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丁习 , 赵洋 , 伍丽萍 , 吕宏军 , 许华阳 , 周一坤 , 施秉银
2022, 30(4):449-45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1
摘要: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性别、抗原剂量、注射频次结合造模时长对猪甲状腺球蛋白( porcine thyroglobulin,pTg)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模型建立的影响。 方法 SPF 级 80 只 CBA/ J 小鼠,在不同性别(雌性 60 只,雄性 20 只),不同抗原剂量(pTg 50、100、200 μg),不同注射频次结合造模时长(28 d 内注射 2 次,28 d 内注射 3 次及 35 d 内注射 3 次)条件下构建 EAT 小鼠模型。通过甲状腺病理评分、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滴度、血清总甲状腺素 TT4 水平、脾 Treg 及 Th17 细胞比例及相关转录因子水平比较造模的效果。 结果 (1)相同造模条件下雄性小鼠甲状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及 EAT 评分均低于雌鼠,TgAb 滴度、Th17 细胞比例及 IL-17A 表达水平均较雌鼠显著降低;(2) 50 μg 造模组 TgAb 滴度、TT4 水平、Th17 细胞比例、转录因子 RORγt 及 IL-17A 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 100 μg 造模组;200 μg 造模组 Foxp3 表达量显著高于 100 μg 造模组;(3)28 d 3 次造模组甲状腺病理评分较常规造模组显著升高,TgAb、TT4 水平、Th17 细胞比例、转录因子 RORγt 及 IL-17A 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Treg 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结论 选择雌性 CBA/ J 小鼠、增大抗原剂量、短期内增加造模频次对改进 EAT 造模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邱梦婷 , 席丹宁 , 韦乃瑄 , 王思思 , 易敏 , 郭子 , 房军帆 , 方剑乔 , 杜俊英
2022, 30(4):459-46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2
摘要: 目的 动态观察痛转化大鼠模型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阈(PWTs)、焦虑样情绪行为及双侧前扣带皮层(ACC)内即刻早期基因(c-Fos)、小清蛋白(PV)的表达变化,探索痛转化大鼠模型诱导焦虑样情绪的时间特征及 ACC 兴奋性变化。 方法 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组和敏化组,敏化组于大鼠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 1%角叉菜胶(Car)100 μL(第 1 次),待痛阈恢复至基础水平后,于左侧足背中央注射 100 ng / 25 μL 前列腺素 E2(PGE2 )25 μL(第 2 次),建立痛转化模型;假敏化组大鼠第 1 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 2 次注射等量相同浓度 PGE2 。观察痛转化模型大鼠造模前( base)、Car 注射后 4、24、48、72 h 和 10 d,PGE2 注射后 1、4、24、48、72 h、7 d 和 14 d 的PWTs;分别观察 PGE2 注射后 24 h、7 d、14 d 旷场实验(OF),PGE2 注射后 24 h、8 d、15 d 高架 O 迷宫实验(EZM)中大鼠焦虑样行为改变情况。 免疫荧光法检测 Car 注射后 10 d,PGE2 注射后 4 h、24 h、8 d 和 15 d 大鼠双侧 ACC 内c-Fos、PV 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大鼠 Car 注射后 4、24、48、72 h患侧 PWTs 均显著降低(P< 0. 01),Car 注射后 10 d 患侧 PWTs 恢复至基础水平(P> 0.05);PGE2 注射后 4 h 患侧 PWTs 显著降低并持续至 14 d(P< 0. 01)。 PGE2 注射后 24 h,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在 OF 中的总运动距离、中央区运动距离、中央区停留时间、中央区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 0. 05);在 EZM 中的总运动距离、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停留时间、开放臂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 0. 05);PGE2 注射后 7 d(或 8 d)和 14 d(或 15 d),与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大鼠在 OF、EZM 中的各项行为学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双侧 ACC 内 c-Fos阳性细胞表达于 Car 注射后 10 d 显著减少(P< 0. 01),而 PGE2 注射后 24 h、8 d 显著增多(P< 0. 01),PGE2 注射后 4 h、15 d 无显著性差异(P> 0. 05)。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双侧 ACC 内 PV 阳性细胞表达于 Car 注射后10 d 和 PGE2 注射后 4 h、24 h、8 d 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而 PGE2 注射后 15 d 同侧 ACC 内 PV 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减少(P< 0. 01),对侧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结论 痛转化大鼠痛觉敏化状态可持续 14 d 以上,伴有短暂的应激性焦虑样情绪,不易诱发持续的焦虑样情绪;其 ACC 兴奋性转化前处于补偿性抑制状态,转化后兴奋性增强,兴奋性增强前期表现 c-Fos 增多,后期表现 PV 减少。
何跃 , 徐航 , 冯德超 , 曹德宏 , 艾建忠 , 杨璐 , 魏强
