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2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气滞血瘀型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与探索

      2024, 32(12):1505-151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1

      摘要 (197) HTML (0) PDF 8.30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索气滞血瘀型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方法。 方法 通过气滞血瘀证候造模(7 d)联合肝癌皮下移植瘤造模(20 d),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气滞血瘀组、移植瘤组和复合模型组,观察造模后小鼠的证候表现以及肿瘤大小与重量。 结果 (1)体重变化:造模第7天,气滞血瘀组和复合模型组体重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2)体温变化:造模第7天,与空白组相比,气滞血瘀组体温显著降低(P<0.05),移植瘤组体温升高(P<0.05);造模第27天,复合模型组体温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3)证候表现:根据证候评分表进行打分,造模第7天,气滞血瘀组和复合模型组小鼠均出现气滞血瘀证候(P<0.05)。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移植瘤组小鼠的评分随肿瘤的成型而上升;复合模型组的评分较其余3组均显著上升(P<0.05)。(4)爪部瘀点:与空白组相比,3组造模小鼠的爪部瘀点均明显增多(P<0.05),且复合模型组爪部瘀点最多。(5)爪部r值:与空白组相比,3组造模小鼠爪部r值均显著降低(P<0.05),且复合模型组爪部r值始终低于其余3组。(6)旷场活动度:与空白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小鼠的垂直和水平旷场活动度显著降低(P<0.05)。(7)凝血4项指标:与空白组相比,复合模型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缩短、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明显增多(P<0.05或P<0.01)。(8)肿瘤大小与重量:与移植瘤组相比,复合模型组肿瘤大小和瘤重显著增加(P<0.05)。 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气滞血瘀型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表明肝癌病程中会出现气滞血瘀证候;此外,诱发气滞血瘀证候的病因,会进一步促进肝癌的进展。

    • 博来霉素诱导小鼠实验性肺纤维化方法的优化

      2024, 32(12):1515-152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2

      摘要 (198) HTML (0) PDF 13.64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比较腰穿针气管内滴注及气溶胶气管内雾化两种不同方式,对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影响,以便探索出更佳的造模方法。 方法 将72只C57BL/6J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腰穿针模型组和气溶胶模型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腰穿针模型组使用腰穿针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气溶胶模型组使用肺部雾化给药装置气管内雾化喷入博来霉素;分别于造模后第14和21天检测小鼠的肺部影像学病变、组织病理学改变、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Ⅰ型胶原(collogen Ⅰ,COL Ⅰ)表达水平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量,以评价各组小鼠肺纤维化程度。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腰穿针模型组和气溶胶模型组小鼠均精神萎靡、扎堆喜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腰穿针模型组和气溶胶模型组在14和21 d,小鼠体重均显著下降(P<0.001)。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腰穿针模型组白色阴影围绕在气管周围,而气溶胶模型组白色阴影则分布更为弥散。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以气溶胶模型组最高,且以21 d更为显著。腰穿针模型组和气溶胶模型组造模后14和21 d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21 d羟脯氨酸的增加更显著、更稳定(P<0.001)。腰穿针模型组和气溶胶模型组造模21 d后COLⅠ的表达均显著增加,且以气溶胶模型组更为显著(P<0.001)。α-SMA蛋白检测结果显示,腰穿针模型组和气溶胶模型组造模21 d后肺组织中α-SMA的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综合多种因素,气溶胶气管内雾化法可以作为肺纤维化模型构建的优选方案。

