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彭祥燕,张彬,乔喜楠,孙赫,江丽青,朱翰朝,金振晓,刘金成,段维勋
2025, 33(3):311-32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1
摘要: 目的 探究四氢姜黄素( tetrahydrocurcumin,THC) 对小鼠胸主动脉瘤和夹层(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TAAD) 的保护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 用 β-氨基丙腈( β-aminopropionitrile monofumarate,BAPN)1 g / (kg·d)饮水法在 3 周龄的 C57BL / 6J 小鼠构建小鼠 TAAD 模型,实验分为 Con 组、BAPN 组、BAPN + THC 组、BAPN + THC + 3-TYP 组,每组 20 只,4 周后,统计各组小鼠生存情况;检测小鼠主动脉最大直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弹力纤维(EVG)染色评估主动脉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α-SMA、OPN 表达;DHE 染色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丙二醛( MDA) 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 MMP2、MMP9、 IL-6、TNF-α、NRF2、NOX2、α-SMA、OPN、SIRT3、Ac-SOD2 和 SOD2 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 BAPN 组相比,BAPN + THC 组小鼠的生存率明显升高、TAAD 发生率显著降低,主动脉扩张程度、形态结构明显得到改善(P<0. 05);炎症反应指标 CD68 阳性巨噬细胞、MMP2、MMP9、IL-6、TNF-α 表达明显降低(P<0. 05);主动脉组织 ROS 生成量、MDA 含量、NOX2 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 SOD 的活性和 NRF2 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 05);α-SMA 含量明显升高,而 OPN 明显降低(P<0. 05);SIRT3 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而 Ac-SOD2 / SOD2 蛋白比值明显降低(P<0. 01);而使用 SIRT3 特异性抑制剂 3-TYP 和沉默 SIRT3 后,THC 通过 SIRT3 信号通路抵抗 TAAD 的作用被抵消(均 P<0. 05)。 结论 THC 通过激活 SIRT3 信号通路降低主动脉组织的炎症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进而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表型转化,抵抗了小鼠 TAAD 的形成。
刘自钰,惠亮,马文欣,刘畅,虎娜,赵帅,陈冬梅,杨丽,蒲静,穆胜,马会明
2025, 33(3):324-341.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2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究月见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EPO)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的改善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 EPO 改善 PCOS 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可能的靶点,并且通过实验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及通路进行验证。58 只雌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 只)、造模组(48 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造模组给予高脂饮食 8 周,第 6 周联合来曲唑(1 mg / (kg·d))灌胃 21 d 进行 PCOS 模型制备,造模结束尾静脉取血,收集血清检测激素水平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 4 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 6 周。 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液、血管及卵巢组织。 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ELISA 检测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促卵泡激素(FSH)、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 水平。Western Blot 及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分别检测核心靶点与 RAS 通路相关因子等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 EPO 与 PCOS 交集靶点 25 个,KEGG 结果显示 EPO 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通路( reninangiotensin signaling,RAS)等多条通路改善 PCOS 大鼠血管损伤。 与模型组相比,EPO 低、高剂量组血清中TNF-α、FSH、LH 以及 T 含量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1);EPO 低、高剂量组主动脉 Ang Ⅰ、VEGF-B、AT2R、ET-1 和 TNF-α 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 01),Ang Ⅱ、CD31 蛋白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1),EPO 高剂量组 eNOS 蛋白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1)。 结论 EPO 可能通过抑制RAS 信号通路 ACE/ Ang Ⅱ/ AT1 轴过度活化改善 PCOS 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
2025, 33(3):342-352.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喹吡罗诱导的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再研究不同脑区神经元激活情况,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富集的生物学通路,从而探讨 OCD 的发病机制。 方法 将 32 只 2 月龄雄性 C57BL / 6J 小鼠随机分为 OCD组和对照组(n= 16),OCD 组小鼠间隔 1 d 颈部皮下注射喹吡罗(0. 75 mg / kg),共 19 次,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造模完成后进行旷场测试、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大理石掩埋实验;行为学结束后取材,利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损伤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 c-Fos 和 Iba1 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 DEGs和富集相关信号通路;利用 Western Blot 检测 TNF-α、NF-κB p65、p-NF-κB p65 和 IL-6 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结果 喹吡罗诱导的 OCD 小鼠表现出焦虑样行为和强迫样行为;海马区和下丘脑区神经元出现损伤情况;c-Fos 和 Iba1 蛋白在皮层、纹状体和下丘脑等脑区的表达都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 OCD 小鼠 DEGs 集于 NF-κB信号通路;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TNF-α、p-NF-κB p65 和 IL-6 等促炎症因子表达显著增加。 结论 OCD 小鼠多个脑区神经元被异常激活,小胶质细胞出现功能障碍,NF-κB 信号通路激活引起的神经炎症伴随着 OCD 的发生过程。