2022, 30(4):469-47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3
摘要: 目的 验证生物钟蛋白 Rev-erbα 激动剂是否能够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前列腺组织炎症,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C57B/ 6J 雄性小鼠分为 4 组: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 + SR9009 组;高脂饮食 +control 组。 检测小鼠体重、外周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前列腺重量。前列腺组织 HE 染色并转录组测序,免疫组化评估 IL-6、IL-8、IL-1β、NF-κB-P65 和 CCL21 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小鼠的体重、前列腺指数、血清 TG 和 TC 水平均明显升高,高脂饮食 + SR9009 组小鼠的体重、前列腺指数、血清 TG 和TC 水平明显低于高脂饮食 + control 组。 HE 染色,高脂饮食组小鼠前列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较普通饮食组增多,SR9009 干预后的高脂饮食小鼠前列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转录组测序差异基因分析 NF-κB 通路中的Ccl21a、Ccr7、Tlr4、Il6、Il1b、Cxcr2 的表达水平在高脂饮食组较普通饮食组升高,而其表达水平在高脂饮食 + SR9009组较高脂饮食 + control 组降低。 IL-6、IL-8、IL-1β、NF-κB-P65 和 CCL21a 在 4 组小鼠前列腺中的表达强度差异趋势与测序结果的差异趋势一致。 结论 生物钟蛋白 Rev-erbα 可能通过 NF-κB 通路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前列腺组织炎症水平。
2022, 30(4):476-48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4
摘要: 目的 构建 C57BL/ 6 小鼠 Lewis 皮下移植瘤肺转移模型,观察肺转移灶病理以及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C57BL/ 6 小鼠右前肢腋窝皮下接种 Lewis 细胞,定期测量肿瘤体积,绘制生存曲线,对存活期 35 d 以上的小鼠进行解剖学观察,HE 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的超微结构。 结果 接种 14 d 小鼠右前肢腋窝皮下成瘤率为 100%,22 d 小鼠开始出现死亡,平均生存周期(33. 00 ± 6. 98)d;解剖学可见肺表面出现典型转移灶,外观呈圆形半透明状,周围有出血;HE 染色显示肺转移灶染色深,外观近似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内部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透射电镜下可见肺转移灶内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异型性,出现巨核、双核和奇异型核,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和线粒体数量,肿瘤细胞间可见细胞连接。 结论 延长存活时间可使皮下移植瘤小鼠形成典型的肺转移灶,肺转移灶内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符合恶行肿瘤的病变特点。
2022, 30(4):482-48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5
摘要: 目的 探讨 APP / PS1ΔE9 阿尔茨海默症小鼠(AD 小鼠)脾各免疫细胞以及相关干细胞比例与正常小鼠比较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取 9 月龄 AD 小鼠与其同窝对照小鼠脾(每组各 6 只),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小鼠脾中 CD4+T 细胞、CD8+T 细胞、B 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比例;同时,检测上述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C-kit+Sca-1+)比例。比较 AD 小鼠脾各免疫细胞比例及相应干细胞比例与正常小鼠的差异。 结果 9月龄 AD 小鼠与其同窝对照小鼠相比行为学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其同窝对照野生型小鼠相比,9 月龄 AD 小鼠脾中CD4+T 细胞、CD8+T 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AD 小鼠脾 CD4+T 细胞、CD8+T 细胞以及 B 细胞中 C-kit+Sca-1+细胞比例高于其同窝对照野生型小鼠,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无统计学意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比例中 C-kit+Sca-1+细胞比例低于其同窝对照野生型小鼠,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中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虽然 9 月龄 AD 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脾中各免疫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但 AD 小鼠髓系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储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而淋系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比例与正常小鼠相比有升高趋势,说明 AD 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存在免疫衰老加速现象。
2022, 30(4):488-49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6
