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2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三种方式构建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2024, 32(9):1093-110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1

      摘要 (234) HTML (0) PDF 22.24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3种大鼠脑灌注不足模型的脑血流量、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形态改变及血清氧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为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  将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经典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经典2-VO组,n=24)、改良2-VO组(n=24)和线栓法组(n=24)。经典2-VO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改良2-VO组在结扎之前先从颈总动脉抽血(1 mL/100 g),线栓法组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前2种模型的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线栓法模型的假手术组仅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和颈外动脉,但不插入栓线。术后1、3和7 d时检测3组大鼠的脑血流量、脑梗死体积、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海马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超微结构。 结果激光散斑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大鼠脑血流下降幅度较其他2组更明显。第7天时,仅有改良2-VO组大鼠脑血流量相较于假手术组仍有显著性差异,且仍处于低灌注状态(与术前相比脑血流量下降30%)。TTC染色的结果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3组大鼠纹状体区域的白色梗死灶逐渐变大,其中改良2-VO组大鼠有4只(约26.7%)在皮层和纹状体都出现了白色梗死灶,线栓法组有10只(约66.7%)在患侧皮层和纹状体出现了白色梗死灶。ELISA结果显示:3组模型大鼠造模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hs-CRP水平升高,氧化因子ROS的水平升高,抗氧化因子SOD水平下降。在术后第7天时,经典2-VO组与线栓法组大鼠的hs-CRP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改良2-VO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述所有指标仍有显著性差异。HE染色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相较于另2组能造成更严重的海马CA1和CA3区损伤。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改良2-VO组相较于另2组能造成海马区细胞更严重的线粒体和内质网损伤。 结论 成功构建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相较于经典2-VO法和线栓法,改良2-VO法能在相同的时间内造成更完全的脑低灌注和更严重的神经损伤,更接近人类脑低灌注病理状态。

    • 槲皮素缓解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病变小鼠模型的疼痛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2024, 32(9):1105-111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2

      摘要 (145) HTML (0) PDF 11.82 M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病变小鼠模型疼痛症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背根神经节中痛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嘌呤能配体门控离子通路3(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3,P2X3)的干预作用。 方法  选取C57BL/6小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 + 槲皮素组,每组8只。模型组与模型 + 槲皮素组分别注射累计剂量为8 mg/kg的紫杉醇进行造模,空白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对应溶剂。模型 + 槲皮素组在造模第8天开始,每天灌胃60 mg/kg的槲皮素溶液,其余两组分别给予相应体积溶剂。纤毛机械刺激针(von Frey)检测各组小鼠的机械痛痛阈,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背根神经节中痛敏感TRPV1、P2X3的表达。 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 + 槲皮素组小鼠的机械痛痛阈显著升高,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2)与模型组相比,模型 + 槲皮素组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明显降低,背根神经节中TRPV1、P2X3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 结论 槲皮素能够有效缓解紫杉醇诱发外周神经病变小鼠的疼痛症状,其作用机制很可能与缓解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减少背根神经节中TRPV1、P2X3表达有关。

