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1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博来霉素联合脂多糖诱导大鼠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动物模型的建立

      2023, 31(7):833-84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1

      摘要 (817) HTML (0) PDF 19.87 M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索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诱导剂脂多糖的用法用量。 方法 150 只健康的雄性Wister 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 组)、缓解期对照组(IPF 组)、急性加重期对照组(BLM 组)、脂多糖低剂量组(LPS-low 组)、脂多糖中剂量组(LPS-mid 组)、脂多糖高剂量组(LPS-high 组),Control 组采用首次经气管内注射0. 9%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二次经腹腔注射0. 9%氯化钠注射液(0 d,0. 1 mL/100 g,28 d,0. 5 mL/100 g)诱导,IPF 组采用首次经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联合二次经腹腔注射0. 9%氯化钠注射液(0 d,5 mg/ mL,0. 1 mL/100 g;28 d,0. 5 mL/100 g)诱导,BLM 组用先后两次经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0 d,5 mg/ mL,0. 1 mL/100 g;28 d,7 mg/ mL,0. 1 mL/100 g)诱导,LPS-low 组、LPS-mid 组和LPS-high 组采用首次经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联合二次经腹腔注射脂多糖(0 d,博来霉素,5 mg/ mL,0. 1 mL/100 g;28 d,脂多糖,2. 5 mg/ mL、5 mg/ mL、7. 5 mg/ mL,0. 5 mL/100 g)诱导;实验于首次造模后31 d、35 d、42 d 取材,观察大鼠生存情况、肺组织湿干重比(W/ D)、肺系数、肺组织HE 染色、肺组织Masson 染色、肺CT、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成分分析(总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IL-6 质量浓度、TNF-α 质量浓度)、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肺组织α-SMA 免疫组化分析等指标。 结果 (1)LPS-low 组、LPS-mid 组、LPS-high 组大鼠出现明显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爪唇紫绀、体重下降、死亡率增加的现象;(2)LPS-low 组、LPS-mid 组、LPS-high 组大鼠W/ D 值、肺系数显著增高,并出现急性肺水肿,其中LPS-mid 组与BLM 组表现较为一致(P> 0. 05);(3)LPS-low 组、LPS-mid 组、LPS-high 组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该病经典病理表现;(4)LPS-low 组、LPS-mid 组、LPS-high 组肺CT 有片状棉絮样阴影,兼有不规则密度增高影;(5)LPS-low 组、LPS-mid 组、LPS-high 组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构呈下降趋势,其中LPS-mid 组与BLM 组表现较为一致(P> 0. 05);(6)LPS-low 组、LPS-mid 组、LPS-high 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肺泡灌洗液TNF-α 和血清IL-6 质量浓度升高,其中LPS-mid 组与BLM 组表现较为一致(P> 0. 05);(7)LPS-low 组、LPS-mid组、LPS-high 组大鼠肺组织HYP 含量,α-SMA 表达升高,其中LPS-mid 组与BLM 组表现较为一致(P> 0. 05)。 结论 该方法可以成功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大鼠动物模型,最优脂多糖用量为5 mg/ mL,31 d 为最佳观察时间点。

    • 咪喹莫特联合慢性温和性不可预知应激建立斑秃样小鼠模型

      2023, 31(7):846-85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2

      摘要 (668) HTML (0) PDF 7.12 M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外用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慢性温和性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的方法,探索建立C57BL/6J 小鼠的斑秃(alopecia areata,AA)动物模型。 方法 选取5 ~ 7 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30 只,随机分成3 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组)、咪喹莫特组(IMQ 组)、联合慢性温和性不可预知应激组(CUMS 组)。CUMS 组于实验1 ~ 21 d 给予CUMS 应激,IMQ 组及CUMS 组于实验14 ~ 21 d 予以同部位等量咪喹莫特乳膏外用。实验第21 天拍摄小鼠宏观表征及皮肤镜照片,并进行行为学测试,采集小鼠背部皮损及外周血。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毛囊CD4P>+P> 、CD8P>+P> T 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中Th1/ Th2、Th17/ Treg 细胞分化情况。 结果 CUMS 组小鼠局部毛发斑片状脱落明显,毛发镜下可见断发、感叹号样毛发,旷场实验移动距离、直立次数、进入中央区域次数明显减少(P< 0. 05),强迫游泳实验静止不动明显增加(P< 0. 05),提示小鼠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免疫组化显示CUMS 组小鼠皮损CD4P>+P> 、CD8P>+P> T 细胞在毛囊周围及毛囊球部表达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UMS 组小鼠Th1 水平明显升高(P< 0. 01)、Th2 水平明显降低(P< 0. 05)、Th17 水平明显升高(P< 0. 05)、Th1/ Th2 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 0. 001)、Th17/ Treg 比例有上升趋势。 结论 外用咪喹莫特联合CUMS 应激建立的C57BL/6J 小鼠模型,基本模拟了人类AA 疾病表现,突出了发病机制中的精神心理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医肝郁脾虚证候,提供了一种培育方便、更具性价比的AA 动物造模方法。