李弘丽,左鲁玉,胡世亮,刘烨群,杨敏,杨建军,李黄岩,张树玲,孙君志
2025, 33(3):353-364.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4
摘要: 目的 探究有氧运动及不同运动习惯对结肠癌荷瘤小鼠骨骼肌机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35 只 5 周龄 BABL / c 雄性小鼠。 适应喂养 1 周,随机分为对照(D)组、肿瘤(M)组、运动预处理(QAM)组、终身运动(AM)组、运动(HAM)组,每组 7 只。 QAM 组、AM 组在 2 ~ 6 周进行有氧运动方案 1。 在第 7 周,对 M 组、QAM 组、AM 组、HAM 组小鼠左后肢背部皮下注射 0. 2 mL CT26 结肠癌细胞悬液,在 D 组小鼠相同位置注射 0. 2 mL 生理盐水。 在 7 ~ 9 周中,AM 组及 HAM 组进行有氧运动方案 2。 实验中,对小鼠生活状态及骨骼肌质量与功能进行检测,实验结束后取材,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腓肠肌肌纤维横截面积(CSA),用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比腓肠肌合成与分解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1)小鼠腓肠肌湿重体质量比,与 D 组相比,M 组、QAM 组及 HAM 组显著降低;AM 组比 M 组、QAM 组及 HAM 组显著增加;(2)小鼠抓力、耐力、骨骼肌围度、CSA 显著低于 D 组,HAM 组最能增强小鼠抓力,QAM 组、AM 组及 HAM 组均能增强耐力、CSA 且具有一致性;(3)QAM 组、AM 组及 HAM 组 MURF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 D 组;AM 组及 HAM 组MURF1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显著低于 M 组;HAM 组 MURF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 QAM 组;( 4) M 组FNDC5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 D 组、QAM 组;(5)QAM 组及 HAM 组 PGC-1α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 M 组;(6)QAM组 p-AMPK/ AMPK、p-AMPK 蛋白表达显著高于 D 组与 M 组;AM 组及 HAM 组 p-AMPK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QAM 组。 QAM 组、AM 组及 HAM 组 AMPK 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 D 组。 结论 QAM 组和 AM 组可通过激活APMK 磷酸化,刺激骨骼肌分泌 FNDC5 来调控 MuRF1 蛋白的表达,改善 CT26 结肠癌荷瘤小鼠骨骼肌质量与功能。
2025, 33(3):365-373.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5
摘要: 目的 为了阐述恒河猴Ⅲ型干扰素(IFNL)系统的生物学特征,促进恒河猴在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药物和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对恒河猴生殖道 IFNL 及 IFNLR1 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方法 建立基因特异的 RT-PCR 方法,对正常和 SHIV/ SIV 感染过的恒河生殖道组织中 IFNL1、IFNL3 和 IFNLR1 mRNA 的表达进行观察,利用共聚焦显微术对 IFNLR1 的组织分布进行观察。 结果 对正常恒河猴阴道和子宫组织的 RTPCR 检测未见明确的 IFNL1 和 IFNL3 mRNA 扩增条带,但可明确检测到 IFNLR1 的 mRNA 和缺失第 6 个外显子的变体;IFNLR1 阳性染色主要位于阴道黏膜上皮和子宫内膜被覆上皮及腺上皮中。 在部分 SHIV/ SIV 感染个体中,IFNL1 和 IFNL3 的 mRNA 水平明显增高,而 IFNLR1 的 mRNA 水平几乎没有变化;但 Mx1、Mx2 和 OAS等干扰素刺激基因的 mRNA 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 本研究数据表明恒河猴生殖道可表达 IFNL1、IFNL3 和IFNLR1,为利用恒河猴开展艾滋病等人类生殖道感染疾病研究提供了基础。
2025, 33(3):374-387.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6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山药”治疗小鼠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山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采用GeneCards 数据库搜索 CRF 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输入到 David 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 通过 Cytoscape 3. 10. 2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 (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PI) 并根据度值选择前 5 位的核心靶点。 应用Autodock Vina 1. 2. 3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验证。 将 25 只小鼠按照 1 ∶ 4 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使用 Lewis 肺癌细胞构建 CRF 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山药组(0. 2 g / kg)、黄芪组(0. 6 g / kg)及黄芪-山药组(0. 3 + 0. 1 g / kg),每组 5 只。 连续灌胃 14 d,每天 2 次。 取材前对小鼠进行抓力检测和力竭游泳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腓肠肌称重,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处理后观察肌纤维形态。 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平台共筛选出“黄芪-山药”有效活性成分共 23 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 199 个,靶点主要通过细胞(质、膜、核)等参与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发挥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 参与癌症信号通路(pathway in cancer),在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 信号通路(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等 155 条信号通路作用于 CRF。 