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周琛云 , 朱晓霞 , 徐子林 , 周裕卿 , 唐琳 , 罗燕 , 阎锋
2018, 26(5):541-547.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1
摘要:目的 通过磨薄SD 大鼠局部颅骨改善声窗后观察右脑经颅超声灌注成像表现并行定量评估,初步评价磨骨及经颅超声对血?脑脊液屏障的影响?方法 将48 只SD 大鼠分为A?B 两组?A 组6 只大鼠在右侧局部颅骨磨薄前?后分别进行一次经颅超声灌注成像,比较成像效果?检查结束后,其中4 只大鼠行大脑依文思蓝 (EB)染色,2 只行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并均于处死后取两侧颅骨骨质做H&E 染色,测量磨头骨后剩余颅骨厚度?B 组42 只大鼠将右侧局部颅骨磨薄后行视交叉平面的右脑经颅超声灌注成像(团注0. 15 mL 超声造影剂SonoVueTM),并行动态超声造影分析(时间- 强度曲线)获取磨头骨后正常大鼠大脑经颅超声灌注成像参数?结果 SD 大鼠磨骨后右脑灌注成像效果改善明显,呈“快速增强?快速廓清,缓慢清除”的特点?时间- 强度曲线定量分析结果:峰值强度(PI)磨头骨后较磨头骨前约增加3 倍[(9. 98 ±2. 35)vs(3. 24 ±1. 49)dB, P < 0. 01],而达峰时间 (TTP)无明显改变[(4. 66 ±0. 45)vs(3. 86 ±1. 43)s, P > 0. 01]?右侧颅骨磨薄后的厚度约(66. 1 ±11. 4)μm;EB染色及MRI 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结论 颅骨磨薄手术对SD 大鼠脑组织无明显损伤并可明显改善经颅超声灌注成像效果,该技术可用于小动物的经颅超声灌注成像的定量分析?这种微创?实时影像方法可用于各种小动物病理模型的脑血流动态变化的研究?
李树民 , 张敏 , 王朋 , 洪凡 , 王晨 , 张悦 , 耿振洋 , 杨欣雨 , 贺笑笑 , 孙影 , 杨方
2018, 26(5):548-553.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2
摘要:目的 检测C57BL/6 小鼠无创性肺功能指标,为小鼠实验性研究肺功能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体体积描记法(whole body plethysmography,WBP)检测460 只C57BL/6 小鼠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值范围?结果 小鼠吸气时间(Ti)64. 7(55. 30 ~ 82. 60)ms,呼气时间(Te) 83. 4(71. 70 ~109. 20)ms,呼气峰值时间比率(Rpef)0. 21(0. 16 ~ 0. 28),吸气末端暂停(EIP)2. 19(1. 96 ~ 3. 76) ms,呼气末暂停(EEP)1. 67(0. 12 ~9. 15)ms,潮气量(TVb)0. 44(0. 25 ~0. 58)mL,气道狭窄指数(Penh)1. 29(0. 91~2. 00),呼吸暂停(PAU)1. 18(1. 00 ~ 1. 64),呼气中期流速(EF50)0. 64(0. 30 ~ 0. 98)mL/ s,松弛时间(Tr)39. 0 (32. 40 ~51. 50)ms,最大吸气流速(PIF)9. 74(5. 33 ~12. 83)mL/ s,最大呼气流速(PEF)9. 86(5. 12 ~ 13. 47)mL/ s,呼吸频率(f)412(331 ~474)BPM,每分钟通气量(MVb)174. 4(86. 69 ~235. 04)mL?结论 C57BL/6 小鼠无创肺功能指标参考值范围的测定,可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实验性参考依据?
