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ost Read
- Most Cited
- Most Downloaded
叶建新 , 林航 , 穆军山 , 崔晓萍 , 殷红兵 , 林敏 , 武雷 , 翁婧 , 林晓姝
2009(11):1-4,I0001.
Abstract:目的皮下注射bFGF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大鼠模型12只,分治疗组6只,痴呆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皮下注射bFGF于治疗组中血管性痴呆大鼠。治疗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巢蛋白(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nesti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海马nestin阳性细胞数较痴呆组明显增多。结论皮下注射bFGF后能迁移至海马,诱导海马产生nestin阳性细胞,刺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修复受损组织。
贾春实 , 朱华 , 黄澜 , 徐艳峰 , 马春梅 , 邓巍 , 刘颖 , 秦川
2009(11):5-10,I0002,I0003.
Abstract:目的应用病理学实验技术,初步描述SARS-CoV N蛋白与TGF-β信号通路中Smad3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及其对TGF-β信号通路下游转录产物生成的影响。方法对比观察SARS-CoV感染的恒河猴肺组织及正常猴肺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猴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1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肺组织表达;SARS-CoVNucleocapsid蛋白与Smad3双染观察二者在肺组织中的共定位情况;应用Masson染色法比较感染与正常猴肺组织中胶原含量的差异,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肺组织中TGF-β、PAI-1及Ⅰ型胶原α2链(α2 chain of typeⅠcollagen,COLlA2)的表达,探讨N蛋白影响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PCR结果显示TGF-β、PAI-1及COL1A2在SARS-CoV感染的猴肺组织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猴肺有明显增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在病毒感染的猴肺组织内TGF-β、PAI-1染色呈现强阳性,同时SARS-CoV Nucleocapsid蛋白与Smad3双染结果显示,二者在感染的猴肺组织中存在明显的共定位现象。Masson染色结果提示,病毒感染的猴肺组织胶原含量较正常猴肺组织显著增加。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说明SARS-CoV Nucleocapsid蛋白参与调节TGF-β信号通路,促进肺组织纤维化提供了有力的形态学实验证明,为进一步理解SARS-CoV感染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的机制提供了的较为明确体内实验数据。
2009(11):11-18.
Abstract:目的探索建立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中国恒河猴免疫遗传学同质性分群的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中国恒河猴和印度恒河猴微卫星标记和与MHC基因高度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对52只恒河猴进行了微卫星检测和遗传同质性分群。结果依据判断标准,可以将检测的恒河猴分为印度恒河猴,中国恒河猴和无法判定来源的恒河猴3个地理类别,并根据MHC附近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将其分为若干MHC基因相同的同质性群体。结论此方法的建立将有利于恒河猴参与的实验分组,也为恒河猴繁殖管理提供了参考。
2009(11):19-22,I0004.
Abstract:目的猪血清法肝纤维化模型中,致纤维化因子停止作用于肝脏后α-SMA、TIMP-1阳性HSCs表型与组织中I型胶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猪血清10周法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6周、10周、14周和20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α-SMA、I型胶原,肝组织原位杂交法检测TIMP-1阳性表型HSCs在肝组织中的分布,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比率,SPSS11.0分析各参数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相关性。结果α-SMA于造模第6周、10周即有表达,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血管或中央静脉内膜下。于造模第14周、20周时持续表达。TIMP-1于造成模第6周时,表达也限于汇管区血管和中央静脉内膜下。造模第10周、14周时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向肝组织内伸展,并持续维持高阳性表达至造模第20周。α-SMA和TIMP-1在造模过程中随肝纤维化的进程呈显著正相关(r=0.989,P=0.000),二者分别与Ⅰ型胶原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00;r=0.923,P=0.000)。结论猪血清攻击法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致纤维化因子启动肝纤维化进程,但不随致纤维化因子的终止而终止。所以,抗肝纤维化治疗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熊富强 , 王芳 , 范志宇 , 恽时锋 , 蔡少平 , 林焱 , 姜平
2009(11):23-26.
Abstract:目的建立能稳定分泌抗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今后进一步建立该菌的免疫检测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以Bb分离株BLJ05的灭活菌液为免疫原,腹腔免疫BALB/c小鼠,采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Bb单克隆抗体(McAb),用间接ELISA、Western-blot等方法对McAb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两株能稳定分泌抗Bb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A7D5和D6B2,其小鼠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409600和1∶102400;且不与兔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兔的常见病原菌反应,特异性强。两株单抗亲和力实验表明A7D5亲和力略高于D6B2。ELISA相加试验表明它们针对相同的抗原表位。结论成功建立了两株能稳定分泌抗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效价高、特异性强,为今后建立该菌的免疫检测技术建立奠定了基础。
2009(11):27-30,I0005.