    • 麝香安诃痔疮膏皮肤刺激及痔相近模型动物实验研究

      2024, 32(9):1114-122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3

      摘要 (94) HTML (0) PDF 5.43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麝香安诃痔疮膏的急性毒性、刺激性及通过TLR4/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对痔相近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皮肤痔疮膏组、正常皮肤对照组、破损皮肤痔疮膏组和破损皮肤对照组,每组4只。两组痔疮膏给药组家兔脱毛区均匀涂抹麝香安诃痔疮膏(1 g/mL)20 g,两组对照组家兔背部脱毛区均匀涂抹等体积溶媒(甘油、羊毛脂与水的混合物),每天1次,连续14 d。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马应龙组、痔疮膏组,每组10只。每天涂抹1次,连续14 d。用药后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等观察家兔局部皮肤急性毒性和刺激性安全状况。对痔相近大鼠肛周组织原位拍照,观察麝香安诃痔疮膏的疗效,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溃疡长、宽,计算溃疡面积,使用qRT-PCR检测大鼠肛周组织中TLR4、p38 MAPK和NF-κB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对家兔皮肤急性毒性及刺激性作用,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及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正常皮肤痔疮膏组家兔体重无明显变化;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麝香安诃痔疮膏对破损皮肤家兔用药1、24、48、72 h刺激性评价积分均值分别为1.5、1、0.5和0.25,无明显皮肤刺激性。对痔相近大鼠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痔疮膏组大鼠在经14 d给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大鼠溃疡面积均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p38 MAPK、NF-κB mRNA水平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麝香安诃痔疮膏对家兔皮肤的急性毒性、刺激性较小,是一种安全的外用药膏,在对痔相近大鼠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

    •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毛菊苣对肥胖小鼠粪便胆汁酸谱的影响

      2024, 32(9):1122-113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4

      摘要 (102) HTML (0) PDF 9.13 M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毛菊苣乙醇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粪便胆汁酸谱的影响。 方法  选取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和二甲双胍组。正常组给予常规饮食,其余3组给予高脂饲料,同时给药组每日灌胃10 mL/kg毛菊苣乙醇提取物溶液,二甲双胍组每日灌胃10 mL/kg二甲双胍溶液。10周后收集小鼠肝检测肝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收集小鼠粪便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粪便胆汁酸含量。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P<0.0001)、血清TG、TC、LDL-C水平(P<0.0001)和肝TG水平(P<0.05)显著升高,肝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01),表现出增重和脂质代谢异常。毛菊苣乙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001)、血清TG(P<0.05)、TC(P<0.01)、LDL-C(P<0.01)水平及肝TG(P<0.0001)、LDL-C(P<0.05)水平。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准确定量粪便中的52种胆汁酸。分析各类胆汁酸浓度发现,毛菊苣乙醇提取物能显著增大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比例(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的胆汁酸代谢模式发生明显改变。以第一主成分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 >1,P<0.05为条件筛选出给药组相对模型组的8种差异胆汁酸。通过检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发现差异胆汁酸主要参与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分析表明,粪便中脱氧胆酸(rs=0.6445,P<0.001)、异石胆酸(rs=0.5879,P<0.01)、3β-脱胆酸(rs=0.6649,P<0.001)和ω-鼠胆酸(rs=0.5387,P<0.01)4种差异胆汁酸与体重具有较强的正相关。 结论 毛菊苣乙醇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改变粪便胆汁酸代谢轮廓从而发挥减重和改善脂质异常的作用。

    • 单双次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比较

      2024, 32(9):1139-114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5

      摘要 (146) HTML (0) PDF 16.61 M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采用单次及两次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bleomycin,BLM)构建肺纤维化大鼠模型,比较2种造模方式的成模率及稳定性。 方法  1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单次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组(BLM-S组)、两次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组(BLM-M组)。BLM-S组第1天采用无创气管内滴注BLM(3 mg/kg,单次)诱导;BLM-M组第1、14天分别气管内滴注BLM(3、2 mg/kg)诱导,Control组采用无创气管内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 mL/kg);于造模后第28、42、56、84天分批取材。检测大鼠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静态肺顺应性(static compliance of lung,Cchord)及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cation,Cdyn);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对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肺组织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COL-Ⅲ)表达。 结果 (1)一般状态及生存情况:Control组、BLM-S组和BLM-M组生存率分别为:100%、80%、66%。第14 ~ 42天,BLM-S组与BLM-M组大鼠体重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P<0.01)。第28 ~ 42天,BLM-M组体重显著低于Control组、BLM-S组(P<0.05,P<0.01)。(2)肺功能:与Control组比较,第28天BLM-S组肺功能IC、VC、Cchord、Cdyn均显著下降(P<0.05,P<0.01),BLM-M组IC、VC、Cchord显著下降(P<0.05,P<0.01);第42天BLM-S组大鼠IC、VC、Cchord显著下降(P<0.05,P<0.01);第42 ~ 84天BLM-M组大鼠IC、VC、Cchord明显下降(P<0.05,P<0.01)。(3)肺病理:第28 ~ 84天,BLM-S组大鼠出现炎性浸润及纤维条索后逐渐减少(P<0.05,P<0.01);BLM-M组大鼠出现纤维化及肺泡炎后较为稳定(P<0.05,P<0.01)。(4)胶原沉积:各时间点BLM-S组、BLM-M组大鼠肺组织内COL-Ⅲ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P<0.01);第42 ~ 84天BLM-S组COL-Ⅲ含量显著低于28 d(P<0.05)。 结论2种造模方式均可成功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其中单次法操作简便,大鼠死亡率更低,28 d时纤维化程度明显,但在42 d之后会逐渐恢复;两次法造模成功率更高,模型稳定性更好,至84 d仍有超半数大鼠存在明显纤维化。