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 1(serine / 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B 细胞淋巴瘤 2 ( B-cell lymphoma 2,BCL2),半胱天冬酶-3(caspase 3,CASP3)是“黄芪-山药”作用于 CRF 的关键靶点。 结合靶点数量最多的活性成分槲皮素和薯蓣皂苷与 5 个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均 < -5. 0 kJ/ mol,说明配体与受体结合紧密。与模型组相比,山药组、黄芪组的小鼠抓力增强,游泳时间延长,小鼠腓肠肌的体积、质量增大,肌纤维排列整齐、边界清晰,且“黄芪-山药”效果更为明显。 结论 “黄芪-山药”的应用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 CRF,增强小鼠肌力和耐力,改善了小鼠腓肠肌体积、质量降低和肌肉萎缩的现象,缓解小鼠的 CRF 状况。
2025, 33(3):388-39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7
摘要: 目的 基于“郁、瘀、痰”证素探讨卒中后抑郁症(PSD)病证结合模型及其客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组、卒中组、PSD 组、百事乐加味方组。 以“大脑中动脉栓塞术(MCAO) + 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制备 PSD 病证结合模型。 造模结束后,以水迷宫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神经递质水平、脑组织病理损伤、舌质和爪色 RGB 值、血液流变学、血脂代谢情况分别评估“郁、瘀、痰”证候要素。 结果 PSD 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爬格及直立次数显著降低,糖水消耗率下降,强迫游泳相对不动时间显著增加;苏木素-伊红(HE)及尼氏染色结果表明 PSD 大鼠脑组织明显损伤,血清、脑脊液 5-HT 显著降低、Glu 显著升高;舌质和爪色 RGB 值下降;血液流变学呈高凝;血脂代谢相关指标均明显异常。 百事乐加味方组较 PSD 组,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爬格及直立次数显著升高,糖水消耗率上升,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血清、脑脊液 5-HT 显著升高,Glu 显著降低,舌质和爪色 RGB 值升高,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下降,血脂代谢相关指标均有所逆转。 结论 通过“MCAO + CUMS”可成功构建具备“郁、瘀、痰”证素特点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建立相对应的客观评估标准。
2025, 33(3):399-410.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8
摘要: 目的 探究 NLRP3 基因敲除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粘膜屏障异常及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 32 只 NLRP3 基因敲除(NLRP3- / -)小鼠随机分成 NLRP3- / -空白组、NLRP3- / -模型组、NLRP3- / -美沙拉嗪组,30 只 C57BL / 6 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随机分成 WT 空白组、WT 模型组、WT 美沙拉嗪组。 除两空白组外,其余 4 组均自由饮用 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 5 d,成功建立 UC 小鼠模型后,各组给予相应溶液灌胃 7 d。 观察和评价各组小鼠体质量、DAI 评分、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 ZO-1、claudin-1、occludin、TNF-α 及 IL-6 的阳性表达。 结果(1)两组模型组小鼠相比,NLRP3- / -模型组小鼠第 12 天 DAI 评分显著高于 WT 模型组小鼠(P<0. 05),结肠长度显著短于 WT 模型组小鼠(P < 0. 01),肠粘膜病理损伤更严重,结肠组织中 ZO-1、claudin-1、occludin 阳性表达量显著低于 WT 模型组小鼠(P<0. 01),TNF-α、IL-6 阳性表达量显著高于 WT 模型组小鼠(P<0. 01);(2)两组美沙拉嗪组小鼠相比,NLRP3- / -美沙拉嗪组小鼠结肠组织中 ZO-1、claudin-1、occludin 阳性表达量低于 WT 美沙拉嗪组小鼠(P<0. 01)。 结论 特异性敲除 NLRP3 基因使小鼠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相比于 WT 小鼠,NLRP3- / -UC 小鼠粘膜屏障损伤更严重,释放更多的炎症因子;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美沙拉嗪对 NLRP3- / -UC 小鼠粘膜屏障的修复程度低于 WT 小鼠。
张艺薇,龙维虎,唐东红,范胜涛,王鹏,王陈芸,李哲丽,黄璋琼,叶尤松
2025, 33(3):411-41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09
摘要: 目的 通过 CRISPR/ Cas9 技术构建 Uox 基因敲除且能稳定遗传的小鼠品系,并评价其是否能够模拟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疾病特点。 方法 在 Uox 基因 Exon 2 ~ 4 的前后两侧设计双 sgRNA,将基因敲除所需的 sgRNA 与 Cas9 mRNA 按照一定比例显微注射进小鼠的受精卵中,培养 2 ~ 4 h 后,将胚胎移植至代孕母鼠体内并最终获得 F0 代小鼠。 对 F0 代小鼠进行 PCR 鉴定与测序分析,筛选适合的 Uox 基因阳性敲除小鼠与野生型(wide type,WT)小鼠合笼获得 F1 代,再挑选 F1 代中杂合子(基因型为 Uox+ / -)雌鼠与雄鼠合笼得到纯合的 F2 代小鼠(基因型为 Uox- / -)。 最后检测 Uox- / -小鼠与 WT 小鼠血清尿酸、尿液尿酸,血清中肌酐、尿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并进行对比,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合 Masson 染色观察肾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 与 WT 小鼠相比,Uox- / -小鼠血清尿酸(雄鼠:(478. 4 ± 114. 6) μmol /L,P<0. 001;雌鼠:(507. 7 ± 129. 6) μmol / L,P<0. 001)、尿液尿酸(雄鼠:(4116. 8 ± 1928. 1) μmol / L,P<0. 001;雌鼠:(2998. 0 ± 547. 7) μmol / L,P<0. 01)、血清中肌酐((91. 8 ± 55. 6) μmol / L,P<0. 001)、尿素((28. 6 ± 13. 9) mmol / L,P<0. 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3. 3 ± 23. 3) U/ L,P<0. 01)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03. 3 ± 70. 3) U/ L,P<0. 001)水平均显著升高。 组织病理学的结果显示,Uox- / -小鼠的肝中可见中量肝细胞变性,肾中可见中重度的肾小管囊性扩张、变性和纤维化,肾小球肥大增生,小血管扩张充血,间质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 结论 通过 CRISPR/ Cas9 技术成功构建了 Uox 基因 Exon 2 敲除的小鼠纯合品系,可以作为高尿酸领域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赵永智,张亦文,罗燕琴,陈芳,董梦晨,潘瑞乐,常琪,姜宁,刘新民
