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2卷第0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转基因小鼠源性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 的构建与评价

      2024, 32(01):1-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365) HTML (0) PDF 20.20 M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转基因LSL-Kras G12D/ +LSL-Trp53R172H/ +Pdx1-Cre(KPC)小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为研究胰腺癌的发展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稳定、可靠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动物模型。 方法 将 KPC 转基因小鼠的自发胰腺癌的组织块进行 C57BL/ 6J 小鼠胰腺原位移植,利用超声进行肿瘤监测,对原发肿瘤和传代肿瘤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模型的肿瘤病理学特征。 结果 KPC 小鼠的自发肿瘤能够在 C57BL/ 6J 小鼠的胰腺上稳定生长,肿瘤增殖指标 Ki67、基质纤维化标志物 α-SMA、免疫细胞标志物 CD45 和 CD206 均稳定表达,该模型能够稳定地保留原发胰腺癌病理学特征,并发生与临床胰腺癌患者相似的广泛转移。 结论 成功建立转基因小鼠源性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出胰腺癌的基质环境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可以作为研究胰腺癌进展和治疗策略的有效药物临床前研究模型。

    • BAPN 诱导小鼠胸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损伤 模型的建立

      2024, 32(01):9-1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413) HTML (0) PDF 7.42 M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采用 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 monofumarate,BAPN)1 g / ( kg·d)饮水给药的方式,构建一种可行性高、稳定的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小鼠模型,为研究 TAD 合并 ALI 提供合理的动物模型。 方法 选取 45 只 SPF 级 3 周龄 C57BL/ 6J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 CON 组 15 只(正常饮食水)和 BAPN 组 30 只(与无菌水配置成 1 g / (kg·d)的溶液饮水给药),持续 4 周。 实验期间,观察两组小鼠一般情况、成模率,通过测量小鼠胸主动脉最大直径和主动脉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验证小鼠 TAD 模型并将 BAPN 组分为 TAD 组和 Non-TAD 组。 进一步检测 CON 组、Non-TAD 组和 TAD 组小鼠肺组织 HE 病理染色、湿干重比(dry / wet weight ratio,W/ D)及肺泡灌洗液(broncho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总蛋白水平和白细胞介素-1β ( interleukin-1β, IL-1β )、 白介素-6 ( interleukin-6, IL-6 )、肿瘤坏死因子-α (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表达情况验证小鼠 TAD 合并 ALI 模型。 结果 BAPN 干预明显延缓小鼠体重和饮水量的增加。 与 CON 组和 Non-TAD 组相比,TAD 组小鼠胸主动脉最大直径明显增粗(P< 0. 05);主动脉 HE 染色显示主动脉中层明显增厚,主动脉壁结构破坏、紊乱;肺组织 HE 染色显示肺间质明显水肿及炎性渗出,伴肺泡腔扩大,肺泡壁上皮脱落及透明膜形成,肺损伤病理评分显著增加(P< 0. 05);肺组织 W/ D、BALF 中总蛋白水平及 IL-1β、IL6、TNF-α 表达也明显升高(P< 0. 05),而另外两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 结论 通过 BAPN 饮水给药的方式,可成功建立胸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损伤的小鼠模型。

    • IL2rg - / - 大鼠支持人 RSV 在体内的长期感染

      2024, 32(01):17-2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202) HTML (0) PDF 8.15 M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为了克服已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如半受纳性和感染持续时间短,本文利用 TALEN 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 IL2rg 基因敲除( IL2rg- / -)的大鼠模型。 方法 用 hRSV 滴鼻感染该动物模型,观察感染期(0 ~ 35 d)的临床表征、体重及体温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 4、11、20、35 天)鼻腔、气管、肺等呼吸道脏器的病毒总拷贝数;在观察终点(滴鼻感染后第 35 天)对感染动物的靶器官进行病理分析;观察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 4、20、35 天)外周血 T、B、NK、NKT 细胞的变化及不同时间点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1)通过鼻内接种 hRSV 后,纯合的 IL2rg 基因敲除大鼠的呼吸道内能保持较高的病毒载量,鼻腔中病毒的平均峰值滴度能快速升至 1 × 1010 copies/ g,至第 5 周时,病毒依然能维持复制,病毒载量亦可达到 1 × 107 copies/ g。 (2)但其鼻、气管和肺组织,无明显病变。 (3)感染 hRSV 的 IL2rg- / -大鼠外周血B 细胞含量有上升。 (4)IL-6 和 MCP-1 两种细胞因子都在感染前期上升,在观察终点回落。 结论 本研究基于TALEN 技术建立了 IL2rg- / -大鼠模型,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支持 hRSV 高水平复制和并长期感染,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抗 hRSV 抗体体内效力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 淫羊藿苷调控 NLRP3 炎症小体抗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机制