    • 跑台运动上调BDNF/TrkB-CREB通路改善神经性疼痛模型大鼠焦虑样行为

      2024, 32(9):1149-115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6

      摘要 (95) HTML (0) PDF 6.45 M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探究中低强度跑台运动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大鼠的痛行为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并研究BDNF/TrkB-CREB通路参与运动缓解CCI大鼠疼痛及焦虑行为的神经机制。 方法 将32只SD雄性大鼠按照体重随机方法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模型(CCI)组、假手术 + 运动(Sham + Exe)组、模型 + 运动(CCI + Exe)组,其中Sham + Exe组、CCI + Exe组大鼠进行4周的跑台训练。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焦虑样行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PCR)和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海马组织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的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 (1)CCI组大鼠术后7、14、21、28、35 d的术侧PWT和PWL显著低于Sham组(P<0.001),与CCI组相比,CCI + Exe组术侧PWT在21 d后显著增加(P<0.05),术侧PWL在14 d后显著增加(P<0.05);(2)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停留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的时间百分比显著降低(P<0.001),在闭合臂的时间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CCI + Exe组开放臂时间百分比较CCI组显著升高(P<0.05);(3)CCI组大鼠在旷场中央区域停留的时间百分比,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01),CCI + Exe组与CCI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4)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TrkB、CREB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 0.05,P<0.01),4周的跑台运动使BDNF、TrkB、CREB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 结论 四周跑台运动缓解了CC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并且缓解了慢性疼痛诱导的焦虑样行为;上调BDNF/TrkB-CREB通路可能是运动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焦虑情绪的机制之一。

    • 急性肺损伤对大鼠脾T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益肺健脾方的干预作用研究

      2024, 32(9):1160-117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7

      摘要 (68) HTML (0) PDF 10.19 M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脾T细胞凋亡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XIAP-associated factor 1,XAF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死亡相关因子(factor associatedsuicide, FAS)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益肺健脾方治疗ALI的机制是否与下调XAF1、FAS、TNF-α蛋白表达,抑制T细胞凋亡有关。 方法  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益肺健脾方高、中、低剂量组。阳性组给予地塞米松每天0.5 g/kg灌胃,益肺健脾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每天12、6、3 g/kg的益肺健脾方灌胃,模型组与空白组均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天给药1次,连续14 d。动物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情况;观察各组大鼠肺部影像学特征及脏器指数和肺组织湿重/干重(W/D)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T细胞亚群(CD4+/CD8+)及脾T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脾中XAF1、FAS、TNF-α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大鼠肺功能降低,脾和胸腺脏器指数减少,肺组织湿重/干重(W/D)显著升高(P<0.01),肺部组织出现炎性渗出、肺泡破裂等现象,同时伴有肺纹理增粗以及大片磨玻璃影,T细胞亚群(CD4+/CD8+)显著减少,XAF1、FAS、TNF-α蛋白表达及T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经益肺健脾方干预后,大鼠肺组织湿重/干重(W/D)明显降低,胸腺的脏器指数显著升高(P<0.05,P<0.01),T细胞亚群(CD4+ /CD8+)明显增加,XAF1、FAS、TNF-α蛋白表达及T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P<0.01)。 结论 ALI可诱发大鼠脾XAF1、FAS、TNF-α蛋白表达上调及T细胞凋亡,益肺健脾方可能通过下调XAF1、FAS、TNF-α蛋白表达,抑制ALI诱发的脾T细胞凋亡。