陈吉莉 , 袁盛梦 , 陈芳园 , 陈荟宇 , 韩沛丰 , 王福
2018, 26(5):554-560.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3
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化学灼烧法建立SD 大鼠口腔溃疡动物模型,为治疗效果评价筛选最优方案?方法 将5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5 组?采用不同浓度冰醋酸或NaOH 晶体于下切牙牙槽骨唇侧黏膜和颊黏膜建立溃疡模型;二次灼烧组:采用50%浓度冰醋酸于牙槽骨唇侧黏膜溃疡愈合后原部位再次建立溃疡模型?观察黏膜状态?溃疡出现率和愈合时间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牙槽骨唇侧黏膜50% 浓度冰醋酸组溃疡出现率高,形态规则便于观察,平均愈合时间和组织学特征与人类接近,综合比较优于其他组?二次灼烧组不易形成溃疡?结论 50%浓度冰醋酸处理牙槽骨唇侧黏膜能获得较好的口腔溃疡模型,可作为研究溃疡治疗方法的理想模型?同一部位不适合再次建立溃疡模型?
张蕊 , 易月娥 , 杜牧 , 赵蕾 , 张惠铭 , 左从林
2018, 26(5):561-566.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4
摘要:目的 为相关科研及新药安全评价工作积累大鼠肝胆管增生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方法 大鼠共分为3 组,第1 组雌雄各30 只动物(进口SD 大鼠);第2 组雌雄各60 只(国产SD 大鼠);第3 组雌雄各60 只(国产Wistar 大鼠)?实验末期,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安乐死,进行系统解剖,对肝进行制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各组大鼠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肝汇管区胆管增生,总发病率是32. 33%?其中国产SD 大鼠发病率明显高于进口SD 大鼠(26. 67% ∶ 1. 67%);国产Wistar 大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产SD 大鼠(53. 33% ∶26. 67%);雄性动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雌性动物(20%∶ 12. 33%)?病理学观察显示多样化的胆管增生和纤维化改变,病变在I 级和II 级的大鼠发病率是84. 5%,III 级病变的发病率仅占15. 5%?卵圆细胞的增生与胆管增生病变情况相一致,并呈现向胆管上皮方向分化?结论 不同种系?不同性别的大鼠间肝胆管增生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动物和人类在增龄情况下肝胆管增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宋娜 , 王海军 , 李宏彬 , 邵明龙 , 张伟 , 谷腾腾 , 胡庆 , 余建 , 张景航 , 苏蔚 , 赵铁锁 , 李雨姗
2018, 26(5):567-573.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5
摘要:目的 建立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A30P 突变型转基因大鼠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模型?方法 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过表达野生型α?SYN 载体pLKO?CMV?α?SYN?WT?P2A?GFP 及α?SYN A30P 突变载体pLKO?CMV?α?SYN?A30P?P2A?GFP,分别转染293FT 细胞,瞬时转染24 h 后WB 检测α?SYN 的表达水平?之后经慢病毒包装?浓缩,利用立体定位技术分别对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注射病毒稀释液,过表达α?SYN 野生型和A30P 突变型的慢病毒颗粒?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SYN 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的分布情况,并观察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的变化?Rotating rod 实验评价注射A30P 慢病毒大鼠的行为改变情况?结果 野生型和突变型A30P 的基因表达载体在293FT 细胞内能够高表达α?SYN 蛋白?TH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病毒稀释液组相比,过表达α?SYN 野生型和A30P 突变型大鼠均能导致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的减少,而α?SYN A30P 慢病毒注射组的中脑黑质神经元缺失的更多,具有显著性差异?对A30P 转基因大鼠脑部神经元缺失部位进行免疫荧光发现,该区域TH 染色几乎呈阴性,α?SYN 蛋白出现大量聚集,该结果表明脑部神经元的消失同时伴随着α?SYN 蛋白的聚集及TH 表达的剧烈减少,进一步揭示过表达α?SYN A30P 可以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和退化?此外,rotating rod 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α?SYN A30P 大鼠表现出明显的进行性运动能力障碍?结论 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了人α?SYN A30P 突变型转基因大鼠的PD 模型,为PD 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陈静 , 姚薇 , 韩克光 , 郑明学 , 古少鹏 , 张鼎 , 田文霞 , 霍乃蕊
2018, 26(5):574-579.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6
摘要:目的 探讨羊骨髓肽(sheep bone marrow peptides,MP)及其钙螯合物(MP?Ca)对诱导分化的OC 形成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MP 与CaCl 2 螯合制备MP?Ca,以RAW264. 7 为破骨前体细胞模型,建立OC 的RANKL诱导体系,以MP 和MP?Ca 干预诱导过程,确定二者在最适作用浓度下对诱导曲线?TRAP 活性和骨吸收陷窝数的影响?结果 诱导后第5 天,细胞呈现OC 典型形态,TRAP 染色呈阳性并在共培养的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MTT检测时OD 490达到峰值;以第5 天作为检测时间,MP 与MP?Ca 均以103μg/ mL 时OD 490最低;以103μg/ mL MP 和MP?Ca 干预诱导体系,除第1 天外,干预组OD 490均显著低于空白组( P < 0. 05);在第5 天,MP?Ca 组的OD 490和TRAP 活性均显著低于MP 组( P < 0. 05);各干预组的骨吸收陷窝数均显著低于空白组,且MP 组显著低于MP?Ca组( P < 0. 05);17β?雌二醇(10 μg/ mL)的各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干预组( P < 0. 05)?结论 虽效果不及雌激素, MP 和MP?Ca 均可抑制OC 的诱导形成及其破骨活性,MP?Ca 对OC 诱导形成的抑制作用强于MP?
