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创刊词

      1991(1).

      摘要 (9024) HTML (0) PDF 0.00 Byte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研究实验动物的培育和应用的科学。它包括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等范畴。融汇了生物学、动物学、医学和兽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该学科已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应用的学科。它既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工业、食品、环境、海洋及宇航等科学领域中,而以医学与农业生物学的研究用量为最多。医学与农业生物学理论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验证药物效果、毒性试验、致畸致癌物质测试,以至探索海洋和宇航中的生命现象

    • T和NK细胞联合免疫功能缺陷型——PBI/2 beige裸鼠的培育及其在癌生物学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1991(1).

      摘要 (3106) HTML (0) PDF 0.00 Byte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PBI/1裸鼠(即615/PBI裸鼠)的裸基因(nu)导入NK细胞缺陷的615/PBI beige鼠,育成二联合缺陷型PBI/2 beige裸鼠(即615.B_6/PBI beige裸鼠)。经遗传和表型特征以及免疫特性等方面检查,证实该PBI/2 beige裸鼠具有T和NK细胞联合免疫功能缺陷特性,并已初步应用于肿瘤异质性,肿瘤转移因素,肿瘤转移遗传机理,肿瘤免疫研究以及难移植成功的人类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

    • 用于乙肝疫苗效力检定的NIH-q小鼠种群的建立

      1991(1).

      摘要 (4158) HTML (0) PDF 0.00 Byte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7个近交系及两个NIH封闭群小鼠分别测定同一样品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由不同品系小鼠求出的ED_(50)值之间有显著差异,且该反应差异性与小鼠的H-2单倍型密切相关.NIH小鼠H-2基因的杂合性影响乙肝疫苗效力检定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NIH小鼠的遗传选择,建立了H-2单倍型为q,对HBsAg免疫应答性较为一致的NIH-q种群,同时保持了原封闭群动物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培育、开发与应用

      1991(1).

      摘要 (3160) HTML (0)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项研究以中国广西、贵州引进的香猪为原始素材,通过扩群繁育,全同胞交配,连续闭锁性继代选育过程,培育了遗传背景清楚、生产性能稳定、生长发育一致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解剖组织学结构、生理生化常值、饲养管理特点、疾病监测、净化与控制以及在比较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具有体积小、繁殖力强、遗传性能稳定、适应范围广泛、饲养管理方便等特点,其某些组织解剖学结构及生理生化常值与人相似,可自发性或高脂膳食诱发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症(AS)。其AS病变在分布与性质上与人类高度近似,而且在药物防治实验性AS模型方面反应良好;该猪并易于进行口腔医学实验研究。其牙齿用羟基磷酸钙碘仿合剂盖髓后与人牙病理变化一致。牙齿人工龋病损与牙齿自然龋损、人牙人工龋病理表现亦很一致。该猪还适宜做微粒植皮,麻醉试验等研究;是理想的生物学、比较医学、兽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

    • 猴艾滋病(SAIDS)模型的建立

      1991(1).

      摘要 (10430) HTML (0) PDF 0.00 Byte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猴逆转D型病毒1型(SRV-1)接种幼龄恒河猴8只,先后出现猴艾滋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免疫学、病毒学和病理学改变.根据猴艾滋病的病程、症状、血液、免疫功能、病毒分离、抗体出现和病变,文献上将猴艾滋病模型分为3个类型,即致死型,迁延型,恢复型.本文根据中和抗体滴度和持续病毒血症增加感染型艾滋病,并将淋巴结活检病变分为五个型,可作为病程预后的观察参考指标.猴艾滋病模型将为进一步研究猴和人艾滋病提供基础.

    • 无菌兔、无菌豚鼠的培育及生物学特性与应用

      1991(1).

      摘要 (3259)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新西兰种孕兔和短毛种孕豚鼠,经剖腹产获无菌仔畜。饲养于YDG隔离器内,前期喂以人工乳,离乳后喂以固体饲料。使用的全部器材和饲料均经严格灭菌,以保证动物的无菌状态.在无菌兔和无菌豚鼠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工饲养方法和无菌状态的保持技术是成熟的。两种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并呈现多见于无菌动物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如盲肠异常增大,免疫系统不发达等.两种动物可用于宏生生物与微生生物;微生生物与微生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竞争关系的研究.可用于制备血清抗体以及建立三级SPF动物和二级清洁级动物种群.

    • 中国KM小鼠亚群遗传变异的研究

      1991(1).

      摘要 (3913) HTML (0) PDF 0.00 Byte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电泳方法和Festing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北京、上海、长春三大地区的四个中国KM小鼠的主要群体展开调查,并与近年从美国引进Swiss来源的NIH小鼠群体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中国KM与NIH小鼠群体在Es-3,Es-10,Got-2,Glo-1,Gpt-1,和Mpl-1座位的等位基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两者间遗传距离为0.131±0.011,证实中国KM小鼠为非Swiss来源的另一亚种。2.KM小鼠各亚群间等位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亚群间遗传距离为0.008~0.027,与群体封闭时间成正相关.3.对群体生化和下颌骨形态学数据聚类分析表明S:KM在四个KM亚群中为特殊的一类,提示不同地区KM亚群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对实验重复性产生影响.

    • 不同动物地理区小家鼠遗传特性的研究

      1991(1).

      摘要 (2298) HTML (0) PDF 0.00 Byte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同工酶电泳法和微量细胞毒法对从中国动物地理Ⅰ区,Ⅲ区和Ⅶ区采集来的36只小家鼠进行了遗传特性的研究。发现不同地理区的小家鼠在某些位点上有着不同的遗传组成,而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小家鼠更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小家鼠亚种分化的迁移路线,国际上对小家鼠遗传特性所作的研究和对中国各动物地理区小家鼠做进一步调查研究的意义.