    • 运动联合益生菌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及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水平的变化

      2024, 32(9):1171-118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8

      摘要 (115) HTML (0) PDF 2.92 M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运动联合益生菌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及骨骼肌卫星细胞表达的影响。 方法  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选择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C组),造模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TN组)、运动 + 糖尿病组(YTN组)、益生菌 + 糖尿病组(GTN组)、运动 + 益生菌 + 糖尿病组(YGTN组),6周的递增负荷有氧跑台运动(第1周跑台速度为15 m/min,持续30 min;第2周跑台速度为15 m/min,持续60 min;第3 ~ 6周跑台速度为19.3 m/min,运动时间持续60 min,持续训练到第6周,每周5 d);GTN组和YGTN组在训练前1 h灌胃10.0 mL/(kg·d)的Lactibiane Iki益生菌溶液(浓度为107 CFU/mL)。最后,测定大鼠糖脂代谢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及骨骼肌卫星细胞蛋白的表达。 结果 (1)TN组、YTN组、GTN组和YGTN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水平均高于NC组(P<0.01),其中,YGTN组大鼠FBG水平均低于TN组、YTN组、GTN组(P<0.05);YTN组、GTN组和YGTN组大鼠血清FINS水平均与TN组比较均有所下降(P<0.01);YGTN组大鼠血清HBA1C水平均低于TN组、YTN组和GTN组水平(P<0.01);YGTN组大鼠HOMA-IR指数与TN组、YTN组和GTN组比较下降较显著(P<0.01)。结果表明有氧运动联合益生菌干预组大鼠FBG、FINS、HBA1C和HOMA-IR含量下降较明显。(2)TN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水平均高于NC组(P<0.05),YGTN组大鼠血清T-CHO、TG、LDL和FFA水平均低于TN组(P<0.05),基本上恢复到NC组的水平。TN组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水平低于NC组(P<0.05),YGTN组大鼠血清HDL水平高于TN组(P<0.05),基本上恢复到NC组水平。结果表明有氧运动联合益生菌干预糖尿病大鼠,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T-CHO、TG、LDL、FFA含量,提高HDL水平较明显。(3)TN组大鼠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游离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glandin F2α,8-isoPGF2α)水平均高于NC组(P<0.05或P<0.01),YGTN组大鼠血清MDA和8-isoPGF2α水平均低于TN组(P<0.05或P<0.01);TN组大鼠血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水平均低于NC组(P<0.01),YGTN组大鼠血清CAT、SOD、GSH-Px和T-AOC水平均高于NC组(P<0.01),但基本上恢复到NC组的水平。(4)TN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配对盒基因7(paired box gene 7,Pax7)、成肌分化因子(myogenic determination gene,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和生肌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蛋白表达均低于NC组(P<0.05或P<0.01),YGTN 组大鼠骨骼肌Pax7、MyoD、MyoG和Myf5蛋白表达均高于TN组(P<0.05或P<0.01);基本上恢复到NC组水平。TN组大鼠骨骼肌生成抑制素(myostatin,MSTN)蛋白表达高于NC组(P<0.05),YGTN组大鼠骨骼肌MSTN蛋白表达低于TN组(P<0.05),基本上恢复到NC组水平。 结论 益生菌和有氧运动具有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和氧化激的作用,在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具有协同作用。此外,有氧运动联合益生菌干预促进了肌细胞的分化,可能对防止T2DM引起肌肉质量的流失和力量下降以及肌肉组织的并发症发挥一定的作用。