卢文瑾 , 郭勇 , 胡新宇 , 张寅屏 , 黄启震 , 刘迪 , 王力红 , 田凤 , 盛熙晖 , 齐晓龙 , 邢凯 , 倪和民 , 王相国
2018, 26(5):580-586.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7
摘要:目的 研究溶菌酶1(lysozyme 1,LYZ1)基因在超数排卵前后小鼠孵化囊胚和休眠胚胎中的分布以及表达,探究动物胚胎着床过程中新的调节机制?方法 从妊娠5 d ICR 小鼠体内获取的正常孵化囊胚和超排囊胚,利用小鼠延迟着床模型于妊娠第8 天获取休眠胚胎和超排休眠胚胎?利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LYZ1 蛋白在四组胚胎中的分布和差异表达变化?结果 LYZ1 在超数排卵前?后小鼠孵化囊胚和休眠胚胎中均有表达,且主要集中在内细胞团中,滋养层细胞和胞质中少见分布;与未进行超排的小鼠相比,LYZ1 蛋白在超排后小鼠胚胎中表达量显著上调,与未营造休眠模型的小鼠相比,LYZ1 蛋白在休眠模型小鼠胚胎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 LYZ1 蛋白在囊胚内细胞团中表达,可能参与调节胚胎内细胞团的发育;LYZ1 蛋白在超排?休眠胚胎中的高表达,说明LYZ1 蛋白在休眠和超数排卵的双重影响下,会因为抵御不利环境而上调?
张欢欢 , 方杰 , 俞文英 , 杨扬 , 余陈欢 , 应华忠
2018, 26(5):587-591.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8
摘要:目的 探索anti?miR34c 树状纳米颗粒对裸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清洁级(20 ± 2)g 裸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nti?miR34c 树状纳米颗粒治疗组,每组5 只,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HE 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Masson 染色评价胶原沉积情况,ELISA 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组化检测TGF?β 和α?SAM 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anti?miR34c 树状纳米颗粒治疗组的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胶原沉积降低,肝纤维化指标TGFβ 和α?SAM 表达降低,血清生化指标好转?结论 anti?miR34c 的树状纳米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裸鼠肝纤维化肝损伤,有望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策略?
单旭菲 , 王建发 , 李启涛 , 贺显晶 , 郝丹丹 , 张旭 , 王海 , 武瑞
2018, 26(5):592-596.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09
摘要:目的 研究杜仲提取液对小鼠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和作用途径?方法 通过乳导管灌注LPS 构建小鼠乳腺炎模型,注射LPS 12 h 后通过腹腔进行不同浓度梯度杜仲给药,分为6 组?给药12 h 后对小鼠进行剖杀并取其乳腺组织,利用HE 染色观察各组病理变化,利用ELISA 方法检测乳腺组织中TNF?2α?IL?6?IL?1β 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1)浓度为50 μL 0. 2 mg/ mL 的LPS 可成功构建小鼠乳腺炎模型;(2)HE 染色结果表明杜仲提取液可减轻LPS 诱导的小鼠乳腺炎的损伤程度,随着注射杜仲提取液剂量的增加,乳腺组织的损伤程度减轻,且注射剂量为20 mg/ kg 和27 mg/ kg 时效果最佳;(3)ELISA 结果表明杜仲提取液可降低乳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 的含量,且注射剂量为27 mg/ kg 时效果最佳( P < 0. 01)?结论 杜仲提取液可显著减轻小鼠乳腺组织病理损伤?减少乳腺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 的释放,阻断了中性粒细胞向乳腺组织和乳腺腺泡腔募集和迁移过程,从而减轻乳腺组织损伤,其中浓度为27 mg/ kg 的杜仲提取液抗炎效果最佳?