摘要: 目的 研究正常重力和模拟微重力状态下褪黑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差异。 方法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褪黑素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 / MS)。采用 21 d 尾吊法建立大鼠模拟微重力模型,以正常重力组大鼠为对照,21 d 后,两组大鼠均单次灌胃给予褪黑素(0. 27 mg / kg),于给药后 5、10、15、20、30、40 min 以及 1、1. 5、2、4、6 h 颈静脉取血,分离血浆,采用以上建立的 UPLC-MS / MS 法测定褪黑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 在 0. 1 ~ 50 ng / mL 浓度范围内,血浆中褪黑素的线性关系良好,日内与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 10. 99%,低、中、高 3 个浓度(0. 1、25 和 50 ng / mL)的加样回收率为 99. 31% ~ 115. 32%。相比正常重力组,褪黑素在模拟微重力组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达峰时间(Tmax)、0 ~ 6 h 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6 h )、清除率(CL)和平均滞留时间( MRT0→6 h )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模拟微重力组大鼠血浆中褪黑素的 Tmax、 AUC0→6 h 、CL 和 MRT0→6 h 分别为正常重力组的 1. 6、3. 1、0. 34 和1. 56 倍。褪黑素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相对于正常重力条件下的生物利用度为312. 5%。 结论 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褪黑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生显著变化。
刘雨培 , 张瑛毓 , 范蓓 , 刘新民 , 陈颖 , 卢聪 , 王凤忠
2022, 30(4):494-50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7
摘要: 目的 探讨黄精多糖(PSP)对模拟航天狭小空间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损伤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 72 只雄性 ICR 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石杉碱甲)、黄精多糖(100、200、400 mg / kg)组;除空白组外,其它组别小鼠进行慢性束缚 35 d 以建立模拟航天狭小空间诱导的认知障碍模型,同时进行体重监测(束缚强度 10 h / d,22:00 ~ 次日 8:00);随后依次进行空场实验、物体认知实验、Morris水迷宫、避暗等行为学检测实验,取血清、海马并测定小鼠血清和海马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海马组织内氧化氢酶(CAT)水平、海马皮质酮(CORT)及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含量。 结果 空场实验结果表明慢性束缚造模不影响小鼠自主活动能力;认知行为学检测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物体认知实验中的相对辨别指数显著降低(P< 0. 01,P< 0. 001),在避暗实验中的入暗潜伏期显著缩短、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 05);水迷宫寻台潜伏期显著延长,穿台次数显著降低(P< 0. 05);血清和海马中 CAT 显著降低、MDA 显著增加(P< 0. 05,P< 0. 001),海马组织内 SOD 显著降低,CORT、Ach 含量显著升高(P< 0. 05)。与模型组相比,黄精多糖各给药组灌胃给药后均能显著改善上述指标。 结论 黄精多糖可改善模拟航天狭小空间所致小鼠认知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清海马氧化应激、调节海马组织内神经递质水平以及 HPA 轴相关,本研究发现为黄精多糖用于航天应激损伤防护药物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宋晨晨 , 康台生 , 张萌 , 高凯 , 史旭东 , 郭建国
2022, 30(4):504-51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8
摘要: 目的 3D 回旋仪被广泛的应用于植物、细胞和线虫模拟微重力效应的研究中。但是尚未建立相关的啮齿类动物实验模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 30 只 8 周龄的雄性 C57BL/ J 小鼠随机分成 3 组:独立通风笼组(MC 组,n= 6),生存盒组(SB 组,n= 12),3D 回旋仪组(CS 组,n= 12)。 实验结束后,使用 Micro-CT 检测小鼠左股骨丢失情况。 采用代谢组学检测血清代谢物变化。 结果 3D 回旋仪处理后,CS 组小鼠呈现出骨小梁数量减少(P< 0. 05)和骨小梁间距增加(P< 0. 5)的特征。 在代谢组学中发现 CS 组有 86 种代谢物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矿物质吸收等代谢通路。 结论 3D 回旋仪模拟微重力效应引起了 C57BL/ J 小鼠骨丢失和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改变。
