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1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Ⅱ型心肾综合征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良

      2023, 31(11):1381-138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1

      摘要 (300) HTML (0) PDF 13.31 M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改良的Ⅱ型心肾综合征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估。 方法 将20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7 只)与模型组(13 只)。采用在小动物麻醉机下挤心脏法进行永久性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1 周后行单侧肾(右肾)切除术,第6 周行心脏超声、病理学染色及血液、尿液等检测来验证模型的建立。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超检测的心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下降(P< 0. 01),脑钠肽、血肌酐、尿素氮、24 h 尿蛋白明显升高(P< 0. 01);HE 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心肌排列紊乱,肾小球萎缩伴炎症细胞浸润。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心肌胶原纤维明显增多,肾小管排列不规则,大量胶原沉积,阳性染色面积比明显升高(P< 0. 01)。 结论  本改良造模方法能够制备一种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死亡率低的Ⅱ型心肾综合征大鼠模型,模拟了早期心脏、肾功能损伤和病理改变,为系统深入研究Ⅱ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药效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 N-乙酰-D-氨基葡萄糖抑制氧化应激和促进巨细胞M2 极化减轻大鼠急性胰腺炎

      2023, 31(11):1389-139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2

      摘要 (478) HTML (0) PDF 19.86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本文研究N-乙酰-D-氨基葡萄糖(N-acetyl-D-glucosamine, GlcNAc)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方法 将20 只SPF 级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 组、低剂量GlcNAc + AP 组、高剂量GlcNAc + AP 组,每组5 只。AP 组、低剂量GlcNAc + AP 组、高剂量GlcNAc + AP 组分别予以腹腔注射2. 5 g/ kg 的L-精氨酸致大鼠急性胰腺炎2 次,每次间隔1 h,其中低剂量GlcNAc + AP 组和高剂量GlcNAc + AP 组第1 次腹腔注射L-精氨酸前24 h 分别予以50 mg/ kg 和200 mg/ kg GlcNAc 腹腔注射,对照组、AP 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24 h 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和胰腺组织。HE 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淀粉酶(AMY)、脂肪酶(LPS)、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Western Blot 检测胰腺组织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腺组织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白细胞分化抗原(CD206)、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免疫组化检测胰腺CD86、CD206 的表达。 结果  (1)与对照组大鼠相比,AP 组大鼠血清AMY、LPS、IL-1β、IL-6、TNF-α、MDA 水平、胰腺CD86 免疫荧光定量明显升高(P< 0. 05);而SOD 活性、NRF2、HO-1、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胰腺CD206 免疫荧光定量明显下降(P< 0. 05);(2)与AP 组大鼠相比,低剂量GlcNAc + AP 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MDA、LPS、胰腺CD86 免疫荧光定量水平明显降低(P< 0. 05);胰腺PPAR-γ 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 0. 05);(3)与AP 组大鼠相比,高剂量GlcNAc + AP 组大鼠血清AMY、LPS、IL-1β、IL-6、TNF-α、MDA、胰腺CD86 免疫荧光定量水平明显降低(P< 0. 05),而血清SOD 水平、NRF2、HO-1、PPAR-γ 蛋白表达水平、胰腺CD206 免疫荧光定量水平明显升高(P< 0. 05);(4)与低剂量GlcNAc + AP 组相比,高剂量GlcNAc + AP 组大鼠血清LPS、IL-1β、IL-6 明显降低(P< 0. 05);胰腺HO-1、PPAR-γ 蛋白的表达水平、胰腺CD206 免疫荧光定量明显升高(P< 0. 05)。 结论  GlcNAc 干预可以减轻AP 大鼠急性胰腺炎损伤,可能是激活NRF2/ HO-1 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促进巨噬细胞M2 极化来减轻AP 大鼠胰腺损伤。