    • 一种Lyz2 IRES DTREGFP小鼠品系体内GFP+细胞的表达特征和对白喉毒素的反应特征

      2024, 32(12):1524-153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3

      摘要 (99) HTML (0) PDF 8.48 M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Lyz2IRES DTREGFP小鼠体内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erescent protein,GFP)阳性髓系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表达特征和对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 receptor,DT)反应规律。 方法 随机选取6 ~ 8周龄Lyz2 IRES DTREGFP转基因小鼠和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J小鼠,进行腹腔注射DT (25 ng/g),连续3 d。分别取骨髓、外周血和脾,做成单细胞悬液,以GFP和CD11b为标志,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这些组织中GFP阳性细胞(GFP+)占总髓系细胞(CD11b+)比例的变化规律。 结果 外周血CD11b+GFP+细胞在DT注射前占CD11b + 细胞的(24.62 ± 5.655)%,注射后逐渐减少,第3天达到最低(7.982 ± 2.729)%;脾和骨髓中其比例在DT注射前分别为(13.73 ± 2.994)%和(65.23 ± 4.261)%,在注射后第1天减少最明显,分别为(3.468 ± 0.5862)%和(50.98 ± 7.957)%,之后逐渐恢复。 结论 DT可以有效地减少Lyz2 IRES DTREGFP小鼠体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且不同的组织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 不同移植途径及粪便状态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的影响

      2024, 32(12):1532-154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4

      摘要 (96) HTML (0) PDF 19.41 M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估粪便状态和移植方式对肠道微生物群移植无菌小鼠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新鲜粪便灌胃移植组(A组)、冷冻粪便灌胃移植组(B组)和冷冻粪便直肠移植组(C组)。分别于移植后2、4和6周采集粪便,并于6周时处死各组小鼠分别取小肠内容物和大肠内容物。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及菌群的动态变化趋势。 结果 α多样性分析,与B组相比,A组和C组小肠微生物的多样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微生物的多样性均显著升高(P<0.001)。β多样性分析,A组和B组小肠的各样本聚类在相同区域,其微生物群组成具有相似性(P>0.05),大肠的各样本分布在不同区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B组和C组的小肠和大肠各样本分布在不同区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在A组中占相对优势,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B组中占相对优势,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C组中占相对优势。基于重建未观察状态群落系统发育调查(PlCRUSt2)功能预测显示,粪便状态和移植方式没有引起微生物群落功能的改变。 结论 与冷冻粪便灌胃移植相比,新鲜粪便灌胃移植和冷冻粪便直肠移植提高了大肠微生物多样性。粪便状态不影响菌群的肠道功能和定植趋势,而移植方式影响菌群定植趋势,但不影响菌群肠道功能。

    •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复方胆草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024, 32(12):1543-155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5

      摘要 (82) HTML (0) PDF 25.93 M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复方胆草颗粒干预高脂饲料复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 )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方法 4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贝胆酸组(10 mg/(kg·d ))、复方胆草颗粒低、高剂量组(3.74g/(kg·d)、7.48g/(kg·d)),每组9只。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并复合CC14皮下注射,首次注射100% CC14溶液(4 mL/kg),之后40 % CC14-橄榄油溶液(2 mL/kg),每周2次,共6周。奥贝胆酸组、复方胆草颗粒低、高剂量组从第3周开始给药,共给药4周。末次给药12 h后,取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苏木素-伊红(HE)、天狼猩红及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肝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水平;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应用RNA-seq分析差异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验证差异基因mRNA的表达,再以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染色检测凋亡情况。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汇管区及小叶间胶原沉积,油红O染色显示红色脂滴面积显著增加(P<0.01),肝组织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0和TGF-β水平下降(P<0.01),α-SM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胆草颗粒低、高剂量组和奥贝胆酸组小鼠ALT、AST、TC和TG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及小叶间胶原沉积和红色脂滴面积减少(P<0.01),肝组织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 IL-10和TGF-β水平升高(P<0.05,P<0.01),α-SM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2819个,上调基因543个,下调基因2276个;模型对照组与复方胆草颗粒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240个,上调基因206个,下调基因34个。两组交集基因221个,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Cdt1,Plk1,Bub1b,Ttk,Knl1,Esco2,Cdc6,Ndc80,Cdc25b,Sgo1,Ccnb2,Espl1,Ccne1,Mcm4,Mcm5,Fbxo5,Bub1, Mcm2),凋亡(Caspase3,Bax,P53,Apaf1,Bak,Caspase8),P53信号通路(P53,Ccnb2,Apaf1,Bak,Bax,Gtse1,Caspase3, Ccne1),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Hpgds,Cyp2c54,Cyp2b10,Tbxas1,Cyp2c50),半乳糖代谢(Hk3,Gla,Hk2,Akr1b7)等信号通路。RNA-seq测序分析发现复方胆草颗粒主要调控凋亡信号通路,并以qRT-PCR证实:相较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肝组织Caspase3,Bax,P53,Apaf1,Bak和Caspase8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胆草颗粒各组肝组织Caspase3,Bax,P53,Apaf1,Bak和Caspase8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TUNEL染色结果表明复方胆草颗粒各组肝细胞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数量减少(P<0.01)。 结论 复方胆草颗粒对高脂饲料复合CCl4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有关。