2022, 30(4):513-51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09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对抑郁症大鼠海马齿状回亚颗粒区(SGZ)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学习记忆能力调控机制。 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LRP3 阻断剂组、电针组,采用孤养+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 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百会” “印堂”穴位,持续 20 min / d;NLRP3 阻断剂组尾静脉注射 MCC950溶液(3 mg / kg),连续 21 d。 采用旷场实验记录动物造模前后自主活动能力,Morris 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免疫荧光双标法定量和定位 SGZ 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 Iba-1) 和炎性小体 NOD 样受体 3(NLRP3)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SGZ 中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和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减弱,SGZ 中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的活化状态,NLRP3 蛋白阳性率明显增加,Caspase-1 和 IL-1β 蛋白相对表达量也相应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 NLRP3 阻断剂组可明显改善大鼠的自主活动和学习记忆能力,NLRP3+Iba-1 蛋白表达阳性率和Caspase-1 mRNA 减少(P< 0. 05,P< 0. 01)、IL-1β mRNA 相对表达量趋势性降低。 结论 电针可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调控海马亚颗粒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和 NLRP3 / Caspase-1 信号通路有关。
2022, 30(4):520-52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0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 PM2. 5 暴露对 C57BL/ 6J 小鼠和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小鼠肺炎症和 NLRP3 炎性小体的影响,为防治 PM2. 5 暴露所致急性肺损伤提供靶点。 方法 将 40 只雄性 C57BL/ 6J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M2. 5 染毒组、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 模型组和 AFLD+PM2. 5 染毒组(AFLD+PM2. 5)。连续 8 周给予小鼠Lieber-DeCarli 饮食建立 AFLD 模型,对照组和 PM2. 5 染毒组给予对照饮食。 从第 9 周开始,通过气管滴注法对PM2. 5 组和 AFLD+PM2. 5 组小鼠连续 7 d 进行 PM2. 5 染毒;对照组和 AFLD 组小鼠同时气管滴注生理盐水。末次染毒结束 24 h 后将动物处死。 测定小鼠血细胞计数水平;用 HE 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用 ELISA试剂盒检测 3 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 和 TNF-α 水平;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肺组织 NLRP3 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的 mRNA 表达水平。 结果 PM2. 5 急性暴露导致小鼠肺泡间隔增宽。 与对照组相比,PM2. 5 染毒组和 AFLD-PM2. 5 组小鼠血中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因子( IL-6、IL-1β和 TNF-α)含量以及肺组织 NLRP3、Caspase-1 和 ASC 的 mRNA 水平均显著增高(P< 0. 01)。 此外,AFLD + PM2. 5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的 IL-1β 和 TNF-α 水平以及肺组织 NLRP3、ASC 和 Caspase-1 的 mRNA 表达(P< 0. 05)均显著高于 PM2. 5 染毒组。 结论 急性 PM2. 5 暴露可能通过激活肺组织 NLRP3 炎性小体导致小鼠急性肺损伤,并且AFLD 加重了 PM2. 5 所致急性肺损伤。
2022, 30(4):526-53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1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肝原代细胞,为 HBV 体外相关研究提供有利模型。 方法 HBV 转基因 C57 BL/ 6 小鼠深度麻醉后,通过二步灌注法,首先用不含钙灌注液将肝中的血液冲洗干净,然后用含钙的 IV 型胶原缓冲液将肝细胞消化下,通过 3 次低速低温离心法纯化去除杂质,则成功分离提取肝原代细胞。 进而通过糖原染色法对提取的细胞进行鉴定,并检测 7 d 内肝细胞的增殖活力,以及第 1 天和第 3 天细胞凋亡情况。 最后,将提取的肝细胞应用于过氧化氢诱导肝细胞损伤表型检测,包括细胞内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多个氧化应激因子转录水平检测和 LDH 泄露情况。 结果 (1)分离的 HBV 小鼠肝原代细胞为典型性肝细胞形态,并呈现糖原阳性染色结果;(2)肝细胞活性检测发现肝细胞贴壁后,活性增强,第 5 ~ 6 天时活性最高,然后逐渐下降;(3)对比肝细胞提取后第 1 天和第 3 天的细胞死亡情况,未发生明显自发性死亡;(4)细胞通过过氧化氢诱导后,发现胞内活性氧积聚,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氧化应激因子转录水平上调,以及乳酸脱氢酶泄露增加。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成功分离鉴定 HBV 小鼠肝原代细胞,并应用于肝损伤相关实验。
谢舟煜 , 何艾舟 , 李婷 , 魏娟 , 王爱红 , 吴云川 , 张洪兵