    • 新型大鼠腰部慢性骨骼肌复合损伤模型的建立

      2023, 31(11):1399-140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3

      摘要 (404) HTML (0) PDF 14.33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腰部慢性骨骼肌复合损伤模型,以深入探索其机制和治疗方法。 方法 将28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 只)、单纯打击伤模型组(打击组,垂直打击)9 只、复合损伤模型组(复合组,垂直打击结合强迫长时坐位)9 只,造模3 d 后行旷场实验、HE 染色和PCR 测序。 结果  打击组大鼠旷场路程明显低于复合组,两组均低于对照组。HE 染色提示打击组多处肌纤维断裂,肌间隙明显增宽,肌核分布不均,可见充血;复合组肌纤维断裂,肌间隙稍增宽,肌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肌纤维断裂周围有肌纤维核聚集。测序结果中火山图提示Pf4 基因具有显著差异性。复合组大鼠肌肉组织GO 分析中氧气结合和氧载体活性通路上调。 结论  本研究尝试建立了一种复合骨骼肌损伤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腰部慢性骨骼肌损伤的病理机制,并可用于评估治疗方法的疗效,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动物实验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致疼痛抑郁共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

      2023, 31(11):1408-141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4

      摘要 (329) HTML (0) PDF 5.72 M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对大鼠疼痛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旨在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动物模型。 方法 将16 只8 周龄SPF 级健康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8 只。模型组大鼠麻醉后通过左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100 μL,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模型大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Von Frey 纤维丝和热辐射刺激仪测量大鼠的疼痛阈值,采用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行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的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在3、7、14 d 明显降低(P< 0. 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在7、14 d 明显减少(P< 0. 01),中央区停留时长在14 d 明显降低(P< 0. 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在14 d 明显增加(P< 0. 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在7、14 d 明显增加(P<0. 05, P< 0. 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减少(P< 0. 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发生改变,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排列松散、紊乱,细胞间隙增大,部分细胞核模糊,出现部分神经元固缩、凋亡。 结论  100 μL 完全弗氏佐剂足底注射可引起大鼠痛觉过敏、抑郁样行为改变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明显降低,造成海马病理形态变化,可有效模拟疼痛抑郁共病的表现,是一种可用于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病理机制研究的实验模型。

    • 自发矮小症雌性SD 大鼠不孕的机制初探

      2023, 31(11):1415-142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5

      摘要 (275) HTML (0) PDF 14.83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矮小症雌性SD 大鼠(short stature rat,SSR)不孕的原因及其致病机理研究。 方法以成年野生型SD 雌性大鼠和SSR 雌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阴道涂片法观察动情周期变化;采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方法比较促排卵效果;测定卵巢、子宫重量及体重、卵巢、子宫指数;测定血清中AMH、E2、FSH、LH、FSH/ LH 含量;对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以分析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  SSR 雌性大鼠动情周期无异常,SSR 雌性大鼠体重显著低于野生型,其卵巢指数和子宫指数显著高于野生型。排卵结果显示,野生型SD 大鼠平均排卵数量显著高于SSR 雌性不孕大鼠(P< 0. 001);野生型SD 大鼠血清AMH(P< 0. 01)、E2(P< 0. 05)水平显著高于SSR 雌性不孕大鼠,血清FSH(P< 0. 01)、LH(P< 0. 01)及FSH/ LH(P< 0. 05)水平显著低于SSR 雌性不孕大鼠,PROG 则不显著;转录组测序获得250 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90 个上调基因、60 个下调基因。GO 和KEGG 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IL-17 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p53 信号通路(p53 signaling pathway)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等。利用CytoHubba 插件的MCC、MNC、EPC 和Degree计算法分别筛选前10 的重要节点,取交集最后得到9 个Hub 基因,分别为Cxcl1、Cxcl2、IL1a、IL1b、Cd80、Mmp13、Mmp8、Fgf3、Ptgs2。 结论  SSR 雌性大鼠不孕可能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和卵巢低反应有关,同时筛选出Cxcl1、Cxcl2、IL1a、IL1b、Cd80、Mmp13、Mmp8、Fgf3 和Ptgs2 与不孕相关,为进一步探究不孕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 基于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探讨脑血流量变化规律及对血管新生相关蛋白的影响

