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戊己丸对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脑肠肽的调控作用

      2018, 26(3):265-271.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1

      摘要 (2427) HTML (0) PDF 2.44 M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找诊断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乙酸加束缚应激法建立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动物模型;采用大鼠结肠运动指数(MI)?2 h 内排出的粪粒数以及玻璃小球排出时间评价大鼠结肠的运动能力;观察PI-IBS 模型大鼠的形成以及戊己丸对其的治疗作用;采用ELISA 法检测PI-IBS 大鼠脑和结肠组织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胃动素(MTL)?神经肽Y(NPY)?P 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PI-IBS 大鼠模型?模型大鼠体重降低;摄食量减少;排便量增多;出现稀便和无定形软便;自主运动量减少;结肠MI 显著增加( P < 0.05);大鼠排出的粪粒数显著增加( P < 0.05);玻璃小球排出时间显著缩短( P < 0.05)?戊己丸治疗7 d 后能够明显改善以上症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I-IBS 大鼠脑组织中的CGRP?SS 和VIP 水平显著增加( P < 0.05),NPY 浓度显著降低( P < 0.05);而戊己丸给药可以显著降低CGRP?SS 和VIP 浓度水平( P < 0.05),显著升高NPY 浓度水平( P <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I-IBS 大鼠结肠组织中的CCK?NPY?MTL?SS 和VIP 均显著降低( P < 0.05);戊己丸给药能够显著升高CCK 和VIP 水平( P < 0.05)?结论 戊己丸可通过调节IBS 大鼠脑和结肠组织内多种脑肠肽的水平用来治疗IBS,这些可被调节的异常变化的脑肠肽可以成为潜在的诊断和治疗IBS 的生物学指标?

    • 利用功能基因PCR 芯片探讨过表达Slit2 基因与老年小鼠淀粉样蛋白产生沉积的关系

      2018, 26(3):272-279.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2

      摘要 (1906) HTML (0) PDF 7.50 M (1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老年Tg-Slit2 小鼠与AD 小鼠Tg-2567 淀粉样蛋白产生和清除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初步探讨过表达Slit2 基因与老年小鼠淀粉样蛋白产生沉积的关系?方法 选取14 月龄雄性C5BL/6 小鼠?Tg-Slit2 小鼠和Tg-2576 小鼠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利用Aβ1-40 和Aβ1-42 抗体对小鼠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通过脑总RNA 提取?RNA 质量鉴定?cDNA 合成以及PCR 芯片检测,获得功能基因表达情况,并对两种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AD 基因表达进行差异化比较分析?结果 Tg-Slit2 小鼠相比与同年龄的Tg-2576 小鼠,脑组织中并未发现典型的Aβ 沉积表型,脑组织功能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与同年龄的C57BL/6 小鼠相比,Tg-Slit2 有16 个基因显著上调,8 个基因显著下调,而Tg-2576 小鼠14 个基因显著上调,17 个基因显著下调?进一步对差异基因分析发现,三种小鼠鼠源的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APP 表达无差异,而与Aβ 产生相关的Psen2 基因在Tg-2576 小鼠中显著上调,与Aβ 清除相关的LRP6 和LRP8 则发生显著下调,但这些基因在Tg-Slit2 老年小鼠中并未发现显著改变?结论 14 月龄过表达Slit2 小鼠未产生Aβ 的沉积,Aβ 相关基因也未显示出与Tg2576 小鼠相似的改变?

    • 不同脑发育时期大鼠认知功能的比较

      2018, 26(3):280-286.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3

      摘要 (1962) HTML (0) PDF 3.79 M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的不同脑发育阶段与认知功能变化关系?方法 选择1 月龄?2 月龄和8 月龄大鼠分别模拟幼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大鼠进行行为学比较?采用奖励性操作条件反射和Morris 水迷宫,考察不同月龄大鼠的探索兴趣?操作和辨识能力?空间学习记忆的差异?结果 1 月龄和2 月龄大鼠在奖励性操作条件反射和水迷宫实验中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差异?在奖赏条件反射阶段,与1 月龄大鼠比较,8 月龄大鼠的鼻触次数减少( P < 0.01),鼻触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在操作条件反射阶段,8 月龄大鼠的踏板次数?踏板准确率均显著性降低( P <0.05 或 P < 0.01),踏板潜伏期延长( P < 0.05);在视觉信号辨识阶段,8 月龄大鼠的踏板次数?奖赏次数?视觉辨识指数均显著性减少( P < 0.05 或 P < 0.01)?Morris 水迷宫实验中,8 月龄大鼠在空间学习阶段的总游程和寻台潜伏期显著性增加( P < 0.05),平均速度也显著大于1 月龄大鼠( P < 0.05 或 P < 0.01);在空间记忆阶段,8 月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游程比和时间比均显著性减少( P < 0.01)?结论 大鼠在不同脑发育阶段的认知功能存在差异,幼年期和青年期大鼠认知能力类似,而8 月龄成年期大鼠的探索兴趣?执行操作能力?辨识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等认知功能已出现减退?