      2024, 32(01):25-3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176) HTML (0) PDF 10.23 M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调控 NLRP3 炎症小体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术后 24 h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组(70 mg / kg),ICA 低剂量组(20 mg / kg)、ICA 中剂量组(40 mg / kg)、ICA 高剂量组(80 mg / kg),灌胃相应药物 10 mL/ kg,每天给药1 次, 连续给药 13 d。 末次给药 1 h 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对大鼠大脑皮层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大脑皮层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大脑皮层 NLRP3、ASC 和 Caspase-1 蛋白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增加;缺血周围区大脑皮层可见神经元不同程度坏死或胶质细胞增生,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IL-1β、IL-18 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NLRP3、ASC、Caspase-1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0. 01,P<0. 05)。 经淫羊藿苷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缺血周围区神经元坏死程度明显减轻,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IL-1β、IL-18 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NLRP3、ASC、Caspase-1 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 0. 01,P< 0. 05)。 结论 淫羊藿苷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调控 NLRP3 炎症小体有关。

    • 芩蓟凉血合剂对痔病相近动物模型的影响

      2024, 32(01):33-3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183) HTML (0) PDF 6.09 M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芩蓟凉血合剂(Qinji Liangxue mixture,QLM)对抗痔作用的机制。 方法 分别使用巴豆油制剂(croton oil preparation,COP)、冰醋酸制备大鼠急性痔病动物模型,将 80 只 SD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COP 组与冰醋酸组两组,每组 40 只。 COP 组,随机分为对照组 1(CA 组),模型组 1(CB 组),QLM 低剂量组 1-1(CC 组),QLM 高剂量组 1-2(CD 组),地奥司明组 1(CE 组),每组 8 只;冰醋酸组,随机分为对照组 2(GA 组),模型组 2(GB组),QLM 低剂量组 2-1(GC 组),QLM 高剂量组 2-2(GD 组),地奥司明组 2(GE 组),每组 8 只。 除对照组,其余组均使用 COP 或冰醋酸处理,随后使用不同药物治疗 7 d。 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 COP 及冰醋酸诱导的肛门直肠组织形态学,使用 ELISA 检测 COP 诱导的大鼠血清 IL-6、TNF-α 水平,记录冰醋酸诱导的大鼠肛周溃疡面积。 将 24 只 C57BL/ 6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QLM 低剂量组(B 组),QLM 高剂量组(C 组),肾上腺色腙片组(D 组),每组 6 只,连续治疗 7 d,使用毛细管法及断尾法评价 QLM 的止血疗效。 结果 QLM 能够显著改善痔病相近动物模型的病理损伤,减轻 COP 诱导的病变程度评分(P< 0. 05),降低血清 IL-6、TNF-α 水平(P< 0. 05),减少冰醋酸诱导的肛周溃疡面积(P< 0. 05),缩短凝血及出血时间(P< 0. 05)。 结论 QLM 具有良好的抗痔活性,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炎、止血、减少组织损伤实现的。

    • 小鼠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的建立

      2024, 32(01):40-4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388) HTML (0) PDF 8.86 M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将 C57BL/ 6 和 KM 小鼠甲状腺通过两种不同术式全切后,验证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造模是否成功,同时比较不同术式造模的成功率差异。 方法 本研究采用 C57BL/ 6 和 KM 小鼠进行结扎法(术式Ⅰ)和止血法(术式Ⅱ)进行甲状腺全切操作,并记录操作详细过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比术前及术后小鼠的血清TT3、TT4 及 TSH 水平、体重及颈部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验证模型。 结果 两种术式均造成两种属模型组小鼠血清 TT3、TT4 降低(P< 0. 05),TSH 升高(P< 0. 001)。 术式Ⅰ组和术式Ⅱ组小鼠术后 28 d 内存活率分别为C57BL/ 6 小鼠:40%和 60%;KM 小鼠:50%和 40%。 两种属手术组小鼠术后体重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 HE 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两种属小鼠颈部切取组织为甲状腺组织,且离体后甲状腺后背膜完整。 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造成两种属小鼠甲状腺功能减退,但需要熟悉小鼠甲状腺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提高操作熟练度,预防术后低钙及感染从而提高造模后小鼠存活率。

