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李喜,曾艳,陈昌蓉,李论,余祥,周永芹,王德成,邓亚光,宋银宏
2023, 31(3):279-28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1
摘要: 目的 构建并鉴定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s)特异性敲除GSK-3β 基因小鼠模型,评价其免疫学特征。 方法 采用小鼠胚胎干细胞(ES 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打靶基因敲除技术,得到F0 代的GSK-3βflox/ flox(GSK-3βf/ f )小鼠;再采用Cre-LoxP 系统进行小鼠的繁殖;PCR 鉴定,筛选出基因型为GSK-3βf/ f FoxN1-Cre+/ -(GSK-3β-/ - )小鼠,即为在TECs 特异性敲除GSK-3β 基因的小鼠。观察基因敲除鼠的一般生物学特征、繁殖能力和子代存活率。应用HE 染色、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比较基因敲除鼠和野生型小鼠免疫器官结构、胸腺、脾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比例及增殖能力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TECs 特异性敲除GSK-3β 基因小鼠模型。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相比,GSK-3β-/ -小鼠一般生物学特征无明显差异,子代存活率> 90%;衰老进程中GSK-3β-/ -小鼠胸腺比WT 小鼠体积大,胸腺指数高,胸腺细胞数量多;脾中的初始T 细胞及近期迁移细胞数量也显著多于WT 小鼠。结论 成功构建了TECs 特异性敲除GSK-3β 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GSK-3β 基因在TECs 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
2023, 31(3):287-29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2
摘要: 目的 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左侧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建立西藏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模型,观察西藏小型猪CAS 模型的血液生化、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10 只雄性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饲喂正常饲料,模型组持续饲喂高脂饲料且2 周后进行左侧颈动脉球囊损伤术,造模周期为12 周。分别在高脂饲喂前(-2 周)、球囊损伤(0 周)及术后2 周、6 周、10 周检测其体重和血液生化等指标,并在术后10 周进行超声、血流多普勒、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观测。动物安乐死后取左侧颈动脉进行HE、Masson 和油红“O”染色,观察其形态、炎症、纤维化和脂质沉积等情况,分析西藏小型猪的病变特点。结果 西藏小型猪CAS 模型的多项血液生化指标与临床相似;影像学结果显示CAS 模型左颈动脉血管显著狭窄且阻力增大,导致血流速度减小;病理观察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血管壁增厚和脂质沉积等,与临床表现近似。结论 西藏小型猪CAS 模型与临床特点相似,模型易感且稳定,是适用于研究CAS 的良好的理想模型。
2023, 31(3):296-30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3
摘要: 目的 利用斑马鱼构建肝癌细胞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可视化转移模型,为CAFs 介导的肿瘤转移患者的机制研究和药效评价提供临床前模型。 方法 建立肝癌Huh7 细胞与CAFs 体外共培养体系,分别采用CCK8 和Transwell 小室检测Huh7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同时将不同颜色荧光标记的Huh7 细胞和CAFs 注射到斑马鱼卵黄周隙中,构建可视化转移模型,观察CAFs 对Huh7 细胞迁移的影响以及Huh7 细胞与CAFs 在血管中的结合情况。结果 与CAFs 共培养的Huh7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加。此外,成功建立斑马鱼肝癌细胞和CAFs 可视化转移模型。与CAFs 共注射的Huh7 细胞的迁移能力和结合率显著增加。结论 CAFs 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并且在远端转移中,大多数肝癌细胞与CAFs 仍处于紧密结合状态。因此在临床上可以靶向实体瘤的成纤维成分,阻断其对肿瘤的支持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3, 31(3):302-30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4
摘要: 目的 从“以方测证”探讨干眼肝经郁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 方法 30 只C57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栀组,每组10 只。空白组无任何措施,其余各组小鼠均以干燥箱中持续28 d 苯扎氯氨溶液滴眼联合慢性疼痛刺激(夹尾)建立干眼肝经郁热证模型。造模完成后,丹栀组小鼠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方按12. 48 g/ (kg·d)进行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按1 mL/100 (g·d)灌入去离子水,持续14 d。观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肛温、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enzyme-linkedimmunoassay,ELISA)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小鼠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呈高度紧张、焦虑状态、体重增加量减少和体温升高(P< 0. 01),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升高(P< 0. 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OE%和OT%值降低(P< 0. 01),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量减少(P< 0. 01),角膜损伤严重,炎症因子含量升高(P< 0. 01),丹栀逍遥散加减方治疗后,各项指标得到显著调节(P< 0. 05 或P< 0. 01)。结论 基于“以方测证”思路,成功建立了干眼肝经郁热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为系统深入研究治疗干眼方证对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3, 31(3):310-31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5