    • 1α,25(OH) 2 D 3 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蛋白聚糖和蛋白聚糖酶代谢的调节作用

      2018, 26(3):287-295.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4

      摘要 (1457) HTML (0) PDF 10.38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细胞水平,探讨1α,25(OH) 2 D 3 对受到多种促炎症因子干预的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蛋白聚糖合成和分解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别使用促炎症因子IL?1α?IL?1β 及TNF?α 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进行炎症诱导,使用不同剂量的1α,25(OH) 2 D 3对正常及炎症状态下的软骨细胞进行干预,使用CCK8?流式细胞术分析?real time?PCR 及western blot 等方法分别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水平,以及软骨细胞中蛋白聚糖和蛋白聚糖酶?1/2 即ADAMTS?4 及ADAMTS?5 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从而评估1α,25(OH) 2 D 3 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蛋白聚糖和蛋白聚糖酶代谢的调节作用?结果 IL?1α?IL?1β 及TNF?α 显著降低了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并增加了软骨细胞的凋亡水平,以及降低细胞中蛋白聚糖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ADAMTS?4 及ADAMTS?5 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1α,25(OH) 2 D 3的干预可以增加炎症状态下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软骨细胞的凋亡水平,以及增加炎症状态下软骨细胞内蛋白聚糖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DAMTS?4 及ADAMTS?5 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但是, 1α,25(OH) 2 D 3 的干预并不影响正常软骨细胞的增殖?凋亡?结论 维生素D 能促进炎症状态下的软骨细胞蛋白聚糖的合成代谢并抑制蛋白聚糖酶活性,从而为关节软骨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 基于临床手术标本的胰腺癌原位移植模型建立及评价

      2018, 26(3):296-301.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5

      摘要 (2762) HTML (0) PDF 4.61 M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肿瘤标本的胰腺癌原位移植模型,开展模型的评价研究?方法 将临床新鲜的胰腺癌手术标本移植到裸鼠胰腺部位,建立原位异种移植模型(PDOX),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和PET/ CT 对肿瘤生长状况进行评价;采用STR 技术分析移植瘤的来源,通过组织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判定移植瘤的病理学特征,同时检测PDOX 模型外周血中CA19?9 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建立6 周后,通过活体成像观察到近红外荧光信号明显富集在肿瘤部位,通过荧光强度可以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和大小;使用小动物PET/ CT 可清晰观察到腹部18 F?FDG分子探针富集区域,与预期的肿瘤位置和大小一致;安死术后,解剖分离的各个脏器组织及肿瘤组织,通过近红外荧光成像进一步确认肿瘤生长状况;STR 检测证实移植瘤人源性比率为99.99%;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表明移植肿瘤生长于裸鼠胰腺;血清中CA19?9 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胰腺癌的发生?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胰腺癌原位异种移植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PET/ CT 等技术对模型进行了全面评估,为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 Slit2 基因过表达小鼠的生物学参数及心脏生理功能分析

      2018, 26(3):302-310.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6

      摘要 (1500) HTML (0) PDF 10.47 M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量评价人Slit2 基因过表达小鼠(Slit2?Tg 小鼠)的基本生物学参数?心脏超声形态功能及转录组测序等,为该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比较近交系繁育的Slit2?Tg 和C57BL/6 J 小鼠繁育情况?运用PCR 技术确定基因型?采集血液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收集脏器组织进行蛋白表达和病理分析,以及对心脏进行超声评价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 Slit2?Tg 小鼠的每窝产仔数显著高于C57BL/6 J 小鼠,并可检测到Slit2 基因和蛋白高表达?Slit2?Tg 小鼠脾的脏器系数有显著增加,但未见组织结构异常?Slit2?Tg 小鼠的红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葡萄糖?球蛋白?尿素氮?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具有显著改变?Slit2?Tg 小鼠的心脏除舒张末期左心室前壁厚度较小外,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其心脏组织受检的17 513 个基因中有535 基因表达显著升高或降低,主要涉及15 个生物进程和信号转导通路?结论 完善了Slit2?Tg 小鼠生物学参数,并提示了此模式动物亦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

