珍松 , 张顺聪 , 杨志东 , 魏秋实 , 崔健超 , 任辉 , 沈耿杨 , 林顺鑫
2014, 22(6):85-8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5
摘要:目的 观察泼尼松灌胃与肌内注射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对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5只、灌胃组15只、肌内注射组15只),其中正常组大鼠作为阴性对照,予0.9%生理盐水灌胃2 mL/d;灌胃组大鼠给予泼尼松0.5 mg/ (kg·d)灌胃;肌内注射组大鼠给予泼尼松0.5 mg/ (kg·d);12周后测定离体的大鼠椎体骨密度及血清β-CTX、PINP水平变化, 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量股骨皮质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断裂载荷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值均显著性降低(P<0.05);与灌胃组相比,肌内注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 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股骨的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均显著降低(P<0.05),肌内注射组与灌胃组大鼠的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中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PI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灌胃组相比,肌内注射组大鼠血清β-CTX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PINP水平显著降低(P<0.05).骨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肌内注射组大鼠的骨小梁明显纤细疏松,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结论 泼尼松对大鼠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指标都有影响,而肌内注射泼尼松比口服对骨密度、骨强度、骨代谢的影响更大,更易造成骨质疏松症.因此,建议临床使用泼尼松时选择口服作为给药方式更安全.
卢静 , 李梦 , 陈柏安 , 孙泉 , 翟亚南 , 王晶晶 , 孟霞 , 郑世军
2014, 22(6):89-9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6
摘要:目的 探讨束缚应激对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D–galactosamine and lipopolysaccharide combination,D+L)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正常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应激对照组(str)、模型组(D+L)、束缚应激组(D+L+str).con组小鼠常规饲养;str组小鼠给予定时定量的束缚应激;D+L组小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的混合溶液, 1次/2天;D+L+str 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D+L混合液后,给予与str组相同的束缚应激. 第8周,各组小鼠取血检测血清AST、ALT,肝脏固定后HE及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结构、细胞形态及纤维化程度. 结果 第8周D+L+str组与D+L组小鼠相比,血清ALT和AST显著降低(P<0.01),AST/ALT显著增高(P<0.01);HE及Masson染色显示,D+L组小鼠肝小叶结构紊乱,出现结节性增生及大量上皮细胞核浓缩、溶解、坏死,枯否氏细胞浸润,而D+L+str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纤维化程度评分显示, D+L+str组与D+L组小鼠相比,病理评分与纤维显色吸光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束缚应激对D+L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2014, 22(6):93-98,10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7
摘要:斑马鱼是一种新兴的脊椎模式动物.在过去的30年中,斑马鱼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环境农业等诸多科研领域.为了满足不同的科研需要,研究人员开发和利用各种技术创建了大量的斑马鱼基因突变和转基因品系,这些品系已成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为了更好地保藏和利用这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建设有多个规模不一的斑马鱼资源库.2012年,我国的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http://zfish.cn)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本文将重点介绍全球斑马鱼资源的开发和保藏情况,以及我国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的最新建设进展.
2014, 22(6):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19
摘要:洞庭湖栖居的东方田鼠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有特殊抗性的啮齿类哺乳动物,受到了学者们重视并长期对它进行了实验动物化工作,规范实验东方田鼠的生产和应用并制定东方田鼠地方质量和检测标准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对东方田鼠地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意义、标准制定的原则和依据进行了阐述;比较了其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简介了标准编制的具体步骤;说明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程度;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以及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等.
2014, 22(6):106-109,11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20
摘要:长爪沙鼠是源于我国的"多功能"实验动物资源,在某些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长爪沙鼠生物学特性将被发现,这些将使长爪沙鼠资源利用更加多元化.本文对长爪沙鼠的开发研究历程及在分类学、寄生虫学、脑缺血、脂质代谢、神经性疾病和肿瘤学等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概述.
2014, 22(6):110-113.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4.06.021
摘要:毛丝鼠已成功用于听觉系统、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可进一步开发以用于老年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研究.本文将介绍毛丝鼠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就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