    • 基于NLRP3/ ASC/ Caspase-1 通路探讨真武汤改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炎症损伤的机制

      2023, 31(7):853-86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3

      摘要 (571) HTML (0) PDF 4.98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真武汤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肾组织炎症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除空白对照组(db/ m 小鼠),其余各组均使用灌服生大黄溶液和氢化可的松制备db/ db小鼠脾肾阳虚证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厄贝沙坦组(25 mg/ kg)、真武汤高、中、低剂量(33. 8、16. 9、8. 45 g/ kg)组,每组15 只。除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灌胃8 周。测定各组小鼠中医证候评分;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Ucr)以及24 h 尿蛋白(24 hour urinary protein,24 h UTP);酶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肾组织中睾酮(testosterone,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雌二醇(estradiol,E2)、白介素-1β ( interleukin-1, IL-1β)、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 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出现少食、倦卧、便溏下降等脾肾阳虚症状,FBG、24 h UTP、IL-1β、IL-18、E2 含量均显著升高(P< 0. 05),T、T3、T4、Ucr 含量显著降低(P< 0. 05),肾组织病理显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系膜和基底增厚明显,且肾组织NLRP3、ASC、Caspase-1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 0. 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真武汤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精神状态改善、活动增加、便质成型,T、T3、T4、Ucr 含量明显增加(P< 0. 05),24 h UTP、IL-1β、IL-18、E2 含量均显著降低(P< 0. 05);各给药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肾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5)。 结论 真武汤能够显著改善脾肾阳虚型db/ db 小鼠一般状态、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肾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真武汤抑制肾组织中NLRP3/ ASC/ Caspase-1 通路表达有关。

    • 果蝇Neuroligin 4 以非依赖于Neurexin 方式调控突触的发育

      2023, 31(7):864-87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4

      摘要 (730) HTML (0) PDF 6.99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果蝇突触黏附分子神经连接蛋白-4(Drosophila neuroligin 4,DNlg4)对幼虫神经肌肉突触发育的调控是否依赖于经典的neuroligin(Nlg)突触前配体分子轴突蛋白(Drosophila neurexin,DNrx)。 方法 主要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观测技术,对包括野生型、dnlg4 突变体、dnrx 突变体和dnlg4,dnrx 双突变体等不同基因型果蝇三龄幼虫的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的形态进行观察,测量其突触分枝总长度并计数突触终扣(bouton)数目。以此作为NMJ 发育状态参数,通过比较不同基因型果蝇的NMJ 发育缺陷程度,确定DNlg4 和DNrx 在调控神经肌肉突触发育中的关系。 结果 DNrx 缺失会导致较DNlg4 缺失更严重的NMJ 发育缺陷;缺失DNlg4 会进一步加重因DNrx 缺失而导致的NMJ 发育缺陷;运动神经元表达外源的DNlg4 可部分挽救DNrx 缺失造成的NMJ 发育缺陷;未检测到两类分子存在在体的相互结合。 结论 DNlg4 与DNrx 对果蝇幼虫神经肌肉突触发育的正向调控具有协同效应,DNlg4 以非依赖于DNrx 的方式调控神经肌肉突触的发育。

