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7, 25(3):229-23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1
摘要:目的 构建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 C57BL/6小鼠模型,探索其机械痛阈和自噬相关微管轻链蛋白LC3和底物蛋白p62表达水平随造模时间的变化规律,为CP/CPPS疼痛及自噬水平研究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 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皮下多点注射大鼠前列腺蛋白提取液和完全弗式佐剂的混悬液,建立CP/CPPS小鼠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前列腺病理变化,运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骨盆区域机械痛阈,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C3和p62表达水平,运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计算平均光密度。结果 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出现慢性前列腺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和淋巴细胞侵润,且实验后第6个月前列腺出现上皮内瘤(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IN),表现为基底膜消失和细胞核异形性明显等,空白组和对照组则表现为正常组织学形态。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机械痛阈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初始痛阈值为(0.35±0.154) g,第22周为(0.008±0.000) g],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LC3和p62表达水平逐渐增高[LC3,p6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第1个月:(2.767±0.464)%,(2.872±1.642)%;第6个月:(13.501±1.900)%,(9.070±0.49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CP/CPPS模型,且造模后第6个月出现PIN。模型组小鼠机械痛阈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LC3和p62表达逐渐增高,表明CP/CPPS炎症微环境促进疼痛产生及加剧,并提高小鼠前列腺自噬水平,与PI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姚敦琛 , 潘龙 , 陈秉钧 , 余雨中 , 李晟杰 , 胡桂和 , 马明明 , 涂永生
2017, 25(3):235-24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2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三种不同"二次打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动物模型的特点,寻找较为理想的ARDS动物模型。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trol组):尾静脉先注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2.5 mL/kg,30 min后注射NS 2.5 mL/kg;油酸+油酸组(OA+OA组):尾静脉先注入OA 0.05 mL/kg,30 min后继续注射OA 0.5 mL/kg;内毒素+内毒素组(LPS+LPS组):尾静脉先注入LPS 2.5 mg/kg,30 min后继续注射LPS 2.5 mg/kg;油酸+内毒素组(OA+LPS组):尾静脉先注入OA 0.05 mL/kg,30 min后注射LPS 2.5 mg/kg。5 h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检测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总数、多形核白细胞百分比(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ratio,PM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总蛋白含量,肺干湿重比(lung wet-dry weight ratio,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LPS+LPS组、OA+OA组及OA+LPS组的氧分压(PaO2)下降(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BALF中白细胞总数、PMN%、TNF-α、总蛋白含量,W/D、肺损伤评分均升高(P<0.05)。OA+LPS组总蛋白含量、W/D均高于LPS+LP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OA+OA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PMN%、TNF-α较OA+OA组高(P<0.05),而与LPS+LPS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肺病理改变最典型,肺损伤评分最高。结论 OA+OA、LPS+LPS和OA+LPS复合打击法均可建立"二次打击"ARDS大鼠模型,其中OA+LPS复合打击法所复制的ARDS模型与临床ARDS特点更为接近,有利于研究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二次打击"ARDS动物模型。
2017, 25(3):241-24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3
摘要:目的 观察静息能量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在评价糖皮质激素肾阴虚及肾阳虚证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BALB/c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匮肾气丸组、知柏地黄丸组,后三组小鼠均给予含皮质酮的饮用水,对照组给予含1%乙醇的饮用水。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动物RMR。实验结束,处死小鼠,检测肾周脂肪、附睾脂肪、股四头肌、胫骨前肌重量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激素水平;肝脏、肾脏组织HE染色观察;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c-oxidase,COX)活性、AT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能量代谢率在实验开始第2天即显著升高,第4天达最高(P<0.01),之后逐渐降低,至第66天显著降低(P<0.05)。皮质酮造模66 d显著降低小鼠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升高脂肪重量指数、降低肌肉重量指数、升高MDA水平、抑制SDH、COX活性及ATP水平。两补肾药均能降低动物死亡率,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并且金匮肾气丸能升高模型组第4天及66天的能量代谢率(P<0.05),能显著提高肝组织SDH活性、COX活性及ATP水平(P<0.01),知柏地黄丸未观察到类似作用。结论 静息能量代谢率对评价糖皮质激素肾阴虚/肾阳虚证模型具有一定作用。