2018, 26(5):597-602.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0
摘要:目的 对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与人UC 大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SPF 级SD 雄性大鼠20 只,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自由饮用5% DSS)各10 只,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大肠外观及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选取我院9 例人UC 做对照?结果 DSS 模型与人UC 共同病变为大肠黏膜隐窝炎?隐窝脓肿?结构紊乱及萎缩?糜烂及溃疡等;不同之处为:DSS 模型早期病变始于固有膜下1/3 隐窝萎缩消失,逐渐发展至全层隐窝消失,间质以巨噬细胞为主,未见浆细胞,然后表面上皮变性坏死脱落?糜烂溃疡形成,多个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偶见机化,腺体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低;而人UC 早期病变始于表面上皮及上1/3 隐窝急性炎,隐窝破坏萎缩与隐窝脓肿明显相关,均伴慢性肠炎基础病变及腺体不典型增生,偶见血栓伴/ 不伴机化?结论 二者的共同点为大肠黏膜隐窝干细胞损伤,不同点为DSS 首先损伤隐窝干细胞,炎症是继发,而人UC 则相反,如采用该模型研究药物疗效及其机制需辨证分析其结果?
2018, 26(5):603-609.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1
摘要:目的 分离?多向诱导分化并进行鉴定雪貂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方法 无菌采取雪貂腹部皮下脂肪,机械剪碎为0. 5 mm2 , 采用含0. 075%的胶原酶I 消化,应用高糖?DMEM 培养基(添加4 ng/ mL β?FGF)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还进一步尝试了诱导神经分化?结果 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可以从新鲜脂肪组织中分离到贴壁生长的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CD29(53. 1%),CD90(99. 6%),CD105(93. 7%),低表达CD11b(36. 3%),CD45 (28. 3%)?这些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可以分化成为脂肪?骨?软骨和神经元?结论 从雪貂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殷银霞 , 刘永华 , 吴玉泓 , 谢守嫔 , 程小丽 , 田一虹 , 王园园 , 李海龙
2018, 26(5):610-617.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2
摘要:目的 寻找脾肾阳虚型UC 的特异性靶点?方法 96 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SASP 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分别选取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与模型组大鼠病变部位结肠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RT?qPCR 法检测筛选的趋化因子的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根据q?value≦0. 05,fold?change≧1. 5 筛选出空白组大鼠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GO 功能分类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三个层面?通过差异基因KEGG 富集分析发现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 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并通过RT?qPCR 法验证,以上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与测序结果一致,经温补脾肾方药治疗后,以上因子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 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可作为UC 黏膜炎症活动的客观指标?具有温补脾肾作用的理中汤合四神丸复方中药颗粒可以有效下调以上因子的表达,减缓炎症反应,促进受损伤的结肠黏膜的修复?
2018, 26(5):618-623.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3
摘要:目的 通过验证稀有鮈鲫作是否适用于幼体生长试验,为相关化学品测试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以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为参比物质,按照《OECD 化学品测试准则No. 215 鱼类幼体生长试验》,分别开展三次实验室内稀有鮈鲫幼体生长试验以评价试验结果的重复性,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以评价试验结果的再现性?结果 实验室内重复试验中,重铬酸钾和3,4?二氯苯胺对稀有鮈鲫生长抑制效应(EC20 )平均值分别为30. 9 mg/ L 和163 μg/ L,变异系数均小于15%;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中,虽然变异系数增大,但是各实验室的28 d EC20 均在x ± 2s 范围之内?结论 稀有鮈鲫幼体生长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且稀有鮈鲫对3,4?二氯苯胺的敏感性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相当,因此稀有鮈鲫可作为鱼类幼体生长试验的本土受试鱼种?