2022, 30(4):533-53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2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对肥胖大鼠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 8 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肥胖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有氧运动组。运动组方案为 8 周的中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干预 6 d,休息1 d。称量大鼠的体重、体长,内脏重量和内脏脂肪重量,并计算 Lee’s 指数和脂体比;生化法检测血脂;ELISA 法检测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和内脂素;RT-PCR 法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内脂素 mRNA 的相对表达量;HE 染色法观察主动脉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体长、Lee’ s 指数、内脏重量、内脏脂肪重量、脂体比、血清 TG、TC、LDL、TM 和内脂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HDL 水平明显降低(P< 0.01),心外膜脂肪组织中内脂素 mRNA 表达量明显升高(P< 0.01);与模型组相比,有氧运动组体重、Lee’ s 指数、肝重量、肾周脂肪重量、血清 TG、TC、LDL、TM 和内脂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5),HDL 水平明显升高(P < 0.01),心外膜脂肪组织中内脂素 mRNA 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 结论 有氧运动能减轻肥胖大鼠的脂肪堆积,改善脂代谢功能,下调心外膜脂肪组织中内脂素的表达量,抑制内脂素分泌,减轻主动脉的病理损伤,从而达到延缓内皮功能障碍的效果。
2022, 30(4):540-54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3
摘要:航天员在航天飞行时暴露于微重力、太空辐射、孤独、噪音、震动、狭小空间等,这些因素会干扰机体的稳态,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机体影响的机制对确保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本文从 Pubmed、CNKI 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总结了航天因素影响人体或实验动物的代谢组学研究以深入了解机体是如何适应航天极端环境以及航天因素对机体影响的分子机制,为制定个体化防护措施,提高航天飞行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李梦婷 , 陈颖 , 巩仔鹏 , 杨庆 , 翁小刚 , 李玉洁 , 朱晓新
2022, 30(4):547-55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4
摘要: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医学的研究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航天空间环境会导致航天员在轨飞行中出现航天运动病、心血管功能失调、睡眠障碍、感染性疾病等健康问题。研究航天空间环境下药物在机体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航天空间环境用药提供依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对药物在真实在轨环境和地面模拟失重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及主要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航天状态下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董李晋川 , 黄红 , 刘斌 , 杨紫玉 , 彭博 , 陈善广 , 姜宁 , 刘新民 , 陈颖
2022, 30(4):557-56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5
摘要:太空动物实验研究是人类航天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二十世纪以来,前苏联和俄罗斯在人类航天事业取得诸多重大成就,离不开太空动物实验的巨大贡献。太空动物实验可以评估地球生物深入探索太空的可能性,加速人类太空探索时代的来临。一批批“动物宇航员”被航天飞行器送上太空,成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者”以及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为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事业奠基。因此,本文就二十世纪以来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太空动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
2022, 30(4):582-58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8
摘要:太空动物实验是人类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太空动物实验为探索地球生物体在航天环境中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支持载人航天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综述了20世纪以来,美国在太空开展啮齿类动物实验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为我国即将开展的太空动物实验提供参考。
2022, 30(4):589-59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2. 04. 019
摘要:众所周知,太空复杂的空间环境会对航天员的身体机能产生威胁,尤其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诱导重要器官重塑。因此,通过动物实验模拟太空飞行环境以明确太空应激损伤的机制,了解抵抗损伤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动物实验应激损伤及保护机制两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的航天探索提供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