摘要: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高脂饮食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肝质蓄积及其线粒体功能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方法 将40 只雄性6 周龄的C57BL/6J 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正常饮食)、模型组(高脂饮食14 周)、非诺贝特组(高脂饲养14 周,第11 周开始给予非诺贝特灌胃0. 04 g/ (kg·d)干预治疗4 周)、辛伐他汀组(高脂饲养14 周,第11 周开始给予辛伐他汀灌胃0. 004 g/ (kg·d)干预治疗4 周)。本研究从NAFLD 模型小鼠的体重,肝重量和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病理变化、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指标、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验证线粒体功能在NAFLD 病理发生中的作用,并探讨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NAFLD模型小鼠的线粒体功能作用机制。结果 NAFLD 模型组小鼠的体重、肝重量和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肝病理、线粒体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5);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改善了客观指标。结论 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通过上调线粒体功能相关信号通路PPARα/ PGC-1α 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线粒体的β 氧化,降低肝的氧化应激损伤和脂质蓄积。
2023, 31(3):319-32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6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对快速衰老小鼠(SAMP8 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 方法 24 只28 周龄雄性SAMP8 小鼠分为模型组、有氧运动组、抗阻运动组,每组8 只;另设8 只同龄正常老化SAMR1 小鼠作对照组。有氧运动组经匀速水平运动跑台训练8 周,有氧运动组经递增负重爬梯运动训练8 周。每两周测定相对抓力、转棒测试时间。测定免疫器官指数,观察免疫器官组织形态学,ELISA 法检测血清IL2 浓度,免疫组织化学观测脾IL2Rα 蛋白表达,RT-qPCR 法检测脾IL2、IL2Rα、IL2Rβ、IL2Rγ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相对抓力、转棒测试时间均显著下降(P< 0. 0001);胸腺指数、脾指数均显著下降(P< 0. 001);免疫器官衰老明显;血清IL2 浓度显著降低(P< 0. 0001);脾IL2Rα 蛋白阳性率显著降低(P< 0. 001);脾IL2、IL2Rα、IL2Rβ、IL2Rγ 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 0. 01)。经8 周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相对抓力、转棒测试时间均显著升高(P< 0. 05),抗阻运动组相对抓力较有氧运动组升高(P< 0. 05);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胸腺指数、脾指数显著增高(P< 0. 05);免疫器官衰老延缓;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血清IL2 浓度显著升高(P< 0. 01);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脾IL2Rα 蛋白阳性率显著升高(P< 0. 05);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脾IL2、IL2Rα、IL2Rβ、IL2Rγ 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 0. 05)。结论 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均能延缓快速衰老小鼠免疫功能的增龄性下降,运动上调的IL2、IL2R 表达可能是其作用靶点。
2023, 31(3):327-33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7
摘要: 目的 探究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CB)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为本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和模型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慢性支气管炎和动物模型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收集2000 年1 月~ 2022 年1 月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记载的模型动物种属、造模方法、检测指标、阳性对照用药、给药时间以及证候造模情况等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文章筛选出243 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动物种类多选用SD 大鼠(126 次,51. 85%),其次为Wistar 大鼠(70次,28. 81%),昆明小鼠(30 次,12. 35%),动物的性别以雄性居多(120 次,49. 38%);造模方式多选用烟熏法(111次,46. 91%)、气管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联合烟熏法(44 次,18. 11%)以及气管内注射LPS 法(43次,17. 70%),造模周期多为20 ~ 30 d(146 次,60. 08%);常采用的检测指标为支气管肺组织病理(143 次,20. 82%)、血清(99 次,14. 4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82 次,11. 93%),一般状况(66 次,9. 61%)等;在含有阳性对照药的131 篇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桂龙咳喘宁胶囊(30 次,21. 58%),其次为醋酸地塞米松(28 次,20. 14%);文献挖掘涉及中医证型动物模型有肺气虚证10 篇,肺阴虚证1 篇。结论 当前CB 动物模型的建立多采用单因素烟熏法以及LPS 气管内注射联合烟熏法。模型动物常选取SD/ Wistar 大鼠或昆明小鼠,造模周期多控制在20 ~30 d, 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效率。模型的评价标准多结合支气管肺组织病理、一般状况、血清、肺泡灌洗液等指标综合判断。此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注重CB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同时建立出统一化、规范化的造模标准和相关模型评价指标,以期为构建更加合理的CB 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2023, 31(3):337-34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8