      2023, 31(11):1423-143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6

      摘要 (379) HTML (0) PDF 4.15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c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观察其脑血流量变化规律及血管新生蛋白表达等变化。 方法 将36 只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18)和模型组(n= 18),假手术组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作结扎,模型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 模型,于造模前、造模后14 d 采用Morris 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检测脑血流量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HIF-1α、VEGF 及HO-1 蛋白表达,ELISA 法检测IL-4、IL-10 含量。 结果  造模后14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 0. 05);造模后2 h、3、7 d,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脑血流量显著降低(P< 0. 05),造模后14、21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的脑血流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 0. 05);模型组在造模后2 h 脑血流量降至最低(P<0. 05),此后脑血流量开始恢复,恢复高峰期发生在造模后3 ~ 7 d,并于造模后14 d 恢复至造模前水平;造模后21 d, 模型组海马区HIF-1α、VEGF 及HO-1 蛋白表达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 0. 05),模型组血清中IL-4、IL-10 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 0. 05)。 结论  改良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VD 模型的脑血流量变化呈现一定时间规律,造模后21 d 该模型海马区HIF-1α、VEGF 及HO-1 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伴随IL-4 和IL-10含量的升高。

    • 2 型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动物模型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2023, 31(11):1431-1438.

      摘要 (180) HTML (0) PDF 1.84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总结以大鼠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实验数据,对其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进行相关实验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2 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PubMed 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从2019 年10 月31 日~ 2022 年10 月31 日发表的临床与动物实验中有关T2DM 及微血管并发症的期刊文献,对文献记载的受试对象、疾病种类、检测指标等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纳入文献510 篇,其中T2DM 实验中高频应用的生化指标为空腹血糖,糖尿病肾病实验中高频应用的生化指标为尿蛋白水平相关指标,糖尿病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验中采用的生化指标多为血清炎症因子。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T2DM及其微血管并发症实验中生化指标应用频率进行探析,可为疾病的临床诊疗及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基于数据挖掘的青光眼动物模型的应用特点分析

      2023, 31(11):1439-144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8

      摘要 (277) HTML (0) PDF 2.16 M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青光眼动物模型应用情况,为其动物实验方法和模型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 以“青光眼”和“动物模型”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PubMed 中收集2012 年11 月1 日~ 2022 年11 月2 日青光眼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总结实验动物种类、性别、造模方法、检测指标等,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得到符合标准的400 篇文献,其中实验动物多为C57BL/6J 小鼠,动物性别以雄性居多;造模方法多采用前房注射物质诱导型、转基因型和激光光凝诱导型;高频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眼压测量、组织病理、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 结论 目前青光眼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种类较多,但是相关中医因素干预较少,建议增加病证结合的青光眼动物模型。本研究通过对青光眼动物模型实验进行挖掘分析,对不同动物模型进行评估,通过挖掘内容为构建造模成功率高、重现性好、与临床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模型完善提供思路。

    • 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及其在中医药方面应用进展

      2023, 31(11):1447-146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09

      摘要 (410) HTML (0) PDF 1004.17 K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药在防治化疗后所诱导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CIPNP)方面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优势,但其具体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等仍待更深入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探究出更精准、更符合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动物模型来作为研究的媒介。此文对近几年现有紫杉醇所致的CIPNP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检测标准进行深入的梳理和探讨,及其模型在中医药防治CIPNP 方面的应用价值做相关评价及阐述,以期能为今后中医药防治CIPNP 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更加利于临床实践和推广。

