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耐紫杉醇肺原位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2021, 29(3):275-28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1

      摘要 (1821) HTML (0) PDF 17.29 M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建立肺原位移植耐紫杉醇肿瘤动物模型以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方法 利用本实验室已经获得的耐紫杉醇肺癌细胞株(A549-Taxol),测定其耐药指数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后,采用穿刺法将约为每毫升 5 × 106细胞注入小鼠肺部,3 周后统计存活率以及成瘤率并且观察小鼠状态。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肿瘤中耐药基因 GST-π、P-gp170 和 MMP-7 的 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结果 A549-Taxol 肺癌细胞的耐药指数为 508 倍;GST-π、P-gp170 和 MMP-7 耐药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0. 001),且 A549-Taxol 组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高于 A549 组。 用 5 × 106 细胞量进针 5 mm 的注射入肺部的存活率与成瘤率分别为 100%和 85%,成瘤后免疫组化显示耐药蛋白在 A549-Taxol 组裸鼠中明显表达,且耐药蛋白高于 A549 裸鼠组。 结论 GST-π、P-gp170 和MMP-7 的表达与肺癌紫杉醇耐药相关,初步建立了耐紫杉醇的肺癌原位动物模型,耐药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保持稳定并可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 Prnp-SNCA-A53T 帕金森病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差异

      2021, 29(3):284-29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2

      摘要 (1895) HTML (0) PDF 8.19 M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多项证据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而 Prnp-SNCA-A53T 帕金森病转基因小鼠是否也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对该模型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生态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 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 7 只雌性转基因小鼠及 13 只同性别同周龄野生型小鼠粪便微生物 16S rRNA 基因 V3-V4 区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并用 PICRUST 预测差异功能通路。 结果 与野生型组相比,A53T 组小鼠肠道微生物 α 多样性有增高趋势,而且微生物组成及物种也具有显著性差异:A53T 组小鼠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放线菌门增高(P= 0. 0094),拟杆菌门降低(P= 0. 0498);在纲水平,红蝽菌纲增高(P< 0. 0001),拟杆菌纲降低(P= 0. 0398);在目水平,红蝽杆菌目增高(P< 0. 0001),拟杆菌目(P= 0. 0398)及红细菌目降低(P= 0. 0185);在科水平,红蝽杆菌科增高(P< 0. 0001),拟杆菌科(P= 0. 0277) 及红杆菌科降低(P= 0. 0185);在属水平,伊格尔兹氏菌属增高(P= 0. 0002),拟杆菌属(P= 0. 0277)及红杆菌属降低(P= 0. 0249)。 另外 A53T 组与野生型组在 9 个功能通路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 G 蛋白偶联受体、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 成、甲苯降解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电子转移载体、减数分裂以及非洲锥虫病。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同时转基因模型小鼠与野生型小鼠代谢通路存在差异,为后期研究肠道菌群菌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 胆酸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2021, 29(3):293-30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3

      摘要 (1764) HTML (0) PDF 6.03 M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构建胆酸诱导急性肺损伤(ALI)的小鼠模型,筛选给药方式,探讨胆酸致肺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 按照给药方法 × 药物(3 × 3)析因设计分组小鼠,给药方法包括气管切开、鼻滴 1 d 和鼻滴 6 d,药物为胆酸及其溶解对照 DMSO 和空白对照 PBS,故共计 9 组小鼠。 给药期间监测体重变化,给药结束后对胸部行 X 线平片检查、组织学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取动脉血分析血氧分压( PO2),ELISA 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白介素 1β(IL-1β)的含量。 结果 气管切开再灌注胆酸组的 X 线平片呈现肺组织弥散性浸润,肺大体 样本有明显的出血表现,组织学病理显示出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和肺泡壁增厚,血氧分压降低,TNF-α 和 IL-1β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鼻滴 1 d 胆酸组和鼻滴 6 d 胆酸组的各指标较变化不及气管切开再灌注胆酸组。 结论 气管切开并灌注胆酸可以成功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

    • 构建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新方法及评价

      2021, 29(3):301-30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4

      摘要 (1452) HTML (0) PDF 7.91 M (1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索经兔耳中央动脉穿刺入路,利用球囊损伤兔颈总动脉内膜联合高脂饲料喂养,构建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新方法并评价可行性。 方法 将兔经高脂饲料预喂养 4 周后,经兔耳中央动脉穿刺入路, 利用球囊损伤右侧兔颈总动脉内膜,再经高脂饲料喂养 8 周。 利用磁共振仪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兔颈总动脉病变。 结果 本研究构建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成功率为 85%。 在磁共振图像上,实验组颈总动脉血管壁增厚,明显强化,且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 实验组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呈现动脉粥样化斑块的病理表现,而自身对照兔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正常。 结论 通过兔耳中央动脉穿刺入路,行球囊损伤兔颈总动脉内膜联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成功构建了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强、造模用时短以及成模率高等优点。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内膜采用了独创的兔耳中央动脉穿刺入路,为构建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开辟了新思路。