乔梁 , 杨恩慧 , 杨记超 , 顾巧美 , 董宏天 , 林俊堂 , 闫欣
2017, 25(3):250-25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4
摘要:目的 测定SPF级C1型尼曼-匹克病小鼠(Npc1-/-小鼠)的生长繁殖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开展NPC1病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基础资料。方法 ①选取0~77日龄Npc1-/-、Npc1+/-和Npc1+/+小鼠雌雄各40只,定期称重并绘制生长曲线;②Npc1-/-小鼠由Npc1+/-小鼠交配繁殖产生,统计Npc1+/-小鼠连续4代的繁殖数据;③检测60日龄Npc1-/-和Npc1+/+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①Npc1-/-小鼠的体重在7周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7周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直至11周左右死亡。Npc1+/+和Npc1+/-小鼠的体重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4周后雄性比雌性体重增加明显比雌性小鼠快;②Npc1+/-小鼠不同代内交配分娩间隔、窝产仔数、离乳仔数、离乳仔数中雌雄数量及阳性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第2代的离乳率明显大于第1代(P<0.05);③Npc1-/-和Npc1+/+小鼠血液生理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过氧化物酶指数(MPX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化指标中尿素(URE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钾(K)和铜(Cu)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①Npc1-/-、Npc1+/-和Npc1+/+小鼠的生长曲线因基因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②Npc1+/-小鼠不同代的繁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③Npc1-/-和Npc1+/+小鼠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2017, 25(3):256-262.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5
摘要:目的 将钙螯合胶原多肽(CPCC)的骨质改善效果与雌激素进行比较,为安全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防治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 切除大鼠双侧卵巢,设置切卵巢组(OVX)、假手术组(sham)、17β-雌二醇(OVX+E2)注射组与CPCC灌胃组(OVX+CPCC),9周后比较各组的骨骼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OVX组股骨密度显著低于sham组(P<0.01),说明OP发生。和激素一样,CPCC可有效抑制所测指标的异常变化,并使其维持在sham组水平(P>0.05)。然而在抑制体重增加方面,E2组在第8、9周体重显著低于sham组(P<0.01);在阻止骨矿和骨有机质流失方面,E2组的Mg、Ca水平显著低于CPCC的中、高剂量组,Cu水平与sham组无差异,而CPCC (中、低剂量)则显著高于sham组。E2组的Mn、Zn、及羟脯氨酸水平显著低于sham组,而CPCC则可维持在sham组水平。对血液中BGP和StrACP水平升高的抑制作用,E2组与OVX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PCC组则可显著低于OVX组。抑制血钙水平下降时,E2组与OVX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CPCC组显著高于OVX组。结论 在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方面,钙螯合胶原多肽比雌激素更为有效。
庞文彪 , 李莉红 , 皇甫冰 , 刘茂林 , 张锐虎 , 宋国华
2017, 25(3):263-26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6
摘要: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Bax、Bcl-2在中国地鼠口腔正常黏膜、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检测正常中国地鼠口腔黏膜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和鳞癌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Bax、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鳞癌组织中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高于口腔正常黏膜、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P<0.05);异常增生上皮caspase-3、caspase-9、Bax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但随着增生程度的加重,caspase-3、caspase-9、Bax表达明显降低(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鳞癌组织中Bcl-2与Bax、caspase-3、caspase-9呈负相关(P< 0.05)。RT-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鳞癌组织中Bcl-2高表达,而caspase-3、caspase-9、Bax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本实验在中国地鼠鳞癌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Bax表达降低而Bcl-2表达上升,揭示了caspase-3、caspase-9、Bax、Bcl-2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为口腔颊囊黏膜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一些线索或并为评价OSCC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提供参考。
2017, 25(3):270-27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7
摘要:目的 观察RYGB术后不同时间2型糖尿病大鼠肝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RYGB组(n=21)及RYGB假手术组(n=7),采用清醒状态扩展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术,评估RYGB术后2、4、8周肝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检测肝及腓肠肌内TG水平。结果 RYGB术降低体重,减少体内脂肪,改善脂代谢。术后2周肝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显著提高,肝TG含量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M值显著提高,肌肉TG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RYGB术后肝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早于外周组织,肝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持续改善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长期缓解。RYGB术减少肝及骨骼肌脂肪沉积可能是术后胰岛素敏感性上调的重要机制之一。