摘要: 目的 建立树鼩永生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明确D-半乳糖对BMECs 衰老的影响,探索其潜在机制。 方法 用携带SV40T 基因的慢病毒转染BMECs,传至50 代后进行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以及免疫荧光和核型鉴定;再用不同浓度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诱导BMECs,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确定最适诱导条件,用衰老相关β 半乳糖苷酶染色分析细胞衰老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 的表达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质氧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永生化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不同代次的细胞形态一致,单个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整体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数量在第2 ~ 5 天时处于对数生长期,在第6 天时达到高峰,之后缓慢增长进入平台期;免疫荧光显示该细胞特异蛋白vWF 和CD31 及永生化基因SV40T 为阳性;细胞核型结果显示永生化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滇西亚种树鼩的染色体数量相符;D-gal 诱导BMECs 抑制细胞增殖,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实验组,即浓度为10 g/ L 的D-gal 诱导48 h的BMECs,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明显增多、衰老相关蛋白p53 显著增多、细胞内SOD 酶活性降低和MDA 含量增多。结论 成功构建树鼩永生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10 g/ L 的D-gal 是建立永生化BMECs 衰老模型的适合浓度,D-gal 在体外促进细胞衰老可能是通过促进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增殖来实现的。
方权,郑晓光,孙越,陈倪静,骆境怡,王琦轩,康蓉,吴佳琪,何小柏,陈林洁
2023, 31(3):346-35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09
摘要: 目的 构建可实时监测的小鼠原发性肝癌(HCC)模型。 方法 通过高压水动力学转染技术,PB 转座子系统和小鼠活体成像技术建立可实时监测的、由特定癌基因驱动的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结果 YAP5SA 基因诱导表达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可以成功模拟Hippo 信号通路失活的肝癌亚型;通过每隔1 周连续检测,整合YAP5SA-IRES-Fluc 的小鼠荧光峰值信号在早期逐渐降低,于3 周左右,荧光峰值信号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差异;PTEN- YAP5SA+模型组的荧光信号峰值与YAP5SA+对照组的荧光信号峰值相比,整体均值偏高;索拉菲尼给药1周后,本模型小鼠的荧光信号停止上升,呈现平稳的趋势。结论 成功构建了一种可实时监测的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可以进行不同肝癌亚型的分子表征,并以此为基础,为临床筛选肝癌靶向药物提供新方法。
范雅祺,郑燕鹏,周子婷,崔慕瑶,李司琪,单雪燕,李鑫,李莉,王尚龙,刘自民,邹圣灿,孙紫薇,李玲孺
2023, 31(3):355-36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0
摘要: 目的 对比间隔12 h 与间隔24 h 观察动情周期的方法在评价动情周期紊乱程度中的优缺点,并探究间期取材对于雷公藤诱导的卵巢早衰大鼠模型评价的意义。 方法 将60 只动情周期规律的雌性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1、2 组,模型1、2 组(n= 15)。空白组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雷公藤多苷片(TG)混悬液,连续15 d。空白1 组、模型1 组每日8:00 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空白2 组、模型2 组间隔12 h 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每周称量体重。干预后第15 ~ 17 天于间期处死动情周期正常的大鼠,在第15 天处死动情周期紊乱的大鼠。测定血清性激素,计算卵巢、子宫指数,观察卵巢病理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间隔24 h 观察,正常动情周期数目显著减少、动情期显著缩短、间期显著延长;间隔12 h 观察,8:00 较20:00 观察的结果更能体现两组间的差异性,且综合间隔12 h 两次观察的结果在动情周期紊乱水平(I 与IV 级)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于间期取材,TG 组血清INHB、E2 显著降低,FSH 显著升高,全周期取材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因血清AMH 水平不受动情周期变化而波动,全周期或间期取材的结果均显示TG 组血清AMH 显著降低。TG 组卵巢与子宫指数显著下降,卵泡间结构混乱,总卵泡、原始卵泡、生长卵泡、黄体数显著减少,闭锁与囊状扩张卵泡数显著增多,并出现浆细胞浸润。结论 雷公藤可致大鼠卵巢功能明显衰退,卵泡发育障碍,卵巢储备下降。间隔12 h 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有助于捕捉亚周期阶段细胞学变化,反映真实的动情周期变化,较间隔24 h 观察结果更能体现模型组动情周期的紊乱程度,但其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探究。于间期处死,能反映大鼠基础性激素水平,利于评价雷公藤建立卵巢早衰大鼠模型的成功率。亚周期阶段下对比组间卵巢病理变化,客观地体现雷公藤对卵泡发育及黄体功能的不良影响。
2023, 31(3):365-37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1
摘要: 目的 探究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32 只,3 月龄,按空白对照组(n= 8)、模型组(n= 8)、秋水仙碱组(n= 8)、匹伐他汀组(n= 8)进行分组。实验组高脂饲料诱导2 周后行颈动脉液氮冻伤,术后8 周和术后12 周分别检测兔血清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水平。术后12 周处死,取颈动脉做石蜡切片,HE 染色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斑块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 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 基因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内p-AMPK、SIRT1、PGC-1α 蛋白表达水平,并做p-AMPK、SIRT1、PGC-1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斑块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评估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12 周时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血脂水平、炎症指标较同时期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 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hsCRP、IL-6 明显降低(P< 0. 