    • 黄芪多糖对肺肿瘤转移前微环境中HIF-1 和S100A8/ A9 蛋白表达及肺转移的影响

      2023, 31(7):871-87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5

      摘要 (373) HTML (0) PDF 7.64 M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通过干预肺转移前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 PMNs)对HIF-1 和S100A8/ A9 蛋白的影响,初步阐明APS 对肺PMNs 中的作用靶点及对肿瘤肺转移影响的分子机制。 方法 SPF 级C57BL/6J 小鼠90 只,除空白组外,其余75 只用荧光素酶(LUC)标记的Lewis肺癌细胞1 × 106 个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构建PMNs 模型,并随机分成5 组:模型组、低剂量组(灌服黄芪多糖50 mg/ kg)、中剂量组(灌服黄芪多糖100 mg/ kg)、高剂量组(灌服黄芪多糖200 mg/ kg)、芬戈莫德(FTY720)组(腹腔注射FTY720 1 mg/ kg),每组15 只。观察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对PMNs 中HIF-1 和S100A8/ A9 蛋白的影响,同时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及HE 染色评估肺部转移情况。接种瘤细胞次日后低、中、高各剂量组按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 次,共28 d。FTY720 通过腹腔注射每2 d 1 次间隔给药。在前14 d 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动态观察肺肿瘤转移情况,并在第14 天每组随机取出5 只采用Western Blot 及RT-qPCR 技术检测多功能蛋白聚糖、纤维连接蛋白和赖氨酰氧化酶等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中具有标志性的蛋白进一步验证模型成功。在第28 天取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Western Blot 及RT-qPCR 技术检测28 d 所取的肺组织中HIF-1 和S100A8/ A9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取材前12 h 禁食不禁水。 结果 HE 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出现大面积肺泡壁增厚和粒细胞浸润,并出现少量肿瘤转移灶;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和FTY720 组小鼠的肿瘤转移灶点明显减少,肺组织趋于正常。RT-qPCR、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中HIF-1,S100A8,S100A9 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 05);而与模型组相比,FTY720 组和APS各组上述蛋白和基因表达均下降(P< 0. 05)。 结论 黄芪多糖可通过调控肺肿瘤转移前微环境中HIF-1、S100A8、S100A9 的表达水平减少肿瘤细胞肺转移。

    • 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平滑肌细胞促进糖尿病鼠创面愈合的研究

      2023, 31(7):880-88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2. 006

      摘要 (679) HTML (0) PDF 8.87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平滑肌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smooth muscle cells,hiPSC-SMC)促进糖尿病裸鼠创面愈合的能力。 方法 将hiPSC-SMC、阳性对照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和阴性对照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盐水(PBS)分别加入I 型鼠尾胶原蛋白中制成干细胞胶原蛋白膜片或无细胞胶原蛋白膜片。在糖尿病裸鼠背部制作皮肤全层缺损的夹板创面模型。将制备的胶原蛋白膜片固定于创面上,在不同时间点对创面进行拍照、取材,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蛋白质印迹分析。 结果 hiPSC-SMC具有和ADSC 一致的促进糖尿病裸鼠创面愈合的能力,创面在术后第2 天即可表现出明显的缩小。hiPSC-SMC 和ADSC 组的创面与无细胞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明显增多,α-SMA 阳性细胞、CD31 阳性细胞和VEGF-A 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VEGF-A 和PDGF 表达明显升高。 结论 hiPSC-SMC 可以促进血管新生和再生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和细胞增殖,从而促进糖尿病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夹板创面的愈合。