2017, 25(3):275-28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8
摘要:目的 建立运动改善Ⅱ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模型,为Ⅱ型糖尿病运动处方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SPF级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45只,随机抽取32只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7周的基础上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缓冲液,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正常大鼠和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运动组(CE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运动组(DME组)。运动组采用改进的Ploug训练方案,60 min/d,每周训练6 d,共训练8周。分别在高脂饲料喂养7周后尾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造模后基线时间和运动8周末尾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FBG),运动8周末眶后取血测定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①7周高糖高脂喂养后,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FBG、FINS和HOMA-IR含量显著升高。②8周运动干预后,DM组和DME组FINS水平显著低于C组和CE组,FBG和HOMA-IR显著高于C组和CE组;DME组FINS水平显著高于DM组,FBG和HOMA-IR显著低于DM组。DM组和DME组体重显著低于C组和CE组;DME组与DM组、CE组与C组组间体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①7周高糖高脂喂养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30 mg/kg)成功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② 60 min/d共8周的游泳运动模式能够改善Ⅱ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是研究运动锻炼预防和改善糖尿病机理的理想动物模型。
2017, 25(3):281-28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09
摘要: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SOCS-3通路的抑制作用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 (20只,正常对照)、B (30只,模型对照)和C组(20只,实验干预)。A组大鼠喂以普通饲料,B和C组喂以高脂饲料;12周末随机处理B组10只,行正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证实IR-NASH造模成功(100%)后,B、C两组继续高脂喂养,并予C组大鼠替米沙坦每日5 mg/kg灌胃,16周末全部大鼠测血清IL-6、TG、TC、ALT、AST、空腹血糖(FBG)和血清胰岛素(FBI),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行正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肝组织HE肝脏病理学检查,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肝组织SOCS-3和SREBP-1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高脂饮食12周大鼠进展为NASH。16周末,B组大鼠肝湿重显著高于A组,C则明显低于B组;B组出现血脂异常和IR,血清IL-6、肝脏SOCS-3 mRNA和SREBP-1c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A组比较P<0.01),三者分别与稳态葡萄糖输注率(VGIR60-120)显著负相关(r=0.9248,P<0.0001;r=0.9011,P<0.0001;r=0.9739,P<0.0001)。替米沙坦干预后,肝功能和血脂异常明显改善,NASH病理明显好转,SOCS-3 mRNA和SREBP-1c mRNA较B组显著下调(P<0.01),同时VGIR60-120明显增高(r=0.9532,P<0.0001;r=0.9687,P<0.0001),表明IR明显改善;而此时IL-6仍高水平,与VGIR60-120、SOCS-3、SREBP-1c失去相关关系(r=0.0071,P=0.7238;r=0.0019,P=0.8560;r=0.0002,P=0.9586),而SOCS-3 mRNA和SREBP-1c mRNA仍显著相关(r=0.9439,P<0.0001)。结论 替米沙坦干预NASH大鼠可显著减改善肝功能和IR,其机制并非抑制炎症因子IL-6,而是下调肝脏SOCS-3、SREBP-1c的表达,从而改善糖脂代谢和NASH。
2017, 25(3):289-29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0
摘要: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PPARs及脂联素受体2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n=15)、高脂对照组(FC,n=15)、高脂+替米沙坦干预组(FT,n=10)。NC组给予普通饲料,FC和FT组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时随机取NC组和FC组各5只做正葡萄糖高胰岛素嵌夹实验和肝组织HE染色,确定造模成功后,FT组给予替米沙坦5 mg/(kg·d)灌胃,NC和F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16周时应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嵌夹实验技术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测定胰岛素敏感性,检测血清转氨酶、血脂及空腹血糖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肝组织中过氧化物本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s)、脂联素受体2(AdipoR2)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的表达。结果 与NC组相比,FC组肝组织PPARα、PPARγ、AdipoR2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AT1R mRNA表达较NC组升高(P<0.01);FT组PPARα、PPARγ、AdipoR2 mRNA表达较FC组升高(P<0.01);FT组血清转氨酶、血脂及空腹血糖水平较FC组改善。结论 替米沙坦能降低NASH大鼠的体重和肝指数,调节糖脂代谢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对NASH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屠珏 , 徐孝平 , 谷焕鹏 , 陈方明 , 刘军平 , 徐剑钦