王远飞 , 李曙芳 , 王新钢 , 王永丽 , 许文黎 , 黄立群 , 岳娟 , 安全
2018, 26(5):624-630.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4
摘要: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并与临床常用抗辐射药氨磷汀比较防护效果?方法 75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氨磷汀阳性对照组?亚低温预防组及亚低温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均接受20 Gy 电子线全胸单次照射,氨磷汀阳性组在照射前30 min 腹腔注射氨磷汀;亚低温预防组大鼠体温降至亚低温状态后进行射线照射,并维持6 h;亚低温治疗组大鼠接受照射后将体温保持在亚低温状态并持续6 h?在照射后当天?第14 天及第35 天做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测及胶原纤维检测,测定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检测肺组织匀浆中TNF?α 含量,并观察肺组织凋亡情况?结果 照射后各受照组SOD 活性立即降低,第14 天时亚低温治疗组的SOD 活性高于单纯照射组( P < 0. 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氨磷汀阳性组及亚低温干预组第14 天血清中MDA 含量均显著降低( P < 0. 05);照射后6 h 单纯照射组TNF?α 含量显著升高,氨磷汀阳性组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上升程度较低( P < 0. 05);照射当天单纯照射组凋亡细胞大量增多且分布广泛,各干预组都相应减少,但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提高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抗炎症能力及抗凋亡能力,与临床常用药氨磷汀作用效果相近?
2018, 26(5):631-638.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5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以多种复合材料为燃烧物,且温度可控的舰船火灾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方法 设计独立的产烟箱与舱室模拟箱,将清醒的大鼠限制在舱室模拟箱体内指定区域的鼠笼内?实验过程中通过检测并控制试验箱内进烟量达到致伤因素稳定的目的?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不同烟雾吸入时间组,观察各组烟雾吸入48 h 的生存率;第二部分是选取烟雾吸入30 min 为致伤因素,对烟雾吸入后1,6,24 h 的血气分析?肺损伤病理评分?肺泡灌洗液?外周血白细胞?主要炎症因子?信号通路中主要信号因子?肝肾功能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1)不同烟雾吸入时间组生存率结果为:84. 21% (15 min 组);25% (30 min 组),0(50 min 组); (2)烟雾吸入30 min 后1 h 碳氧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分压?乳酸值在烟雾吸入后1 h 内显著升高( P < 0. 05),此后可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烟雾吸入后1,6,24 h 肺损伤评分(LIS)?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显著增高;BALF 中白细胞总数于烟雾吸入后显著升高,其中肺泡巨噬细胞比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而中性粒细胞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多种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烟雾吸入1 h 内即可出现多种信号因子的活化,WB 及免疫荧光显示6 h 活化最显著,24 h 逐渐降低?烟雾吸入后的肝肾功能无特异性改变?结论 建立了一种稳定可靠且高致死率的模拟舰船火灾烟雾吸入肺损伤模型,烟雾吸入急性期存在多条炎症通路的广泛激活,伴有典型的炎性细胞改变及肺部损伤特点,可为此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018, 26(5):639-643.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6
摘要: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NF?E2 相关因子2(NF?E2 related factor 2, Nrf?2)信号通路在PM2.5 雌性生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0 只雌性SD 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 5 mg/ kg PM2. 5 低剂量组和37. 5 mg/ kg PM2.5高剂量组,连续暴露染毒10 d?ELISA 试剂盒检测子宫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 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含量?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子宫组织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子宫组织Nrf?2 和HO?1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子宫TNF?α?IL?1β 和IL?6 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子宫TNF?α?IL?1β 和IL?6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且子宫组织炎性因子含量与PM2. 5 暴露量正相关,随着PM2. 5 暴露浓度的升高,TNF?a?IL?1β 和IL?6 含量不断升高(r = 0. 870?0. 847 和0. 855)?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子宫组织中Nrf?2 和HO?1 的mRAN 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结论 雌鼠暴露PM2. 5 后,Nrf?2 信号通路被激活,但PM2. 5 依然能诱发子宫炎症反应,造成子宫组织损伤?