    • 聚焦基因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构建及进展

      2023, 31(11):1462-146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10

      摘要 (238) HTML (0) PDF 885.76 K (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扩张型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疾病之一,存在病因学异质性。近1/4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遗传相关,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核纤层蛋白A(Lamin A,LMNA)基因突变是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病因,心律失常是LMNA 突变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临床表征。近年来基于C57/ B6 遗传背景小鼠聚焦基因治疗的啮齿类动物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构建及其干预是研究的热点,对犬和猪等大动物模型构建也有一定的研究。大动物尤其是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更贴近人的理想模型,但目前对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心脏疾病模型并未涉及扩张型心肌病,故本文综述了基因层面的扩张型心肌病啮齿类动物及大动物模型的研究,提出可进行基于当前研究基础上的非人灵长类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理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研究致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生酮饮食影响运动表现与疲劳恢复的研究进展

      2023, 31(11):1470-147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11

      摘要 (592) HTML (0) PDF 898.77 K (1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酮饮食可补充血酮,为骨骼肌供能,影响动物和人类的运动表现和疲劳恢复。本文发现生酮饮食通过轴突发芽和神经再支配使肌纤维由Ⅱb 向Ⅱa 转变,改善快肌线粒体的质量与功能,增加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以增强骨骼肌力量;并利用酮体供能,在慢肌中降低糖酵解、提升脂肪酸氧化的能力以提高运动耐力;减轻骨骼肌的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损伤,可减少肌糖原的消耗与乳酸的积累,减轻运动后疲劳并促进恢复。本研究认为生酮饮食对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低,能提升运动表现与加快疲劳恢复,可作为竞技运动与康复训练中的饮食方案。

    • NK 细胞及其免疫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2023, 31(11):1479-148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12

      摘要 (400) HTML (0) PDF 832.75 K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细胞的组成部分,不需要肿瘤抗原的预先刺激,就可以杀伤肿瘤细胞。因此,基于NK 细胞的免疫疗法独具优势,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对NK 细胞的发育、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基于NK 细胞的免疫疗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NK 细胞接合器在肿瘤免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阐明基于NK 细胞的抗肿瘤免疫疗法的原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思路。

    • 活体脑部神经递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023, 31(11):1485-149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13

      摘要 (623) HTML (0) PDF 6.30 M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递质作为一种内源性化学物质,在维持人正常生命活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会导致人身体、精神不佳以及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然而,神经递质超低的浓度、复杂的化学性质以及释放模式,使准确检测其体内浓度面临巨大挑战。为了精确监测大脑神经递质,准确了解神经递质释放动力学,对近五年来常用的活体检测神经递质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详细介绍微透析法、电化学传感器以及荧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性。

    • 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小鼠和猴子动物模型

      2023, 31(11):1498-150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14

      摘要 (371) HTML (0) PDF 829.63 K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其基因组在不断突变进化,出现了α、β、γ、δ 等不同的毒株,因而持续研发针对不同毒株的药物和疫苗是应对该病毒传播的核心。而构建SARS-CoV-2 动物模型不仅用于研究新冠病毒的致病机制,也是评价SARS-CoV-2 相关药物与疫苗治疗效果的关键。然而,常用的模式动物小鼠对野生型的SARS-CoV-2 不易感,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感染新冠且更好地模拟人体病理生理状态的动物模型。本综述回顾了用于新冠病毒感染和传播的动物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在表征病毒免疫病理学方面的进展。

    • 皮质醇用于评估犬应激压力的研究进展

      2023, 31(11):1504-151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15

      摘要 (158) HTML (0) PDF 886.75 K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人们将皮质醇(cortisol)作为评估犬(Canis familiaris)压力的生物标志物。为了评估犬的福利状况,本文综述了犬在各种应激压力下皮质醇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并根据犬皮质醇的变化规律,探究缓解犬压力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缓解犬压力的措施。建议使用皮质醇测定结合行为观察等多项生理指标,以更准确地评估犬的抗应激压力水平。

    • 浅谈国外实验大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3, 31(11):1512-151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11. 016

      摘要 (165) HTML (0) PDF 840.57 K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因其遗传及环境较易控制,且体型约为小鼠10 倍,容易操作,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神经行为学、病理学及毒理学等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本文回顾了百余年来国外实验大鼠资源培育、保存和开发历程,为我国更好地收集、分享和利用实验大鼠资源提供借鉴。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