    • 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CTLA4)敲除和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2021, 29(3):307-31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5

      摘要 (1267) HTML (0) PDF 7.83 M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建立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CTLA4)基因人源化小鼠模型,为靶向 CTLA4 的肿瘤治疗性抗体研发和筛选提供有效的小鼠模型。 方法 利用 CRISPR/ Cas9 技术,建立 CTLA4 基因人源化和敲除小鼠模型,利用 PCR、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及分析。 将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注射到 CTLA4 人源化小鼠皮下,观察腹腔注射 CTLA4 单克隆抗体伊匹木( ipilimumab)的抗肿瘤效果。 结果 CTLA4 人源化小鼠可以稳定表达人源 CTLA4,而不表达鼠源 CTLA4。 CTLA4 人源化小鼠出生后 6 个月内正常存活,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同时在 CTLA4 人源化小鼠中,伊匹木减缓肿瘤生长速度。 CTLA4 基因敲除小鼠不表达 CTLA4 基因,在出生后 3 ~ 5 周内由于自身免疫疾病死亡。 结论 同时建立了 CTLA4 人源化和敲除小鼠。 CTLA4 人源化小鼠可用于筛选与 CTLA4 基因相关的治疗性抗体或药物。

    • Cox A16 型手足口病 BALB / c 乳鼠模型的建立

      2021, 29(3):316-32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6

      摘要 (1845) HTML (0) PDF 6.12 M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建立 3 日龄 BALB/ c 乳鼠 CoxA16 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并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 方法 3 日龄 BALB/ c 乳鼠腹腔注射感染 Cox A16 型毒株,测定其 50%致死剂量(LD50 ),观察其 14 d 内存活天数、临床症状打分。 采用 3LD50病毒攻毒,并观察其 14 d 内感染程度、体重变化、死亡数,计算平均存活天数、死亡率,至感染第 6 天发病达到高峰时取材,采用 CBA 法检测血清中 MCP-1、MIP-1α、G-CSF 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法检测后肢肌肉组织、心脏、脑、肠病毒载量,采用 HE 染色观察后肢肌肉、脑病理病变情况。 结果 Cox A16 毒株感染 3 日龄 BALB/ c 乳鼠,出现活动减少、后肢麻痹瘫痪、体重减轻、死亡,其病毒毒力为每毫升 56 LD50 。 感染后 14 d 内,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乳鼠生存天数、死亡率、临床感染评分、体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1)。 感染后 6 d,血清中 MCP-1、G-CSF 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 0. 01)。 后肢肌肉组织、心脏、脑、肠病毒载量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 (P< 0. 01),其中后肢肌肉组织病毒载量最高。 HE 染色病理观察表明,后肢肌肉组织有大面积萎缩、炎症,脑组织神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结论 成功构建了 3 日龄 BALB/ c 乳鼠 CoxA16 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为 COX A16 型手足口病药物评价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 抑郁症失眠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021, 29(3):323-33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7

      摘要 (2018) HTML (0) PDF 6.34 M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中度应激联合快速和慢性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的方法复制抑郁症失眠大鼠模型,对两种造模方法比较,选择最佳造模方式。 方法 84 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环境对照组、慢性应激组、72 h 睡眠剥夺组、慢性应激 + 72 h 睡眠剥夺组、21 d 睡眠剥夺组、慢性应激 + 21 d 睡眠剥夺组,共 7 组,每组 12 只。 应激造模 14 d 和复合造模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测试大鼠抑郁失眠样行为,ELISA 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的含量以及下丘脑中谷氨酸 (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HPLC-ECD 测定大鼠下丘脑中 NE、5-HT、DA 含量。 HE 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下丘 脑的病理变化。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CUMS + 72 h SD 组和 CUMS + 21 d SD 组大鼠均表现出体重增长率和摄食量显著下降,旷场实验中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粪便粒数增多,不动时间显著增长,糖水消耗率显著减少,睡眠潜 伏期延长,睡眠时长明显缩短,其中后者表现更为显著;CUMS + 21 d SD 组大鼠血清中 CRH、ACTH、CORT 含量也明显升高,下丘脑中 Glu 含量显著增加、GABA 含量显著减少,单胺递质含量降低,下丘脑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间隙变大、空泡样性状显著。 结论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中度应激联合每天 18 h,连续 21 d 的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的方法可稳定复制抑郁症失眠大鼠模型。