05)。液氮冻伤术后均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可见典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斑块内及增生内膜可见p-AMPK、SIRT1、PGC-1α 的表达增加,其中秋水仙碱组表达最高(P<0. 05)。IVUS 观察发现模型组颈动脉管腔中重度狭窄,伴有斑块破裂及内膜下血肿,而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仅表现为管腔中度狭窄,无斑块破裂征象;与模型组、匹伐他汀组相比秋水仙碱组MDA 含量下降、SOD 活性上升。结论 秋水仙碱能够延缓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脂蛋白活性和胆固醇吸收,活化AMPK 从而激活去乙酰化酶,增加SIRT1、PGC-1α 表达,提高斑块炎症因子释放阈值,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2023, 31(3):374-38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2
摘要:建立适当的移植瘤模型对于癌症研究至关重要。迄今为止,最常用的移植瘤模型是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模型(cancer cell line-based xenograft, CDX),即将体外传代培养的肿瘤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形成移植瘤。虽然这种模型容易建立且建模周期较短,但不能充分代表临床癌症患者,因此,具有能够稳定保留肿瘤异质性的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PDX)在诸多应用中开始代替CDX 模型。PDX 模型通过将患者组织或原代细胞直接植入免疫缺陷小鼠进行成瘤,这种方式保留亲代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子特征和药物反应性,可作为临床前模型,在药物筛选、生物标志物开发和联合临床试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详细介绍PDX 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总结模型建立过程中及进行临床前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023, 31(3):382-38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3
摘要: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 AUD)是一种与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相关的神经精神疾病,也定义为酗酒和酒精依赖。由于AUD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行为标准的判断,诊断具有复杂性,难以建立包含所有AUD 特征的动物模型。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将AUD 模型分为强迫给药模型和自身给药模型,比较了两种模型所包含的酒精唯一饮用方法、酒精灌胃方法、酒精流食方法、慢性间歇性酒精蒸气暴露方法、两瓶选择方法、操作性自身给药方法的优缺点,从表观效度、预测效度和结构效度三方面对造模方法进行探究,以期为AUD 研究者在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有益参考。
2023, 31(3):390-39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4
摘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是世界上虫媒传播最广的病毒性疾病,感染人体后可出现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的登革热疾病进程。由于DENV 主要通过抵抗人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的传导来逃逸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攻击,而小鼠天然对DENV 感染具有抵抗力,因此一直以来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构建IF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敲除的小鼠模型来实现DENV 的感染,但很难准确复制DENV 感染的临床特征。本文总结了登革病毒基于IFN 信号通路的免疫逃逸机制,分析了其相应靶点敲除小鼠模型在登革病毒的致病机制、疫苗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在敲除小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人源化改造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模拟临床DENV 感染后不同疾病进程的小鼠模型。
2023, 31(3):397-40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5
摘要: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主要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针对动物实验中不符合动物伦理的现象,基于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探究将其融入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的必要性、路径和措施,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知识育人、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善待敬畏生命和关心关爱患者。
2023, 31(3):402-40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6
摘要:化疗药物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CIPNP)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进程,但其机制不明,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动物模型是研究CIPNP 的重要工具,在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5 年来CIPNP 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几种常见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介绍。本文旨在为今后研究者选择更为有效的动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此外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 31(3):410-41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3. 017
摘要: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建立合适的肺癌动物模型对其发病原因、机制、药物作用等进行还原性研究非常重要。其中,移植性肺癌动物模型因移植方法多样且操作简便而被广泛应用。本文从移植宿主、移植物来源及造模方法三方面对移植性肺癌动物模型中的原位移植及异位移植进行综述,为肺癌模型的构建和选择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