    • 大鼠下肢静脉曲张动物模型的建立

      2024, 32(12):1556-156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6

      摘要 (128) HTML (0) PDF 9.75 M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手术构建一种接近临床的大鼠下肢静脉曲张动物模型,为评价药物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采用改良的下肢静脉结扎手术对大鼠下肢静脉结扎(包括小隐静脉和股静脉),即小隐静脉合并股静脉完全结扎手术,形成血栓导致下肢深静脉内压持久升高,从而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症状。手术组大鼠手术后第6周,对大鼠静脉曲张进行评分,评选出造模成功大鼠,然后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迈之灵组。迈之灵组使用迈之灵62.5 mg/kg灌胃每日一次,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0 d,给药前1 d、给药后7、14和20 d时分别对大鼠小腿部进行微距拍照、评分,给药结束后模型组和迈之灵组取手术侧下肢踝关节以上大隐静脉约1 cm长,对照组取相同侧下肢对应部位大隐静脉进行病理组织观察。组织包埋蜡块分成两份,一份用于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另一份用于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查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1)检测。 结果 手术组22只大鼠,有20只造模成功,造模成功率为91%。根据大鼠下肢小腿静脉扩张、曲张和红肿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静脉曲张评分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予治疗剂量的迈之灵后,与模型组相比,迈之灵组静脉曲张评分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检查显示模型组可见明显的静脉曲张样改变,有轻度炎症;迈之灵组静脉曲张改变和炎症减轻。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下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为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相关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 不同剂量下PM2.5介导的肺组织氧化损伤与上皮屏障破坏

      2024, 32(12):1565-157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7

      摘要 (54) HTML (0) PDF 11.47 M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采用不同浓度PM2.5造模探讨C57BL/6小鼠炎症、氧化应激、上皮屏障破坏的剂量依赖性。 方法 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M2.5 5.0组、PM2.5 7.5组、PM2.5 10.0组,7 d采用不同浓度进行染毒;对照组气管滴注生理盐水,末次染毒后将动物处死。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ELISA试剂盒检测4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4、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使用生化试剂盒及ELISA试剂盒检测4组小鼠氧化应激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 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 IHC)检测上皮屏障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结果 PM2.5急性暴露导致小鼠肺泡间隔增宽,炎性细胞渗出;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4、IL-1β和TNF-α及肺组织中NO、MDA含量升高,SOD降低(P<0.01或P<0.05);上皮细胞凋亡程度加深;上皮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剂量依赖性升高(P<0.01或P<0.05)。 结论 急性暴露于PM2.5颗粒物中,通过促进肺组织的炎症释放和诱导氧化抗氧化失衡,导致小鼠急性肺损伤。此外,PM2.5的暴露导致上皮细胞凋亡,特别是在造模剂量为10 mg/kg时表现得尤为显著,破坏了上皮屏障的紧密连接,进一步加剧小鼠肺损伤。