Abstract:目的建立操作简便,存活率高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模型并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为研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兔麻醉后,经右侧颈总静脉插管至右心室观察正常右心室压。然后经此导管注入4个直径2 mm、长5 mm的长柱状自体血栓栓子建立兔急性PE模型。10只PE兔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至栓塞后80 min。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取肺脏固定做病理检查。结果右心室导管的插管成功率92.45%,平均右心室正常压力(32.69±8.32)mmHg。PE模型的栓塞率100%,存活率87.76%。模型建立后右心室压平均增高(6.75±6.82)mmHg,51.35%出现异常心电图波形。结论1.兔正常右心室压为(32.69±8.32)mmHg。2.自体血栓栓子经颈静脉入口右心室注入法建立兔急性PE模型存活率高,右心室压可作为判断急性PE模型成功建立的指标。3.仅部分PE出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不能作为判断兔PE的指标。
黄凯 , 杨新波 , 陈红艳 , 耿淼 , 王建华 , 温航远 , 黄正明 , 杨解人
2009(11):31-34,I0007.
Abstract:目的比较两种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肝功能及淋巴因子变化特点和规律,为研究抗肝炎药物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BCG+LPS和Con-a建立两种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以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变化及肝脏病理学检查作为肝损伤判断标准,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IL-4、IL-10、TNF-α、IFN-r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模型ALT、AST的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BCG+LPS组IL-2、IFN-r、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IL-4、IL-10的含量无明显变化;Con-a组IL-2、IL-4、IL-10、TNF-α、IFN-r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模型均出现严重的肝组织病理改变。结论Con-a建立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更适用于防治免疫性肝损伤药物的筛选和研究。
2009(11):35-37,I0005.
Abstract:目的为持续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试验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寰枢关节尾向于硬膜外腔置入PE-10导管,采用特殊的固定和管理措施。4周后,大鼠硬膜外腔注入美蓝100μL/kg,尸检鉴定模型成功和药液的分布范围。结果置管后4周的成功率为65%,硬膜外腔的感染率为2.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经寰枢关节尾向置管建立持续上胸段硬膜外模型和特殊管理的可行性,并具有成功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李媛 , 李莉 , 崔慧慧 , 张晓玲 , 黄幸 , 王文娟 , 张娟 , 杨建一
2009(11):38-41,I0006.
Abstract:目的研究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建立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计算左心室相对重量,观察左心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点。结果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CAP-HS组收缩压明显升高,左心室明显增重,心肌细胞肥大,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纤维化,其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CON-HS组大鼠左心室重量指数也有升高(P〈0.05)。结论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增重,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血压升高和摄入高盐有关。
2009(11):42-46.
Abstract:目的用不同浓度单宁酸(tannic acid,TA)处理后的花生喂养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和小鼠(Mus musculus),研究单宁酸对两种鼠食物选择倾向、食物摄入量、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设计如下:1)选择一批棕色田鼠和小鼠,单笼饲养,自由饮水。用正常花生饲喂二周实验用棕色田鼠和小鼠,使其适应这种食物;2)随机选出棕色田鼠和小鼠各10只(雌雄各半),单笼饲养。用经0%、5%、10%TA处理的花生饲喂供试鼠一周,观察和记录两种鼠对TA处理后花生的选择和取食特征;3)随机选出18只棕色田鼠和18只小鼠,单笼饲养,并各分为3组(每组均为6只),按两种鼠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低单宁酸组、高单宁酸组,并分别用经0%、5%和10%TA处理的花生饲喂一周,测定两种鼠的食物摄入量;同时收集粪便,用凯氏定氮仪测定粗蛋白含量,计算蛋白质消化率。结果1)棕色田鼠和小鼠均优先选择无TA食物(P〈0.001),二者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01);2)食物中的TA降低棕色田鼠和小鼠的相对日食量(P〈0.001)和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随TA含量的升高,棕色田鼠和小鼠的相对日食量和蛋白质消化率均显著下降。结论TA降低棕色田鼠和小鼠的食物摄入量和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率。TA对鼠类的食物摄入量和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有种间差异性,小鼠对TA的适应性更强。
2009(11):47-50,I0006.
Abstract:目的对中国小型猪空肠弯曲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集发病小型猪标本,采用细菌学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血清学试验、PCR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1株细菌,经鉴定为空肠弯曲菌(CJp0812)。用空肠弯曲菌flaA基因特异引物对CJp0812细菌的PCR扩增为阳性,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上述序列与空肠弯曲菌NCTC11168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002163)同源性高达99%。结论首次从中国小型猪中分离到了空肠弯曲菌,为进一步研究该菌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民利 , 赵伟春 , 应华忠 , 徐孝平 , 王德军 , 鲍静
2009(11):51-58.
