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29-34.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2.05.007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 IL-21)对SHIV特异性CD8+ T细胞毒性效应的影响。方法定时采集16只SHIV感染恒河猴的外周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病毒载量,流式细胞仪测定CD8+ T细胞绝对数,并且体外检测经IL-21刺激SHIV特异性CD8+ T细胞后其IL-21R、CD107a及胞内穿孔素(perforin)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外周血病毒载量和CD8+ T细胞绝对数之间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HIV特异性CD8+ T细胞经IL-21刺激后其细胞表面表达的IL-21R显著上调,而且perforin+ CD8+T细胞和CD107a+ CD8+T细胞的百分比上升,同未经刺激的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L-21能够促进SHIV特异性CD8+T细胞的毒性效应。
2012(4):66-70.DOI: 10.3969/j.issn.1005-4847.2011.04.014
摘要:目的分析连翘酯苷(FS)对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增殖、分泌NO和TNF-α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无菌操作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脏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刺激剂刀豆蛋白(ConA)和脂多糖(LPS)以及不同浓度40、80、160 μg/mL的FS共培养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检测T和B淋巴细胞的吸光度变化,ELISA和Griess法分别检测细胞分泌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低浓度和中浓度FS对ConA诱导T淋巴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增殖和存活率明显提高,诱导时间延长至72 h后FS明显抑制细胞转化;低浓度FS对LPS诱导脾脏B淋巴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和生存率显著提高;FS促进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分泌NO;FS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TNF-α,中浓度FS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TNF-α而高浓度反而抑制其分泌。此外,FS对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影响,对细胞NO分泌影响不显著。结论结果提示FS可能通过影响小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2007(1):21-24.
摘要: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急性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和BALB/c裸小鼠各24只,分别随机分为A1-4组和B1-4组,每组6只。双肾蒂阻断45 min后恢复血流建立肾IRI模型,假手术对照组I、RI后24、48和72 h时检测Scr、尿蛋白定量及肾病理学,A组检测脾T细胞亚群;对比BALB/c小鼠和BALB/c裸小鼠的肾功能下降、组织学损害程度以及脾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A2-4组和B2-4组均有Scr和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P<0.05),且A组损害程度明显重于B组(P<0.05);A2-4组出现典型的IRI组织损害表现(P<0.05),B2-4组无明显IRI组织损害(P>0.05);A2-3组脾CD3 T细胞百分比较A1组升高(P<0.05),而CD4 /CD8 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淋巴细胞是小鼠肾IRI导致急性肾损害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因素。
2006(3):236-240.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近年来,随着对小鼠DCs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本文在此对DCs亚群与T细胞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2005(Z1).
摘要:[目的]建立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动物模型,探讨禽流感在哺乳类动物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环甲膜穿刺术”经气管注射鸡胚培养的禽流感H5N1病毒(AF148678;ACGoose/Guangdong/11961H5N1)感染恒河猴,观察恒河猴染毒后出现的临床体征,用显微计数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用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剖杀染毒组恒河猴1只,HE染色观察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用病毒分离、免疫组化和RT-PCR三种方法分析禽流感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下降,活动度明显减少,食欲下降,咳嗽,紫绀等,肺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音。1、病理特点:以肺部损伤为主,伴多器官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先后经历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在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观察到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2、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病毒只在呼吸系统中复制,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肺内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是禽流感病毒侵犯的主要细胞类型。3、外周血象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出现短暂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数先升后降,但均于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4、抗体变化特点:感染后第7~11天,抗体水平持续快速升高;感染第11天后,抗体水平呈逐渐缓慢升高趋势(观察到染毒后50天为止)。5、细胞免疫特点: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表现为CD3+T淋巴细、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均出现短暂的下降,但这种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是可逆的,到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回升至正常。[结论]1、恒河猴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外周血象、免疫反应等均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相类似,表明该模型是成功的,可为禽流感病毒在人体内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和疫苗评价提供最近似于人类的动物模型。2、综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毒主要攻击的对象为呼吸系统,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是发病的中心环节,其发病可能经过病毒侵入、复制阶段,免疫损伤阶段和多器官功能损伤阶段。
2004(1):53-56.
摘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是应用较广泛的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 ,二者在发病机制及病理学改变上极为相似。近年来研究证实激活的某些T细胞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在疾病的起始阶段 ,提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可能是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997(1).
摘要:本文应用抗人T细胞活化抗原CD25和PTA1McAb对恒河猴PBMC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发现,恒河猴静止PBMCCD25和PTA1均为阴性,而PHA活化后或经连续2个月注射rHuTNF-α恒河猴PBMC均表达高比率的CD25和PTA1阳性细胞。此结果表明,PTA1抗原可作为恒河猴活化T淋巴细胞的一种有用标志,为PTA1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以及采用恒河猴作为灵长类动物模型,观察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提供了有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