    •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进与评判

      2018, 26(3):311-316.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7

      摘要 (1685) HTML (0) PDF 10.03 M (1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改进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 RI)模型的制备方法,并进行综合评判,为后续开展MI/ RI 研究奠定良好的模型基础?方法 将36 只清洁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 组:正常组(Normal 组),不干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假手术组(Sham 组),仅穿线,不结扎LAD;缺血再灌注组(MI/ RI 组),结扎LAD30 min,再灌注120 min?大鼠于麻醉后连续记录心电图,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开胸对大鼠LAD 分别进行干预后从心电图?心肌酶含量测定?心梗面积及心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面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综合评判?结果 MI/ RI 组心电图有明显ST - T 动态变化;MI/ RI 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于2 h 后显著升高;与Sham 组比较,MI/ RI组梗死面积明显增大;MI/ RI 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炎性细胞广泛浸润?结论 改进后的造模方法不但降低了手术难度,而且成功建立了大鼠MI/ RI 模型,为后续开展MI/ RI 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模型基础?

    • 土木香内酯对C6 脑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

      2018, 26(3):317-322.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8

      摘要 (1673) HTML (0) PDF 4.99 M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土木香内酯对大鼠C6 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及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C6 胶质细胞瘤株,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土木香内酯(AL)对C6 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AL 对C6 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AL 对C6 细胞诱导凋亡情况的影响,以及JC -1 荧光探针检测AL 对C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经AL 处理后,C6 细胞中各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L 显著抑制C6 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AL 处理24 h 后,C6 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N?cadherin 蛋白显著下降而E?cadherin 蛋白明显上升;凋亡细胞数明显上升而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细胞色素C/ cleaved PARP/ cleaved caspase - 3/ cleaved caspase - 9 蛋白均显著上调?结论 AL 抑制C6 细胞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通过调节钙粘素(cadherin)蛋白抑制其迁移侵袭,另一方面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色素C/ caspase 信号通路诱导其凋亡发生?

    • 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树鼩中三类CD 分子及IFN?γ 表达变化及特征

      2018, 26(3):323-330.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09

      摘要 (1303) HTML (0) PDF 2.52 M (1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树鼩呼肠孤病毒激起机体免疫变化的特征,为树鼩的病毒防范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40 ~50日龄的树鼩分为三组(MRV1/ TS/2011 病毒株?MRV3/ TS/2013 病毒株和空白对照),通过灌胃后,采集第1?8?14?21?28 天尾静脉血样,RT?PCR 检测病毒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8/ CD19?ELISA 检测IFN?γ?结果 感染第14 天,MRV1/ TS/2011 和MRV3/ TS/2013 组的树鼩病毒载量?CD4 + 及CD19 + 细胞数量达峰值,其中经MRV1/ TS/2011 感染后第1 天CD4 + 就有较高表达且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CD8 + 细胞数量及IFN?γ 表达量在感染后第21 天达到峰值?CD4 + 经MRV1/ TS/2011 感染后表达量更高,CD8 + 经MRV3/ TS/2013 感染后表达量更高?结论 初步得出MRV1/ TS/2011 及MRV3/ TS/2013 感染机体后,随病毒载量变化,CD4/ CD8/ CD19 及IFN?γ 产生的变化规律:MRV1/ TS/2011 感染前期主要激起机体体液免疫,CD4 + 细胞发挥主要作用;MRV3/ TS/2013 可能主要影响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只在病毒表达量显著升高及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D8+ 细胞和IFN?γ通过细胞免疫参与抗病毒反应?CD4 + 细胞可能对1 型呼肠孤病毒更敏感,而CD19 细胞+ 可能对3 型呼肠孤病毒更敏感?对树鼩呼肠孤病毒的感染特征研究和树鼩本身的病毒防范有一定指导意义?