    • 基于过敏进程的“特应性皮炎-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2024, 32(12):1572-158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8

      摘要 (128) HTML (0) PDF 12.93 M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比较卵清蛋白(ovalbumins,OVA)及钙泊三醇(calcipotriol,MC903)单独或联合造模条件下模型小鼠皮肤及肺组织敏化进展情况,建立并优化“特应性皮炎-哮喘”过敏进程(atopic march,AM)动物模型。 方法6 ~ 8周龄SPF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A组、模型B组和模型C组。三组模型小鼠分别以MC903、MC903 + OVA和OVA为造模药物,通过2次皮肤敏化激发和1次呼吸道敏化激发建立AM模型。运用皮肤敏化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免疫组化和酶联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皮损形貌学比较、皮肤和肺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比较。 结果 与OVA或MC903单独造模相比较,MC903联合OVA构建的AM小鼠模型皮损形貌学改变更为显著、小鼠皮肤敏化严重程度评分更高、皮肤及气道炎症细胞浸润更为严重、相关炎症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介素-13(interleukin 13,IL-13)及白介素-10 (interleukin 10,IL-10)的表达变化更为显著(P<0.05)。 结论 运用MC903联合OVA优化的AM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为AM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 PADI2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4, 32(12):1581-158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09

      摘要 (90) HTML (0) PDF 2.78 M (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2(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s 2,PADI2)是一种可以催化蛋白质肽链上精氨酸残基转化为瓜氨酸残基的水解酶,其异常活化后,可导致过度的组织炎症和免疫反应,并最终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的进程。PADI2可以通过调节蛋白质瓜氨酸化,改变其结构和免疫原性,一方面促进自身免疫蛋白的形成,另一方面影响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进而调节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ADs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综述了PADI2的功能及其在ADs的作用,以期为揭示ADs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 SNP检测方法在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024, 32(12):1588-159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10

      摘要 (88) HTML (0) PDF 721.81 K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材料,其质量的均一性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到关键作用,而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检测是评价实验动物遗传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作为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动物遗传检测,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实验动物的SNP遗传质量检测方法也一直在更新。本文主要梳理了目前SNP检测方法在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 非特异性腰痛动物模型述评

      2024, 32(12):1594-160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11

      摘要 (63) HTML (0) PDF 791.89 K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及致病原因尚不明晰,治疗方案的应用模式尚未达成共识。目前本病的研究多限于临床,亟需动物实验来剖析其内在机制。构建动物模型是研究非特异性腰痛发病进程以及探寻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该病的模型建立存在一定局限性与滞后性。因此,本文对非特异性腰痛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构建方法及相关指标的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当前各类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理清本病目前基础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路径,并尝试提供新思路,旨在为非特异性腰痛的机制研究及治疗策略的改进奠定理论基础。

    • 氧化应激在卵巢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2(12):1605-161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12

      摘要 (77) HTML (0) PDF 8.60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在年龄相关性卵巢衰老中起关键作用,其潜在机制复杂。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介导多种病理过程诱发衰老下的卵巢功能障碍,如线粒体功能障碍、慢性炎症、细胞凋亡以及端粒的缩短均在氧化应激导致的卵巢衰老中发挥作用,通过抗氧化治疗有助于改善氧化应激下的卵巢功能。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制备及病证结合研究进展

      2024, 32(12):1616-1625.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12. 013

      摘要 (99) HTML (0) PDF 775.84 K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以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为主要病变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上缺乏针对NAFLD的特效药物。因此,建立理想动物模型在NAFLD发病机制的明确、特效药物研制及治疗方面显得极为重要。近五年来,除NAFLD动物模型被热议外,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更新、发展,与NAFLD相关的病证结合模型也相继增多,现将近五年来常用的NAFLD动物模型及其制备和评价方法作一总结,以期为同道在今后NAFLD动物模型制备及病证结合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