Abstract:目的比较大耳白黑眼兔(WHBE兔)与日本大耳白兔(JW兔)和新西澜兔(NZW兔)血液蛋白的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了解WHBE兔特殊性状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WHBE兔、JW兔和NZW兔血液中的前白蛋白(Pr),后白蛋白(Po),前转铁蛋白1(Prt1),前转铁蛋白2(Prt2),转铁蛋白1(Tf1),转铁蛋白2(Tf2),后转铁蛋白(Ptf),慢α球蛋白(Sag)、血红蛋白(Hbα、Hbβ)和白蛋白(Alb)共11个蛋白位点进行检测。结果Pr、Ptf、Hbα、Hbβ、Alb、Po、Sag和Prt2在所有实验兔个体中的表型一致,而Tf1、Tf2和Prt1的表型在各实验兔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在Tf1位点,NZW兔以BC表型为主,无AA型;JW兔只有AA型,而WHBE兔以AB型为主。在Tf2位点,NZW兔有AA型,而JW兔和WHBE兔无AA型。在Prt1位点,NZW兔无AB、BB和BC表型而有AC表型。NZW兔蛋白位点的平均杂合度大于JW兔和WHBE兔。JW兔与WHBE兔的遗传距离最近。结论Tf1、Tf2和Prt1可作为区分NZW兔、JW兔和WHBE兔的特征标记,并且与WHBE兔特殊性状形成有关。JW兔与WHBE兔的亲缘关系最近。
2009(11):59-62.
Abstract:目的比较国内常用的不同类型导管用于大鼠Yaksh法鞘内置管的差异,探讨理想的鞘内置管材料。方法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测热痛缩腿反应潜伏期(TWL)基础值后分别按改良Yaksh法置入Microspinal、PE-0402,PE-0503和改良硬膜外导管。术后第1、2、3天评估运动功能,记录置管并发症情况。术后第3天取运动正常大鼠测TWL,行利多卡因试验验证导管是否在鞘内。显微镜下解剖所有大鼠观察脊髓。结果(1)A、B组脊髓损伤及并发症较C、D组少(P〈0.05)A与B、C与D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四组动物利多卡因试验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2)运动协调能力A、B组恢复较C、D组理想(P〈0.05),A与B、C与D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四组动物TWL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导管的外径、材料和形状可能对改良Yaksh法鞘内置管结果产生影响。Microspinal管及PE-0402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大鼠鞘内置管较理想的材料。
刘丽均 , 郁丽丽 , 朱权凤 , 鲍世民 , 施美莲 , 徐平
2009(11):63-66.
Abstract:目的采用体外受精的技术,对L858R、TL清洁级小鼠,以及来源于野外的中华小家鼠,和感染肺炎克来伯氏菌的Balb/c-nu裸鼠进行生物净化。方法对于需要净化的小鼠的雄鼠,采集附睾的精子,放入HTF溶液中获能,然后加入经过超排的卵团,体外受精。20-22 h后,挑选形态正常的二细胞胚胎,在净化实验室,移植给假孕的SPF级ICR母鼠,待产仔。仔鼠断奶后,随机选择仔鼠及带奶母鼠送检。结果体外受精的胚胎,经过移植后,均顺利产仔;仔鼠及母鼠的微生物级别,均达到SPF级。结论对于微生物级别较低的实验小鼠,采用在洁净实验室内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方法,可以提高实验小鼠的微生物级别。
2009(11):67-69,I0008.
Abstract:目的应用鼠胚质控中的小鼠胚胎体外培养模型,探讨两种胚胎培养方式(四孔皿与微滴法)在单胚观察时间上的差异以及对2-细胞鼠胚体外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取6-8周龄的昆明白雌性小鼠。采用HMG10IU促排卵,48 h后注射HCG 10IU促卵泡成熟,取形态正常的2-细胞鼠胚。每5-10个胚胎培养在含500μL培养基的四孔皿中(A组),或单个胚胎接种在含50μL的培养微滴中(B组)。培养后,每隔24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一次,计算单胚观察时间,并检测24 h时的≥4细胞胚形成率、48 h的融合胚形成率7、2 h的囊胚与扩张囊胚形成率、96 h囊胚孵化率。结果两种培养方式于同一试验条件下分别试验5次,A组培养83个胚胎,B组培养69个2-细胞鼠胚。在每一个观察点上,微滴培养的单胚观察时间远超过四孔皿培养(P〈0.001)。但两组各时间点的胚胎发育率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尽管微滴单胚培养方式的胚胎暴露培养箱外时间长,但与四孔皿多胚培养方式比较,两者间2-细胞鼠胚的体外发育潜能相似。
2009(11):70-75.
Abstract: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维持精子发生的一类干细胞,由于与人亲缘关系的相近性,使得开展非人灵长类动物SSCs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比较医学价值。本文综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SSCs的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冷冻保存、移植及生精细胞缺失模型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009(11):76-78,I0007.
Abstract:目的比较氯胺酮、地西泮和丙泊酚复合麻醉在外科教学中对犬的麻醉效果。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42条,诱导麻醉相同,均肌注氯胺酮(10 mg/kg)和氟哌利多(0.5 mg/kg)混合液。静脉维持采用不用的方法,分为三组,分别是静脉滴注氯胺酮地西泮混合液(n=12)、静脉推注氯胺酮地西泮混合液(n=12)和静脉滴注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n=18)。结果三组麻醉效果显示,静脉滴注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效果最好,优83.3%,良16.7%,死亡率0%。结论在外科教学中,对犬采用丙泊酚复合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