    • Sabin IPV 疫苗在版纳小耳猪体内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研究

      2018, 26(3):331-334.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0

      摘要 (1798) HTML (0) PDF 1.06 M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Sabin 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 sIPV)在版纳小耳猪体内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为新型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已经上市的sIPV 疫苗,设计sIPV 肌肉免疫实验组与野毒株IPV(IPV derived from wild strain,wIPV)肌肉免疫对照组,以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按0?1?2 月基础免疫程序,接种版纳小耳猪,于免疫接种前及每剂免疫接种后第30 天釆血,检测各组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免疫原性,并通过观察小耳猪的状态及体重情况,评价安全性?结果 版纳小耳猪3 剂免疫后,sIPV 试验组与wIPV 对照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100%,各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版纳小耳猪接种疫苗后体重增加,结果表明sIPV 疫苗在版纳小耳猪动物模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sIPV 疫苗在版纳小耳猪体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版纳小耳猪可作为评价sIPV 疫苗的新型实验动物模型?

    • EV71 不同临床株的新生小鼠毒力研究

      2018, 26(3):335-342.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1

      摘要 (1785) HTML (0) PDF 7.80 M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b> 探索不同EV71 毒株在新生鼠的毒力?方法 临床轻症?重症和死亡来源的EV71 毒株,接种1 日龄BALB/ c 乳鼠,观察14 d 小鼠的症状,于感染后1?3?5?7 d 和9 d,取小鼠组织RT?QPCR 测病毒载量,HE染色观察病变?结果 重症株与轻症株症状严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P = 0.693),且两组均较死亡株组重( P =0.000, P =0.000);轻症?重症和死亡株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77.2%?81.7% 和97.8%,差异有显著性( P = 0.0010, P =0.001, P =0.0004);轻症株组肺出血最重,脑?肌肉?脾和肠病理定性差异无显著性;轻症株组各组织病毒量最高,死亡株组最低?结论 临床轻症毒株在乳鼠症状最重,死亡株最轻,与人的临床结局不一致,可能与病毒基因?宿主等因素相关?

    • 莲心碱对LPS 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8, 26(3):343-348.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2

      摘要 (2401) HTML (0) PDF 5.91 M (6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莲心碱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方法 BALB/ 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 组?LPS + 莲心碱(2?4?8 mg/ kg) 组?地塞米松(5 mg/ kg)组,鼻腔滴入法建立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12 h 后,组织学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ELISA 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IL?6 和IL?1β 的含量;Wright?Giemsa 染色检测BALF 中中性粒细胞数;BCA 法检测总蛋白含量;Evans blue 检测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分光光度法检测肺匀浆上清中MPO 的活性?MDA 的含量?SOD 的活性?GSH 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ROS 的含量?结果 LPS 组可见肺组织具有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肺泡壁增厚和肺充血现象,而莲心碱组可以改善肺损伤情况;LPS 组BALF 中TNF?α?IL?6?IL?1β 的含量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数和总蛋白量显著增多,肺毛细血管通透性?MPO 活性和MDA 含量增加,SOD 活性和GSH 含量降低,ROS 含量增加,而莲心碱组能够降低BALF 中TNF?α?IL?6?IL?1β 的含量, 减少中性粒细胞数和总蛋白量,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MPO 活性和MDA 含量,增加SOD 活性和GSH 含量,降低ROS 的含量?结论 莲心碱可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保护LPS 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肠道菌群变化

      2018, 26(3):349-356.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3

      摘要 (1597) HTML (0) PDF 3.30 M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变化?方法 雄性SD 大鼠25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10 只?模型组(M)15 只?模型组腹腔注射3% 的STZ,剂量30 mg/(kg·bw),连续5 d?成模后每月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模型成立4 周和12 周时,分别在同一时间取各组大鼠的新鲜直肠粪便?在Illumina 高通量测序平台上对粪便样本中细菌16S rDNA?V3 区进行测序,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和对照组获得的优化序列数差异无显著性( P > 0.05)?模型组动物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指数(Chao1)?多样性指数Shannon 与对照组比较降低( P < 0. 05),Simpson 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升高( P <0.05)?在门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TM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相对丰度降低( P < 0.05)?在属水平,造模4 周,模型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 P <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升高( P < 0.05)?造模12 周,模型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升高( P < 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降低( P < 0.05)?结论 STZ 诱导的SD 大鼠糖尿病动物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降低,为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 高胆固醇饮食加铜水喂养WHBE 兔引起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2018, 26(3):357-364.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4

