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8):1001-1011.DOI: 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4. 08. 006
摘要: 目的 对 SD 大鼠在高原实地和模拟高原环境这 2 种低氧胁迫方式下建立的急进高原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进而鉴定模拟高原实验舱的可靠性。 方法 将 SD 大鼠分别急进模拟高原动物实验舱(4000 m)或高原实地实验室(4010 m)来建立大鼠急进高原模型,在暴露 24 h 或 72 h 后采集并测定高原生理病理变化相关指标,主要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气、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 1β,IL-1β)、γ 干扰素( interferon-γ, IFN-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 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病理组织分析和低氧敏感基因((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等,最终对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差异性评估报告。 结果 相同海拔高度下,高原实地或模拟高原暴露 72 h 后均可以产生明显的肺部和脑部损伤。 相同暴露时间下,动物机体的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气结果相近,炎症指标(IL-6,IL-1β,MCP-1 和 IFN-γ)、氧化损伤指标(MDA,SOD和 GSH)和脑部低氧敏感基因(Hif-1α 和 Vegfa) 等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模拟 72 h 组的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 )和碱剩余(base excess,BE)显著高于其他低氧处理组、模拟 72 h 组的肺部低氧敏感基因(Hif-1α 和 Vegfa)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以及高原实地处理组脑系数显著高于模拟高原处理组等结果提示高原实地和模拟高原环境可能存在细微区别。 结论 模拟高原实验舱在 4000 m 海拔可成功建立急进高原动物模型,最优暴露时间应大于 24 h 但略短于 72 h。 模拟高原实验舱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但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前往高原实地来建立急进高原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