2017, 25(3):295-30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1
摘要:目的 比较观察卵白蛋白(OVA)诱导的白毛黑眼兔(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JW兔)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功能,揭示WHBE兔对AR敏感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OVA诱导建立WHBE兔和JW兔AR模型,每次激发后观察动物一般体征,进行鼻黏膜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分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表面分子CD86的表达以及DC摄取抗原的能力,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DC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以CFSE标记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一般体征和HE染色观察显示,WHBE兔和JW兔模型组动物均表现为典型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模型构建成功。WHBE兔AR模型组外周血DC CD86的表达不仅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亦极显著高于JW兔AR模型组(P<0.01,P<0.01)。正常稳态下,WHBE兔外周血DC MR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JW兔(P<0.01),经OVA诱发建立AR模型,WHBE兔外周血DC MR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JW兔模型组(P<0.05)。并且,WHBE兔模型组外周血DC摄取OVA647的能力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亦极显著高于JW兔模型组(P<0.01)。结论 WHBE兔DC对变应原更敏感,可能与其高表达抗原识别受体MR,具备更强的分化成熟、摄取抗原能力有关。
罗桂芳 , 张娟娟 , 邓青 , 曾贵荣 , 姜德建 , 信红亚
2017, 25(3):301-305,31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2
摘要:目的 采用小鼠肝癌Hepa 1-6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模型。方法 采用雄性C57BL/6小鼠108只,按照体重分为3组,每组36只。3个组分别每只尾静脉接种0.2 mL的浓度为1×106、5×106和1×107个/mL的小鼠肝癌Hepa 1-6细胞单细胞悬液。各组分别于接种后第1、5、9、13、17、21天检测采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计算2万个有核细胞中CTCs数目及比例、相对CTCs抑制率,记录动物死亡率。②采用雄性C57BL/6小鼠80只,按体重分为2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甲苯磺酸索拉菲尼组,每组40只。每只尾静脉接种0.2 mL的浓度为5×106个/mL的Hepa 1-6细胞单细胞悬液,接种后第2天开始灌胃给予甲苯磺酸索拉菲尼(50 mg/kg),连续21 d,并于给药第3、8、15、21天采血进行CTC检测。结果 ①接种浓度为1×106个/mL的细胞悬液后,第1、5、9、13、17、21天的动物CTCs比例为:25.1%、18.1%、8.9%、4.4%、2.9%、0.3%,未出现动物死亡;接种浓度为5×106个/mL的细胞悬液后,第1、5、9、13、17、21天的动物CTCs比例为:40.4%、35.4%、15.4%、9.0%、6.6%、4.1%,未出现动物死亡;接种浓度为1×107个/mL的细胞悬液后,第1、5天的动物CTCs比例为:39.1%、33.5%,在接种完毕之后立即出现动物死亡,且所有动物在接种后第7天全部死亡。②甲苯磺酸索拉菲尼给药期间D3、D8、D15、D21相对循环肿瘤细胞清除率分别为:-7.5%、4.6%、55.3%、-94.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采用浓度为5×106个/mL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悬液尾静脉注射可建立小鼠肝癌CTC模型,可用于抑制循环肿瘤细胞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何晓东 , 郐一贺 , 黎冰林 , 邓慧君 , 李江超 , 乔梁 , 王丽京
2017, 25(3):306-310.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3
摘要:目的 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小鼠肝癌模型并使用两种不同配方饲料:SPF级小鼠大鼠全价配合饲料和AIN93-G配方合成饲料分别喂养,探讨不同饲料喂养对构建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的影响。方法 14日龄雄性C57BL/6小鼠腹腔一次性注射DEN溶液,给药量25 mg/kg体重,建立小鼠肝癌模型。小鼠离乳后分为两组,一组以常规SPF级大小鼠全价配合饲料喂养,另一组以AIN-93G配方合成饲料喂养。模型小鼠生长至9月龄时处死,取肝脏组织称重,观察并记录肝癌生长情况。结果 全价饲料组小鼠肝脏全部产生肿瘤,AIN-93G组小鼠体重和肝脏重量明显低于全价饲料组小鼠,肝癌发生率、肿瘤结节数量和大小也明显低于全价饲料组小鼠。结论 全价饲料喂养的小鼠DEN诱导肝癌模型造模成功,而AIN-93G饲料喂养的小鼠诱导肝癌的发生发展受到抑制,同时小鼠体重明显下降,提示了饮食因素在动物疾病模型建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刘成全 , 邓青 , 谭志超 , 杨华 , 姜德建 , 曾贵荣
2017, 25(3):311-31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4
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碘乙酰以及复合小平台站立或复合游泳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及摄食量变化,检测血清胃动素、胆囊收缩素、乳酸、胃泌素的含量、尿D-木糖排泄率来评价成模效果。结果 碘乙酰胺单因素组大鼠体重增长减缓、摄食量减少;复合因素组大鼠出现消瘦、毛发枯涩、腹泻等脾虚症状,且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胆囊收缩素、乳酸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三种造模方法均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症状,但复合因素处理组脾虚症状更明显,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站立法成模效果最佳。
俞发荣 , 杨博 , 李作平 , 连秀珍 , 谢明仁 , 李登楼 , 张诗爽 , 陈望军 , 郭蕴萱
2017, 25(3):316-31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5