      摘要 (1593) HTML (0) PDF 11.40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测散发性WHBE 兔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取雄性WHBE 兔 30 只,随机分成3 组:正常对照(NC)组,高胆固醇饮食(HCD)组,高胆固醇饮食+ 铜饮水(HCD + Cu 2 + )组,每组10只;另取10 只老年WHBE 兔作为老年(Senile)组?NC 组和Senile 组给予普通饲料,HCD 组给予2% 胆固醇饲料,HCD + Cu2 + 组给予2% 胆固醇饲料和添加0.12 ppm 铜饮水,连续造模12 周?造模12 周时,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和β 淀粉样蛋白(Aβ)1 -42 水平;取部分脑组织测定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另取冠状切片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β?β?分泌酶1(BACE1)?磷酸化tau(p?tau)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同时切片行刚果红和皮尔苏斯基氏(Bielschowsky)染色分别观察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情况?结果 老年组WHBE兔的体重明显高于NC 组( P < 0.01),各组血浆TC?Aβ1 - 42 明显高于NC 组( P < 0. 05, P <0.01);且各组脑组织中SOD 活性明显低于NC 组( P < 0.05),MDA 含量显著高于NC 组( P < 0.05, P < 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组脑组织中Aβ?BACE1?p?tau 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NC 组( P < 0.05, P < 0.01),且HCD + Cu2 +组脑组织中BACE1 和p?tau 蛋白阳性表达亦显著高于HCD 组( P < 0.05, P < 0.01)?刚果红和Bielschowsky 染色显示HCD 组?HCD + Cu2 +组和老年组WHBE 兔脑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结论 高胆固醇饮食或复合添加微量铜饮水能诱导散发性AD 模型WHBE 兔脑部明显的AD 病理学变化,包括氧化损伤?脑内Aβ 沉积增多?老年斑和tau 病理学等改变,WHBE 兔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 一种体外皮肤腐蚀性试验替代方法的建立

      2018, 26(3):365-371.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5

      摘要 (2385) HTML (0) PDF 824.26 K (1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皮肤腐蚀性的体外检测方法—大鼠经皮电阻试验(TER),优化OECD 指南标准TG 430大鼠经皮电阻方法结果判定标准,并评价该方法作为替代方法用于评估化妆品原料的皮肤腐蚀性检测可行性?方法 参照经合组织(OECD)化学品检测指南中TG 430 体外皮肤腐蚀性大鼠经皮电阻试验的流程,使用Wistar 大鼠对16 种参考化学物质进行皮肤腐蚀性检测,设定不同的判定标准方案,通过对比筛选出最优的判定标准方案;并在5 个实验室间进行11 种参考物质的结果比对?结果 改良后的TER 结果判定方案结论与参考化学物质的实际腐蚀性结果具一致性(Kappa 值0.64),改良方案B 的特异性为66.7%,敏感性为100%,效能最高;实验室间比对结论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实验室间对11 种参考物质的判定一致率为72. 7%?结论 经改良的大鼠经皮电阻试验可较好的筛选化学物质的腐蚀性,有望在我国的替代毒理学及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5?氟尿嘧啶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的建立

      2018, 26(3):372-377.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6

      摘要 (2004) HTML (0) PDF 9.67 M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动物模型?方法< /b> 采用不同剂量的5?FU 单次或连续5 d 腹腔注射给予小鼠,每日观察小鼠体重?腹泻情况,并分别于末次给药后72 h 或24 h,观察小鼠外周血象及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单次或连续5 d 给予5?FU 后,各剂量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及体重降低,外周血象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明显降低( P < 0.05 或 P < 0.01),其中单次给药400 mg/ kg 组?连续给药50,100 mg/ kg 组出现明显的肠黏膜炎病理特征,100 mg/ kg 组剂量过高,死亡率达100%?结论 单次或连续5 d 给予5?FU 诱导小鼠肠黏膜炎的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其中单次给药以400 mg/ kg 为合适剂量,连续5 d 给药以50 mg/ kg 为合适剂量?