    • 肉豆蔻曲代替麸煨肉豆蔻组成方新二神丸 的止泻作用研究

      2024, 32(01):48-5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118) HTML (0) PDF 11.24 M (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基于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探讨肉豆蔻曲配伍组成新二神丸的止泻作用。 方法 将 KM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神丸Ⅰ组(盐补骨脂 + 麸煨肉豆蔻)、二神丸Ⅱ组(盐补骨脂 + 肉豆蔻曲)、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 + 肉豆蔻生品)、盐补骨脂组、肉豆蔻曲组,采用“氢化可的松 + 番泻叶”的复合造模方法建立脾肾阳虚泄泻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体征、各脏器病理变化,检测小鼠各脏器指数、小肠推进率、胃残留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肾上腺酮(CORT)、促甲状腺激素(TSH)、睾酮(T)、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L-1β)水平,对粪便微生物进行 16S rDNA 测序及信息分析。 结果 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活动量减少,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胃残留率、各脏器指数均显著降低,血清 GAS、CORT、TSH、T 水平均显著下降,MTL、TNF-α、IL-β 水平均显著上升,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给药后,各给药组小鼠上述指标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二神丸Ⅱ组整体上优于二神丸Ⅰ组、二神丸Ⅲ组、盐补骨脂组及肉豆蔻曲组。 结论 肉豆蔻曲与盐补骨脂配伍使用对脾肾阳虚泄泻的作用效果显著,肉豆蔻发酵后能减少其毒性风险,增强其温脾止泻作用,为肉豆蔻曲的开发奠定基础。

    • 基于 TLR4 / MyD88 / NF⁃κB 通路探讨美洲大蠊虫粉 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2024, 32(01):58-6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227) HTML (0) PDF 6.48 M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 48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组、美洲大蠊虫粉组、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s,TLR4)抑制剂组。 除假手术组外其余 3组均构建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 术后假手术组不做治疗,盐水组与美洲大蠊虫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美洲大蠊虫粉(630 mg / kg)灌胃处理,TLR4 抑制剂组给予 TLR4 抑制剂(3 mg / kg)腹腔注射处理。 术后 1、3、7、14 d 运用 BBB 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神经元数目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炎性因子 IL-1、IL-6、IL-10 和 TNF-α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TLR4、髓样分化因子(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和 NF-κB p65 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盐水组 BBB 评分、神经元数目显著下降,而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 水平显著增加(P < 0. 05),与盐水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和 TLR4 抑制剂组增加了 BBB 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了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 水平(P < 0. 05),与 TLR4 抑制剂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更好地增加了 BBB 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病理损伤程度、IL-1、TNF-α 表达。 结论 美洲大蠊虫粉可以通过抑制 TLR4 / MyD88 / NF-κB 通路减少脊髓损伤后炎性因子的产生,起到保护神经和促进运动恢复的作用。

    • 针刺损伤后修复中的淋巴样结构

      2024, 32(01):65-7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140) HTML (0) PDF 8.88 M (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正常及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的分布及特点,探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淋巴管的参与。 方法 成年雄性 KM 小鼠 39 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 6 只和损伤组 33 只。 将损伤组小鼠随机分为术后 1 d 组、术后 3 d 组、术后 5 d 组、术后 7 d 组和术后 14 d 组,每组 6 只。 损伤组部分小鼠针刺损伤后死亡 3 只,后随机补充样本。 正常组不损伤脊髓,损伤组采用针刺法制备脊髓损伤。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布,观察正常及针刺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 1( prox1)、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odoplanin)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 CD34 的表达情况。通过对脊髓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lvye-1/ prox-1、lyve-1/ podoplanin 及 CD34 / prox-1 的共表达情况,探讨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来源。 结果 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淋巴管样结构,并呈节段性分布,横向走行于白质与灰质间;针刺损伤处的脊髓出现新生淋巴管样结构,同时表达 prox-1、podoplanin、lyve-1 和 CD34;脊髓损伤处瘢痕化后,新生的淋巴管样结构消失。 结论 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节段性横向分布的淋巴管样结构;脊髓损伤处重建过程中有新生淋巴管样结构的参与,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能来源于周围既存的淋巴管或血管内皮细胞。

    • 木糖葡萄球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2024, 32(01):73-7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169) HTML (0) PDF 7.93 M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建立一种灵敏快速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方法,用于检测大、小鼠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 S. xylosus)。 方法 本研究选择特异性 gehM 基因片段作为靶标合成了一套引物,建立了木糖葡萄球菌检测的 qPCR 方法。 对木糖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和其他非目标菌进行特异性分析。 将木糖葡萄球菌的 DNA 进行 10 倍稀释测定其灵敏度。 用送检的样本进行了临床应用并测序验证,同时与培养法进行比较。 结果 仅木糖葡萄球菌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而其他非目标菌未出现,表明设计的引物对木糖葡萄球菌具有特异性,灵敏度为 100 fg / μL,组内和组间重复性均小于 3%。 共检测 60 份临床样品,有 5 份样品扩增曲线为典型的 S 曲线,将该 qPCR 产物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对,该序列与木糖葡萄球菌的同源性为 99. 63%,表明该样本木糖葡萄球菌核酸阳性,所检测样本阳性率为 8. 3%,而培养法的阳性率为 6. 7%,qPCR 方法阳性检出率比培养法略高。 结论 建立的木糖葡萄球菌 qPCR 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优点,可用于实验动物木糖葡萄球菌的检测。