2018, 26(5):644-648.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7
摘要:目的 用组合行为学实验方法检测东莨菪碱制作小鼠谵妄模型?方法 比较两组小鼠行为学变化:谵妄组(n =12)和对照组(n =8)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5 mg/ kg 东莨菪碱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在注射后30 ~60min 之间对两组小鼠顺序进行黑白箱实验10 min,旷场实验10 min 和非选择性非持续性注意力实验10 min—组合行为实验法,比较两组小鼠的5 项行为学指标以检测谵妄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谵妄组小鼠5 项行为学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小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显著缩短, P < 0. 05;小鼠的活动速度显著增快, P < 0. 05,在沿壁区活动时间显著增多, P < 0. 05,僵住时间显著减少, P < 0. 05;小鼠“注意力”水平显著下降, P < 0. 05?结论 组合行为实验法能反映谵妄诊断要素,更好地反映谵妄状态,且用时较短?
艾灵 , 朱彬 , 王俊忠 , 陆蒙吉 , 杨东亮 , 王宝菊
2018, 26(5):649-655.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8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嗜肝DNA 病毒的原型,HBV 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乙肝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均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研究新的抗乙肝药物?评价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均离不开合适的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WHV)于1978 年美国费城动物园患肝癌的土拨鼠中首次被发现,因其基因组结构?复制周期与HBV 高度近似,被归类为嗜肝DNA 病毒?WHV 感染土拨鼠后的自然史与HBV 感染人高度近似,因此土拨鼠模型很早就被用于乙肝DNA 疫苗?抗HBV 药物的评价?近年来土拨鼠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先后被克隆和鉴定,T细胞应答的检测方法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实验?CD107a 脱颗粒实验逐步被建立,大大促进了土拨鼠模型在HBV 发病机制及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WHV 感染土拨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以及该模型在抗乙肝病毒药物评价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2018, 26(5):656-661.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19
摘要:目前,免疫疗法在许多癌症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在癌症免疫监视的早期阶段,天然杀伤细胞在识别和根除肿瘤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见其在癌症治疗中存在巨大的潜力?本文对目前天然杀伤细胞抗瘤作用的研究进程?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已期为未来天然杀伤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或者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王小双 , 米艾 , 孙捷 , 王丹 , 曾丽 , 冉丽媛 , 吴英杰
2018, 26(5):662-666.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20
摘要:由脑垂体合成并分泌的生长激素(GH)不仅控制机体生长发育,还在许多代谢疾病中起关键调控作用?GH 的生物学功能通过与其表面受体(GHR)结合而启动,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各种GHR 敲除小鼠模型成为揭示GH 调控机制的基础?利用Cre ?LoxP 重组酶系统,迄今已在小鼠全身或组织特异性(如肝,骨骼肌,脂肪,巨噬细胞和胰岛β 细胞等)敲除ghr 基因,并从中探索GH/ GHR 信号转导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本文综述并讨论了这些ghr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表型特征和应用,从不同方面介绍了GH/ GHR 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顾静 , 吴红彦 , 张雪燕 , 刘润 , 李海龙 , 郭超
2018, 26(5):667-671. DOI: 10.3969/j. issn. 1005 - 4847. 2018. 05. 021
摘要:胸腹部肿瘤放疗时,位于纵隔的心脏不可避免受到照射而引起的心脏损伤,统称为放射性心脏损伤 (radiation?induced heart damage,RIHD),该病已被认为与传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损伤同等重要,是严重的放疗副反应?近年来,学者们对RIHD 方面的研究逐渐升温?目前该领域临床观察较多,基础研究不足,病因机制尚不明确,还处于以“认知”为主的阶段,缺乏有效干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实验进行RIHD 基础研究,深入探索射线引起心脏损伤的病理分子机制,积极尝试可能的干预手段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实验研究中动物造模?指标检测?病理机制?药物干预及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RIHD 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RIHD 研究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