    • 重组人源Kunitz 型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大鼠脑皮质缺血/ 再灌注损伤

      2018, 26(3):378-385.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7

      摘要 (1640) HTML (0) PDF 16.27 M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旨在研究人源重组丝氨酸酶抑制剂rhKD/ APP 治疗大鼠脑皮质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前景?方法 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I/ R)的动物模型,分别用三个剂量rhKD/ APP(4?8?16 mg/ kg)的干预进行临床治疗,设神经保护药物尼莫地平治疗作为阳性对照,各干预治疗组分别进行临床评分?神经病理损伤?脑水肿程度的评估和比较,评价rhKD/ APP 在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同时,分组检测缺血/ 再灌注脑皮质的自由基氧化程度的三个指标(抗氧化酶SOD 活性?Na + ?K+ ?ATP 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醇MDA 含量)?反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血管内皮表达粘附因子ICAM?1和E?selectin 的表达水平以及损伤区神经元凋亡的状况?结果 低?中?高剂量组rhKD/ APP 干预均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临床症状?脑水肿和神经病理损伤,且呈一定量效关系?与缺血/ 再灌注模型组大鼠比较,各个剂量的rhKD/ APP 干预均能提高损伤区脑组织抗氧化酶SOD 和Na+ ?K+ ?ATP 酶活性,降低丙二醇MDA 含量,降低髓过氧化酶MPO 活性,下调粘附因子ICAM?1 和E?selectin 的表达,拮抗受损神经元的凋亡?与尼莫地平治疗组比较,在降低MPO 活性上,三个剂量rhKD/ APP 均显示出显著优势( P < 0.5)?其余各个检测指标,rhKD/ AP 干预组与尼莫地平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重组人源rhKD/ APP 丝氨酸酶抑制剂能够对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神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这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和炎性损伤,拮抗神经元凋亡等多层面综合完成?因此,人源Kunitz 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成为一个潜在的神经保护药物?

    • >研究进展
    • 前列腺癌人源性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治疗药物的筛选

      2018, 26(3):386-391.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8

      摘要 (3198) HTML (0) PDF 833.64 K (2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高保真的前列腺癌PDX 模型是研究前列腺癌生物学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前列腺癌的发生与激素密切相关,造成原发性前列腺癌移植小鼠后成功率较低,其发展及应用受到阻碍?高保真的前列腺癌PDX 模型,能够准确概括疾病的组织结构特征及生物和分子异质性,且其疾病的进展过程和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与临床结果高度相似?本文重点综述了建立前列腺癌PDX 模型的改进方法,包括外源性雄激素的补充?原始肿瘤组织的质量和基质环境等,以及常用治疗药物的应用,为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这些尝试对前列腺癌新药研发和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前列腺癌个体化肿瘤治疗的进程?

    • 模式动物斑马鱼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2018, 26(3):392-397.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19

      摘要 (2074) HTML (0) PDF 819.10 K (3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心血管?消化?造血等各生理系统的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神经损伤后不易再生和修复等特点,导致了临床上诸多CNS 疾病迄今仍无有效疗法?斑马鱼作为脊椎动物,因其与哺乳动物在遗传及生理上有很高的同源性和功能保守性,近年来成为研究CNS 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基于斑马鱼构建的许多疾病研究模型对深入揭示CNS 疾病的治病分子机制及对应疾病的靶向治疗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综述近年来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在CNS 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与研究进展

      2018, 26(3):398-403.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20

      摘要 (2520) HTML (0) PDF 813.95 K (5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纤维化为慢性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所必经的共同病理路径,病理改变包括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肾纤维化的理想动物模型对慢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等存在现实意义?目前,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药物或毒物诱导?手术模型以及基因敲除等多种模型,不同动物模型肾功能?肾组织病理等方面各具特点,尚无法完全模拟人类慢性肾疾病,这提示慢性肾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对于其病理机制认识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2018, 26(3):404-409. DOI: 10.3969/j. issn. 1005 -4847. 2018. 03. 021

      摘要 (1457) HTML (0) PDF 817.81 K (2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人体遭遇重大创伤后,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恐惧以及认知障碍等症状的一种严重精神障碍?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外已建立了多种的啮齿动物压力模型,用于研究PTSD 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模型动物会出现类似PTSD 的症状,但每种动物模型都不能完整表现出PTSD 所有的症状以及生物学变化?因此本文就近几年常用的PTSD 模型的造模方法?生理学改变等做出简要的概述总结?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