    • 调补肺肾三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大鼠肺与肠道炎症指标的影响

      2023, 31(7):888-89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7

      摘要 (330) HTML (0) PDF 17.04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调补肺肾三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大鼠肺与肠道IL-6、IL-33 和IFN-γ 的调控。 方法 将6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COPD 模型(Model)组、补肺健脾(Bufei Jianpi,BJ) 组、补肺益肾(Bufei Yishen,BY) 组、益气滋肾(Yiqi Zishen,ZS) 组和氨茶碱(aminophylline,Am)组。第1 ~ 8 周,采用香烟烟雾暴露联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滴注法制备稳定期COPD 大鼠模型,对应给予生理盐水、补肺健脾方、补肺益肾方、益气滋肾方、氨茶碱灌胃4 周,于第13 周灌胃周期结束后取材。光镜下观察肺与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IHC) 对肺与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33、干扰素(interferon,IFN)-γ 蛋白进行定位与半定量观察。 结果 与Control 组相比,Model组大鼠不仅支气管周围与肺泡腔出现大量炎症细胞及炎性渗出,结肠黏膜也出现了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和结肠IL-6、IL-33 和IFN-γ 水平明显升高(P< 0. 05,P< 0. 01);与Model 组相比,各治疗组不仅支气管和肺泡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而且结肠黏膜炎症细胞也出现减少,肺与结肠中IL-33 和IFN-γ、结肠IL-6 水平均明显降低(P< 0. 05,P< 0. 01),BY、ZS、Am 组肺IL-6 水平显著降低(P< 0. 01)。肺IL-6 与结肠IL-6 水平呈正相关,肺IL-33 与结肠IL-33水平呈正相关,肺IFN-γ 和结肠IFN-γ 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 调补肺肾三法均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大鼠肠道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肺与结肠中IL-6、IL-33 和IFN-γ 的释放,降低肺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

    •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应用分析

      2023, 31(7):896-90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8

      摘要 (751) HTML (0) PDF 2.03 M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动物模型的造模特点,为建立理想的UC 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文以“溃疡性结肠炎”和“动物”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筛选出2012 年1 月~ 2022 年7 月有关UC 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通过Excel 2017 表格建立数据库,对其研究内容、动物品系、造模方法、检测指标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UC 动物模型的模型特点及主要应用方向。 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得到:造模时的动物品系以SD 大鼠(247 例,43. 03%) 和Wistar 大鼠(105 例,18. 29%) 为主;动物性别以雄性(355 例64. 43%)为主;药效验证和机制研究的造模方法均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231 例,39. 69%)和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自由饮用(225 例,38. 66%)居多;其中检测指标以结肠病理检查(269 次,13. 63%)、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246 例,12. 46%)、一般情况(231 例,11. 70%)及血清生化指标(225 例,11. 40%)、结肠组织蛋白表达(171 例,8. 66%)等居多。 结论 UC 动物实验常选用雄性SD 大鼠和Wistar大鼠,以TNBS-乙醇溶液灌肠和DSS 自由饮用法造模,有造模方法简便、成模率高、经济实惠等优点,结合结肠组织病理学、DAI 评分、一般情况、血清生化指标、结肠组织蛋白表达等,为UC 动物实验提供依据和参考价值。

    • 高温高湿环境对大鼠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023, 31(7):905-91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09

      摘要 (449) HTML (0) PDF 5.52 M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基于临床证据表明高温高湿环境致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增加的现状,本实验在课题组前期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高温高湿环境对大鼠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传统化学药物法建立氧嗪酸钾组(potassium oxonate group,PO)和高嘌呤饮食组(high purine diet group,HPD)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在此基础上通过特有的高温高湿培养箱对大鼠进行照射(设置箱内温度37℃、湿度80%、时长1 h/ d),从而构建高温高湿组(high temperature-humidity group,HTH)和高嘌呤饮食+ 高温高湿组(HPD + HTH),另设置有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实验持续12 周。每日照射前后测肛温、体重,每4 周采血分析各组血尿酸水平和肾功能损害情况。实验结束后摘取双肾,通过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ATP 结合转运蛋白G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2,ABCG2)和肾尿酸转运蛋白1(urtae transporter 1,URAT1)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上述尿酸转运蛋白定位表达情况。 结果 (1)HTH 组和HPD + HTH 组大鼠经高温高湿箱照射后肛温和脱水率显著升高(P< 0. 05)。(2)不仅4 组大鼠血尿酸平均值显著高于CON 组,且HTH 组高于PO 组、HPD + HTH 组高于HPD 组(P< 0. 05),但12 周时各组大鼠血肌酐值未呈现明显差异(P>0. 05)。(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HTH 组和HPD + HTH 组尿酸分泌蛋白ABCG2 表达较CON 组显著降低,且HTH 组低于PO 组、HPD + HTH 组低于HPD 组(P< 0. 05);HTH 组和HPD + HTH 组尿酸重吸收转运蛋白URAT1表达较CON 组显著升高,且HTH 组高于PO 组、HPD + HTH 组高于HPD 组(P< 0. 05)。(4)IHC结果提示ABCG2和URAT1 蛋白均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上,HPD + HTH 组和HTH 组ABCG2 表达低于其他组(P< 0. 05),HPD+ HTH 组和HTH 组URAT1 表达高于其他组。 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可通过调控肾近端小管上尿酸转运蛋白ABCG2、URAT1 的功能以影响尿酸的排泄和重吸收,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促进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