    • 不同时间电针干预痛厌恶大鼠焦虑行为的前扣带皮层机制研究

      2021, 29(3):332-34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8

      摘要 (1073) HTML (0) PDF 7.52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电针干预对痛厌恶大鼠焦虑行为的缓解效应和其对前扣带皮层(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的影响。 方法 所有健康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NS)组、模型(C-CPA)组、常规电针(EA1)组、预电针(EA2)组,建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条件位置回避(complete Freund’ s adjuvant induced 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C-CPA)痛厌恶大鼠模型。 EA1 组于模后介入电针,EA2 组于造模前 3 d 介入电针,观察大鼠的机械缩足阈(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和焦虑行为;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ACC 内 GABA 的受体 GABAAR、GABABR,NMDA 的受体 NR2A、 NR2B 蛋白含量。 结果 与 NS 组相比,C-CPA 组、EA1 组和 EA2 组的逃避分数(CPA scores)明显减少(P< 0. 01), 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痛厌恶大鼠模型造模成功。 造模前各组大鼠 PWTs 无显著变化;造模后,C-CPA 组大鼠出现痛觉过敏(P< 0. 01),焦虑情绪行为(P< 0. 01);EA1 组和 EA2 组痛觉过敏(P< 0. 01)和焦虑情绪行为均缓解 (P< 0. 0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 05)。与 NS 组比较,C-CPA 组、EA1 组和 EA2 组患侧 ACC 内 GABAAR 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 0. 05);与 C-CPA 组比较,EA1 组患侧 ACC 内 GABAAR 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 0. 05),EA2 组明显减少(P< 0. 05),但 EA1 组与 EA2 组无显著差异(P> 0. 05)。 患侧 ACC 中 GABABR、NR2A 和 NR2B 蛋白表达各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 0. 05)。 结论 不同时间电针干预均可减缓 C-CPA 痛厌恶模型大鼠疼痛和焦虑行为, 其中预电针的疗效可能与抑制患侧 ACC 内 GABAAR 的蛋白表达相关。

    • 系统评价胎盘差异表达蛋白对妊娠糖尿病大鼠模型胎盘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1, 29(3):343-35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09

      摘要 (1439) HTML (0) PDF 6.34 M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胎盘差异表达蛋白对妊娠糖尿病(GDM)大鼠模型胎盘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 / LWW、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纳入文献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和结果分析。 结果 共纳入 16 篇文献;显示:(1)胎盘差异表达蛋白影响 GDM 大鼠 胎盘滋养细胞增殖和凋亡,干扰胎盘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强胎盘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引起 GDM 大鼠胎盘生长发育异常;(2)胎盘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 GDM 大鼠胎盘的海绵滋养细胞、迷路滋养细胞、巨细胞和胎儿内皮细胞的胞质和(或)胞核中;(3)GDM 大鼠胎盘发生滋养层面积增大、血管密度降低和组织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 结论 胎盘蛋白差异表达可能通过改变胎盘结构和功能,引起 GDM 大鼠胎盘生长发育异常,从而促进或加重 GDM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但由于纳入研究在实验设计严谨性、内部真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通过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进一步验证。

    • 溃疡性结肠炎与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2021, 29(3):354-36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0

      摘要 (1505) HTML (0) PDF 6.47 M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建立适用于评价抗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及新药研发药效的动物模型,并探讨普通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湿热证 UC 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 随机将 24 只 SD 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 UC 组、UC+DH 组,每组 8 只。 除空白组外,UC 组接受 5% DSS 诱导,而 UC+DH 组大鼠先后接受“高脂高糖饮食+ 饥饱交替+饮酒+高温高湿环境+5% DSS”诱导,为期 29 d。 每日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 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Geboes),血清生化检测各组大鼠的 TG、CHOL、HDL_C、LDL_C、GLU、 ALP、LDH、ALT、AST 水平,检测血清中的 DAO 浓度和结肠中的 MPO、MDA、GSH 活性变化,ELISA 法检测血清中的皮质醇含量及结肠中的 HSPs、IL-10、TNF-α、MIP-1α、MIP-1β 的表达。 结果 两种模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炎 症,DAI 评分和 Geboes 指数增加,肝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情况。不同之处:与 UC 组相比,上述病理改变在 UC+DH 组大鼠上更为严重,除此,UC+DH 组大鼠血清中的 TG、CHOL、LDL_C、ALP、ALT、AST、DAO、皮质醇浓度明显增加,血清中 HDL_C 的浓度显著下降(P< 0. 05);结肠中 HSPs、MPO、MDA、TNF-α、MIP-1α、MIP-1β 的表达明显 增加,结肠中的 GSH 和 IL-10 的水平明显降低(P< 0. 05)。 结论 两种 UC 模型均存在肠黏膜损伤和肝损伤情况。不同之处在于,湿热环境会加重 DSS 诱导的 UC 大鼠肠黏膜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促炎、促脂质过氧化、提高肠黏膜渗透性有关。