摘要:目的 探讨玛咖提取物对体育运动的抗疲劳作用。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①对照组:正常饲养,不游泳,灌胃等量蒸馏水;②单纯游泳组:游泳,灌胃等量蒸馏水;③游泳+给药组:游泳,并分别灌胃玛咖提取物4.0、8.0和16.0 g/(kg·bw)。每组10只动物。采用循环水流自由游泳,给予大鼠4.0、8.0和16.0 g/(kg·bw)玛咖提取物,连续给药15 d,第16天采样测定肝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肝糖元水平。结果 与单纯游泳组动物比较,给予玛咖提取物4.0、8.0和16.0 g/(kg·bw)15 d后,大鼠下沉次数分别减少了27.44%、42.86%、64.11%(P<0.01),下沉前游泳时间和游泳总时间分别延长了18.99%、64.46%、90.69%和37.12%、56.23%、94.72%(P<0.01),LPO水平分别降低了31.31%、42.00%、56.95%(P<0.01),SOD、GSH-Px和肝糖原水平分别升高了25.92%,31.82%、62.09%,12.33%,23.01%、46.36%和17.83%、44.69%、62.99%(P<0.01)。结论 玛咖提取物具有降低肝LPO水平,增加肝糖原水平,提高SOD、GSH-Px活性,增强运动耐力和抗疲劳作用。
2017, 25(3):320-32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6
摘要:目的 为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中的定位与表达,研究维生素D系统与肠道发育过程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的检测技术,对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中VDR定位表达做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 VDR的mRNA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组织中的表达在其出生的第21天达到峰值。此外,VDR主要分布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胞质中。对组织样品的WB检测显示,C57BL/6小鼠十二指肠发育过程中,VDR没有发生明显的核转位。结论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VDR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为了解和完善VDR在肠道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2017, 25(3):325-328.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7
摘要:目的 用去卵巢大鼠构建的骨质疏松症模型是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的最适模型,然而大鼠卵巢去除后对皮肤的影响如何,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去卵巢对大鼠皮肤衰老指标的影响。方法 3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去卵巢组(OVX组),卵巢去除后3个月,测定血清雌二醇,以及皮肤组织中与衰老相关的生化指标如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脂褐质(LF)含量,并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 OVX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OVX组表皮、真皮厚度较Sham组显著变薄(P<0.01),皮肤胶原纤维减少,排列疏松;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皮肤CAT、GSH-Px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1),皮肤组织中HYP含量明显减少,LF含量显著增多(P<0.01)。结论 3月龄大鼠卵巢去除后3个月可导致皮肤衰老,可能是研究绝经后皮肤衰老的适宜模型。
2017, 25(3):329-335.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8
摘要:基因修饰工具动物模型是指对已知基因加以修饰建立的,能够作为工具,从而帮助实现其他目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工具动物模型在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药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在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猪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由于猪在器官结构、大小以及生理代谢方面与人更加接近,因此,猪也是比较理想的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近几年,由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工具猪模型的建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人们已先后培育出了细胞多能性示踪工具猪模型,如细胞谱系示踪工具猪模型,可用于重组酶介导的基因交换工具猪模型,免疫缺陷猪模型以及可用于体内基因编辑的基因修饰工具猪模型,这些工具猪已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本文重点拟对具有广泛用途的基因修饰工具猪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
2017, 25(3):336-339.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19
摘要: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缺血和老龄化时可显著增加心衰的发病率,目前其潜在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时尽量模拟临床发病诱因和特征,可以更真实地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或药物的作用机制。本文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重点综述构建舒张性心力衰竭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和各自的特点,为将来更多的研究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者提供依据。
侯兰伟 , 孙宏伟 , 王钢 , 连波 , 姜能志 , 孙琳
2017, 25(3):340-344. 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7.03.020
摘要:认知是前额叶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主要包括注意定势的组建、维持和转移,而认知的行为学表现结果不仅受到外在的注意定势转移任务(attentional set-shifting task,ASST)检测方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内在特定脑区及特定神经递质的调控。因此本综述回顾了有关ASST检测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啮齿类动物ASST的检测方法、原理及检测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系统地总结了不同脑区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多种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在ASST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详细地阐明了目前有关ASST检测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挖掘认知灵活性的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