2025, 33(3):420-42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10
摘要: 目的 本文系统综述空瓶刺激应激( empty bottle stimulation,EBS)焦虑模型的造模方法,包括常采用的实验动物品系和性别、动物分组、造模程序、造模周期、主要的行为学评价方法和模型涉及的病理机制研究,为 EBS 焦虑模型在焦虑障碍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 CNKI 和 PubMed 等数据库,收集所有与 EBS 焦虑模型相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 (1)实验动物多选用雄性成年 SD 或 Wistar 大鼠;(2)最佳造模时长为 2 周;(3)行为学评价主要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明暗箱实验;(4)病理机制涉及海马、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结论 EBS 焦虑模型具有焦虑样行为表型和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作为研究焦虑障碍的动物模型,但其标准化构建方案和模型机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025, 33(3):430-439.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11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微滴式数字 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实验动物和环境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 方法 针对 SA 耐热核酸酶基因(nuc)的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实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检测动力学范围,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方法再现性;以相同的模板分别进行 ddPCR 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方法反应,检测两种方法的互换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各种临床样品的检测。 结果 建立的 SA ddPCR方法的动力学范围为 100~ 15 000 copies/ μL,检测极限为 2. 5 copies,定量极限为 10 copies;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仅 SA 有阳性微滴,其他病原体均无阳性微滴;对 3 个平行样本进行测量后,计算得到其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发现,在ddPCR 的动力学检测区间内,随着目标拷贝数的逐渐降低,相对标准偏差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始终低于 25%的,这一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t 检验分析 ddPCR 和 qPCR 方法的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所得拷贝数均无明显差异。 共检测 10 份临床样本,有 2 份临床样本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该结果与 qPCR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 建立的检测 SA 的 ddPCR 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和重复性好,可用于实验动物 SA 的检测。
2025, 33(3):440-448.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12
摘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作为一项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其隐蔽性强、患病率高、导致残疾的风险大,对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构成了重大影响。 构建一个理想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理解其病理机制至关重要,并且对于开发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和识别新的治疗靶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综述详细梳理了当前广泛使用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势与局限,并探讨了动物模型在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 33(3):449-45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13
摘要:前列腺素 D2(prostaglandin D2,PGD2)是一种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主要通过前列腺素 D2 合酶(prostaglandin D2 synthase,PGDS)发挥生物学功能,且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近年来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PGD2 及其合酶 PGDS 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迁移和侵袭,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影响肿瘤的免疫治疗,展现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本文综述了 PGD2 及 PGDS 的生物学特性,聚焦其在肿瘤动物模型中的免疫治疗作用,探讨 PGD2 及PGDS 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发挥免疫治疗的效能,期望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25, 33(3):457-466. 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5. 03. 014
摘要:近年来,无菌大鼠、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尤其是在肠道微生物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开展无菌啮齿动物实验的需求与日俱增,建立合格的无菌动物种群是相关动物生产设施将要面临的问题。 在培育第一代种用无菌动物的过程中,利用人工哺乳技术饲喂啮齿动物幼崽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 本文将对哺乳方法、人工乳的配制及灭菌方法等人工哺乳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综述,回顾与总结技术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人工哺乳技术的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