    • 慢性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的建立

      2021, 29(3):364-37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1

      摘要 (1624) HTML (0) PDF 7.97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慢性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为抗慢性高尿酸血症肾损害的药物研发提供模型工具。 方法 雄性 SD 大鼠 40 只,随机分为 5 组:正常组、A 组(2%氧嗪酸钾+12%酵母膏+86%普通饲料饲喂)、 B 组(0. 15%腺嘌呤+10%酵母膏+89. 85%普通饲料饲喂)、C 组(100 mg / kg 腺嘌呤+1500 mg / kg 氧嗪酸钾,每日早晚各灌胃 1 次)和 D 组(50 mg / kg 腺嘌呤+1500 mg / kg 氧嗪酸钾,每日早上灌胃 1 次)。 观察时间为 5 周,每周检测各组大鼠体重、大鼠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等指标,5 周后,检测大鼠双肾重与体重的比值,同时对肾进行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C 组大鼠体重减轻,双肾重与体重的比值升高,血清尿酸、肌酐和尿素氮均升高,肾颜色变化明显,HE 和尿酸盐染色发现肾有一定程度的损害。 结论 100 mg / kg 腺嘌呤+1500 mg / kg 氧嗪酸钾,每日早晚灌胃的方式建立慢性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的效果最佳。

    • 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2021, 29(3):371-38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2

      摘要 (1356) HTML (0) PDF 916.57 K (3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瘀证作为中医学常见的证候之一,常夹杂其它证候出现。 对其诊断和治疗的意义不言而喻。 现代医学对血瘀证的研究逐渐增多,建立更可靠的血瘀证动物模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血瘀证模型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血瘀证模型制备提供参考。

    •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21, 29(3):381-38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3

      摘要 (1844) HTML (0) PDF 854.36 K (5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 渐加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世界人口结构老龄化愈来愈严重,对 AD 疾病的研究也成为世界医学界的热点。对疾病机制的研究需要建立与临床病理特征相符的动物模型。 关于 AD 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仿人类衰老过程的自然衰老动物模型、转人类基因动物模型、物理方法构建痴呆动物模型和化学方法构建动物模型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本文主要对 AD 近年来研究报道中常用的动物模型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为以后 AD 研究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一些参考。

    •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1, 29(3):387-39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4

      摘要 (1289) HTML (0) PDF 841.78 K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近年来因其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以及发病年龄提前得到广泛关注,其引起的脊柱疾病,不同程度上的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 其退变机制的不确定性使得其治疗方式较为复杂,为进一步探究椎间盘退变的病因病理,本文将借助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对目前主 要的造模方法做一综述,希望通过比较不同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之间的差异,选择出能够全面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造模方法。

    • 子宫肌瘤动物造模的研究进展

      2021, 29(3):393-39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5

      摘要 (1231) HTML (0) PDF 837.30 K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 目前子宫肌瘤发生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 子宫肌瘤是子宫切除术常见的临床特征,但子宫切除术会严重损害女性的生育力。 对于无症状以及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药物治疗仍然是最佳选择。 因此,需要借助动物模型探寻肌瘤的发病机制并筛选有效的药物服务于临床。

    • 帕金森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评价

      2021, 29(3):399-40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6

      摘要 (1614) HTML (0) PDF 848.29 K (5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由于缺乏对人脑的研究,且帕金森病在动物中没有自发趋势, 因此科学合理的动物模型是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新药研发。

    • 心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021, 29(3):405-41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7

      摘要 (1437) HTML (0) PDF 897.01 K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证候模型起步较晚,为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气虚血瘀证作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证型,其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各种心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实验动物的宏观体征、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客观评价其造模方法, 同时提出当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探究心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模型支持。

    • 非人哺乳动物细胞系身份鉴定的研究进展

      2021, 29(3):413-41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8

      摘要 (1266) HTML (0) PDF 787.79 K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人哺乳动物细胞系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人源细胞一样,非人哺乳动物细胞在使用中也面临着错用、污染和变异的问题。 但与人源细胞相比,非人哺乳动物细胞受到的关注比较少, 细胞身份鉴定技术发展较慢。 目前对非人哺乳动物细胞系身份鉴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鼠、中国仓鼠和非洲绿猴 3 个物种,方法以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andem repeats,STR) 标记检测为主,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为辅。 本文就非人哺乳动物细胞系身份鉴定技术在不同物种中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