    • 鼠后肢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2023, 31(7):913-92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10

      摘要 (593) HTML (0) PDF 2.78 M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鼠后肢缺血模型是用于研究外周动脉疾病的经典模型。迄今已有鼠动脉结扎法、介入栓塞法、光化学栓塞法、化学损伤、物理损伤和Ameroid 收缩器法这六大类造模方法。本文梳理了鼠后肢动脉解剖,对后肢各个主要分支名称进行统一。介绍了鼠后肢缺血模型的造模和模型评价方法,并比较现有方法的差异和优缺点,指出鼠的品系、性别、年龄和麻醉方式对模型的可能影响。总之,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较全面的鼠后肢缺血模型的造模方法,为研究者根据研究方向选择模型提供参考。

    • 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2023, 31(7):922-92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11

      摘要 (657) HTML (0) PDF 829.99 K (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MSCs 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等多种人体组织,因此在人体组织内源性修复中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但伴随细胞复制次数增加以及年龄增长,MSCs 不可避免的面临衰老问题,从而影响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MSCs 的临床应用。为了将MSCs 更有效地应用于基础及临床研究,有必要研究MSCs 衰老的机制并寻找延缓MSCs 衰老的策略。本文主要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出发探讨MSCs 衰老的机制。

    •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构建进展与应用特点分析

      2023, 31(7):928-93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12

      摘要 (767) HTML (0) PDF 848.60 K (2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大量骨钙流失,骨质疏松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被称作“寂静的疾病”,具有高发病、高致残及高致死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目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较多,但缺少相关中医药病证因素,为了更贴近临床研究,可结合临床高吻合的模型。本文通过对骨质疏松模型不同造模方式优缺点及动物种类选择优缺点、成模时间、阳性药选择、检测指标的应用现状进行系统综述,为规范化完善动物模型研究提供参考。

    • 常用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2023, 31(7):935-94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13

      摘要 (637) HTML (0) PDF 929.79 K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临床上,对这类损伤的诊治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构建相应的动物模型是深入开展机制研究或者筛选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研究中建立了大量的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其中应用较多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药、抗癫痫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诱发的肝损伤模型,所选择的动物以小鼠、大鼠居多。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综述了这些类型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成模标准及其特点,以期为相关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 无菌动物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3, 31(7):946-95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14

      摘要 (668) HTML (0) PDF 2.94 M (1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概念的提出,人类宏基因组学也成为了揭示人体发育与健康的新途径。肠道微生物组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区系,已经被发现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有着丰富的种类及数量,在有关于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中,无菌动物的应用使实验更具准确性,也更加便利,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基础动物模型,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模型也对该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综述就对无菌动物的认识、无菌动物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无菌动物模型的前景等方面,回顾无菌动物在肠道微生物组中的应用与发展。

    • 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3, 31(7):955-96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15

      摘要 (651) HTML (0) PDF 879.56 K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一类广谱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严重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ALD 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了解,然而至今临床上治疗ALD 的手段仍然十分有限。一个合适的ALD 动物模型对于识别ALD 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评价相关药物的治疗效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目前ALD 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相关模型的建模思路、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介绍,并探讨了相关新的建模思路,以期为科研工作者建立合适的ALD 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丰富环境对母婴分离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3, 31(7):963-96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3. 07. 016

      摘要 (559) HTML (0) PDF 828.67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实施,我国高龄产妇生产率逐年增加。高龄产妇妊娠期和分娩期容易出现各种疑难和高危情况,高危新生儿出生率随之增加。高危新生儿出生后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与护理,与母亲分离。母婴分离会损伤认知功能,但在临床护理中尚未发现有效护理措施。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丰富环境能够改善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但目前关于丰富环境在母婴分离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报道还较少且存在分歧。为此,本文就丰富环境对母婴分离大(小)鼠模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氧化应激、表观遗传、突触可塑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高危新生儿认知功能的改善及护理提供新的思路。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