    • 江香薷籽油对果蝇睡眠、嗅觉能力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024, 32(9):1182-119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09

      摘要 (88) HTML (0) PDF 4.50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江香薷籽油(Mosla chinensis seed oil,MCSO)对果蝇的生理行为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  将1日龄野生型W1118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nogaster,D. melanogaster)分为对照组、0.25%、0.5%、1%、2%和4%剂量组,并设雌雄分组。对照组喂食基础培养基,各剂量组分别喂食添加了0.25%、0.5%、1%、2%和4%浓度的MCSO培养基,采用攀爬实验探究最佳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再将果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果蝇通过夜间重复光照刺激法剥夺果蝇睡眠,建立失眠模型。采用食欲实验、攀爬实验、应激实验、嗅觉记忆实验和检测果蝇睡眠-觉醒节律探究MCSO对果蝇生理行为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果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as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 结果 MCSO能够增强30日龄果蝇的运动能力(P<0.01);提高SOD、CAT活性(P<0.01)、降低体内MDA含量(P<0.01);改善衰老果蝇的嗅觉记忆能力。睡眠剥夺后雌性果蝇模型组夜晚睡眠时间减少(P<0.05),雄性果蝇模型组夜晚睡眠时间减少(P<0.01),喂食MCSO后,睡眠剥夺的雌性果蝇夜间睡眠时间延长(P<0.05),雄性果蝇夜间睡眠时间延长(P<0.01)。 结论 MCSO对果蝇具有一定的体内抗氧化能力,能延长睡眠剥夺果蝇的夜间睡眠时间以及提高果蝇的嗅觉记忆力。

    • 基于小鼠模型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2(9):1191-119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10

      摘要 (123) HTML (0) PDF 2.22 M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骨转移倾向,约70%的患者死于骨转移。小鼠模型是研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重要工具,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理生理学机制的阐释,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归纳构建动物模型方法以及评价策略,重点总结通过小鼠模型揭示的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发展的机制,以期为前列腺癌的骨转移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工具。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4, 32(9):1198-120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11

      摘要 (75) HTML (0) PDF 889.43 K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窦房结及其周边组织发生了损伤,使窦房结发生了兴奋、传导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律失常疾病。为更好地探索SSS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研究提供依据,建立出能够模拟人类窦房结功能紊乱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动物选择、造模原理及方法、模型评价方法及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更加深入研究SSS致病机制提供基础和依据。

    • 侏儒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24, 32(9):1207-121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12

      摘要 (128) HTML (0) PDF 1.12 M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侏儒症(Dwarfism)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罕见的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由遗传或疾病导致,最突出表型是身材矮小。动物模型是研究其发病机制、预防、治疗方案及鉴定潜在治疗靶点及生物标志物的重要工具。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动物模型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侏儒症的相关研究。本文将从理论依据、模型特点以及研究应用等方面对现有侏儒症动物模型进行总结与讨论,供科研和临床人员参考使用,以便更好地开展对侏儒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 母婴分离动物模型及其影响学习记忆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 32(9):1215-122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13

      摘要 (81) HTML (0) PDF 4.08 M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是一种生命早期的社会剥夺,会损伤啮齿类动物(主要为大鼠或小鼠)成年后学习记忆能力。MS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学习记忆能力障碍表现及其机制的常用动物模型之一。本文对MS动物模型以及MS影响子代学习记忆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进行MS子代学习记忆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 非手术动物模型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2(9):1222-123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9. 014

      摘要 (57) HTML (0) PDF 2.84 M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含从轻度认知障碍到全面痴呆的一系列疾病,可由不同原因的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引起。建立适宜的动物模型对于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动物模型可以完美模拟VCI的发病机制。目前的VCI造模以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为主流方法,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手术方法的涌现,为研究这一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景。本综述就VCI非手术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模型机制、模型特点进行讨论,为研究者选择更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