    • 基于 CiteSpace 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KM 小鼠研究 现状及热点

      2024, 32(01):80-9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209) HTML (0) PDF 16.55 M (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利用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软件,本文对 KM 小鼠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为国内 KM 小鼠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依据。 方法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 Web of Science 两个数据库,纳入了2004 年 1 月 1 日 ~ 2023 年 6 月 10 日的 3981 篇 KM 小鼠相关文献,分析了其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词和英文文献被引情况。 结果 KM 小鼠研究中文文献发文量波动下降,英文文献发文量逐渐上升,国内外对于 KM 小鼠的研究热度不同。 发文最多的 3 个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日本,国内的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主要是刘慧雯、李光武和赵欣等。 国内期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 KM 小鼠毒理学、免疫学和生殖学方面,国外期刊研究主要集中于 KM 小鼠细胞生物学、生理学方面。 结论 目前,KM 小鼠在我国已有 80 余年的应用与推广历史,主要集中在毒理学、免疫学和生殖学方面研究。 KM 小鼠虽在实验方面有一定成果,但规范化种群培育、优势研究领域发掘以及动物伦理的进一步推进是未来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眩晕动物模型分析

      2024, 32(01):92-9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135) HTML (0) PDF 284.35 K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基于眩晕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其现有动物模型进行分类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吻合情况及其优缺点,以期改进现有的动物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方法 检索数据库中从 2000 年 1 月 ~2023 年 3 月的眩晕动物模型资料,根据造模方法进行分类、结合眩晕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和现有的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对各模型进行赋值,评估其临床吻合情况、评价模型优缺点。 结果 现有的眩晕动物模型有颈部手术模型、运动刺激模型、耳源性刺激模型、硬化剂注射模型、飞行变压模型、椎动脉结扎模型、瘀血注射模型;其中,西医吻合度较高的是颈部手术模型(65%)、耳源刺激模型(65%),所有模型中医吻合度均中等(50% ≤ 吻合度 < 60%)或较低(吻合度 < 50%),没有中、西医吻合度同时较高的模型。 结论 目前眩晕动物模型以西医疾病模型为主,缺乏中医证型模型,中、西医临床吻合度均较高的模型较少,未能突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色。 因此,构建出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紧密结合的眩晕动物模型,可为抗眩晕新药的研发、筛选、临床评价提供更合理更全面的实验支撑。

    • 基于小鼠粪菌移植临床前研究影响因素的讨论

      2024, 32(01):100-11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196) HTML (0) PDF 1.37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FMT)是一种以肠道微生物为靶向,通过将供体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受体的胃肠道,以重构受体肠道菌群的治疗方式。 但 FMT 应对不同疾病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尚未明确,因而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仍需依赖临床前研究的深入。 介于当前报道中实验细节高度不一致或不完整,加之缺乏权威的标准及建议,不仅严重影响了其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实验过程的复制,同时阻碍了成果的临床转化。 本文回顾并讨论了受体选择及移植样本收集、储存、移植材料制备、移植途径等关键步骤,以期能提高实验动物、耗材及劳动力等因素的利用率,为实现 FMT 临床前研究的可复制及标准化提供方法学建议与参考。

    • 特发性肺纤维化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2024, 32(01):118-12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343) HTML (0) PDF 333.87 K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高,预后极差。 目前,IPF 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措施有限。 实验模型是深入研究 IPF 发病机制和探索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工具,近年来其造模方式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优化,鉴于此,本研究对近年来 IPF 实验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前研究选择合适实验模型提供思路和参考。

    • 基于物理方法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构建及 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2024, 32(01):128-13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1. 001

      摘要 (200) HTML (0) PDF 309.34 K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皮肤创伤已成为全球性公共问题,尤其是慢性伤口的难愈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生活。 目前,物理 方法构建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是研究皮肤创面的主要方法,而不同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其生物学特点不同。 因此,本文通过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近 5 年与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构建的相关资料,以小鼠、大鼠、其他动物的皮肤创伤模型进行分类,总结并分析了基于物理方法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指标,并评价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旨在对皮肤创伤动物模型的合理构建及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