    • 白化黑线仓鼠的培育研究

      1991(1).

      摘要 (10180) HTML (0) PDF 0.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驯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了6只黑线仓鼠白化个体,经过三年半人工繁育建立了目前国内外唯一的白化黑线仓鼠种群.原种增殖采取杂合子,白化间互交,以及子代与亲代回交方式,用目睹试配与定期同居的交配方法进行繁殖扩大种群.驯育期间我们观察了动物的性周期、妊娠判断、繁殖力和幼仔的的生长发育.黑线仓鼠(Cricetulu barabensis)俗称中国地鼠是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小型野生啮齿类.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应用于医学实验。40年代末,斯万德克(Schwentker)将其引到美国,经过几年的研究获得实验室繁殖成功,现已广泛应用于遗传、肿瘤和糖尿病等的研究。目前国内亦有一些单位进行驯育。虽然黑线仓鼠在国外已培育成纯品系、糖尿病品系,但迄今未见有白他黑线仓鼠报道。我们在驯育过程中于1984年4~6月发现一对野生原种杂合子鼠繁育了2胎仔鼠(其中有白化个体6只),经过三年半人工繁育建立了目前国内外唯一的白化黑线仓鼠种群.

    • 水生实验动物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小型淡水鱼类对毒物的敏感性试验

      1991(1).

      摘要 (3447) HTML (0) PDF 0.00 Byte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导了几种小型淡水鱼类对毒物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小型淡水鱼类对金属毒物和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较强,作为毒性实验动物的选育对象的可行性值得研究;金鱼(Carassiusauratus)对镉的毒性有明显的形态特征,作为环境毒理学和肿瘤学等特定研究目的的水生实验动物的选育品种,定向纯化培育,建立水生实验动物的繁育体系是很值得考虑的.

    • 小鼠嵌合体制作技术的研究

      1991(1).

      摘要 (5905) HTML (0) PDF 0.00 Byte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着重探索了能够使同品系或不同品系小鼠间8细胞胚胎聚合为一体并发育为桑椹胚、囊胚的有效方法和培养条件。方法是将采自昆明白和C_(57)品系小鼠的8细胞胚胎,在含有0.5%链霉蛋白酶的PBS溶液中进行去透明带处理后,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PHAP)为接合剂,以1 1的组合在V型塑料多孔板的孔底达到聚合。聚合胚培养于液体石蜡油覆盖下的培养液微小滴中,在37℃、5%CO_2的培养箱内培养20~24h,以桑椹胚或囊胚的发育率为指标,比较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即PBS FCS。BWW和BMOC-Ⅲ对嵌合胚发育的影响。其结果是,在昆明白←→C_(57)聚合胚中分别有88.1%(59/67),95.0%(115/121)和94.8%(73/77),在昆明白←→昆明白中分别有93.3%(28/30),87.7%(121/138)和86.7%(52/62)的嵌

    • 鸡白血病/肉瘤病毒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单抗特性分析

      1991(1).

      摘要 (2897)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提纯的RSV-1抗原免疫BALB/C小鼠,将其脾细胞与SP2/0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10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用间接ELISA IFA、AGP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10株MCA均属小鼠免疫球蛋白IgG_1,R_5C_(21)a、R_5C_(22a)、R_7C_(32)、R_7C(34)四株MCA与RAV-l、RAV-2、SR-RSV-A、Pr-RSV-C、RAV-50病毒株均有强交叉反应,其余6

    • 0、7、P三个近交系SPF鸡的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1991(1).

      摘要 (3396) HTML (0) PDF 0.00 Byte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院由美国农业部地方家禽研究所引进0、7、P三个近交系单冠来航鸡种蛋,建立了SPF原代。于1988年开始严格按半同胞近交方法,通过人工授精,建立繁殖谱系,扩大种鸡群。鸡群饲养于屏障系统内,在全阶梯式鸡笼下。地面铺设聚乙烯薄膜,收集鸡粪,不污染地面,清扫效率高。我们根据来航鸡生理特性要求,建立饲养环境条件。同时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后送入饲养室。坚持清洁卫生工作,严格消毒制度。鸡只采用分阶段饲养方式,日粮按来航鸡的饲养标准制定。为弥补~(60)Co-γ线辐照消毒造成营养水平下降,相应添加蛋氨酸、赖氨酸和多种维生素。在上述饲养管理之下,每批鸡定期进行全群血清学检查。本群SPF鸡没有

    • 猕猴属五个种mtDNA多态性研究

      1991(1).

      摘要 (2799) HTML (0) PDF 0.00 Byte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速进化并呈母系遗传方式的线粒体DNA(mtDNA)已被证明是研究近缘种间及种内种群间类缘关系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猕猴属5个种:恒河猴(Macaca mulatta)、平顶猴(M.nemestrina)、熊猴(M.assamensis),藏酋猴(M.thibetana)、和红面猴(M.arctoides)mtDNA的进化。在13个个体中,共检出8种限制性类型。恒河猴种内存在广泛的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6只恒河猴分属4种限制性类型,其种内每核苷酸位点的平均碱基取代值为0.012。结合日本猴(M.fuscata)的有关资

    • 不同品系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敏感性研究

      1991(1).

      摘要 (6562) HTML (0) PDF 0.00 Byte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鼠是深受欢迎的实验动物,应抗疟药模型的需要,我们特研究了8个品系小鼠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elii)子孢子感染的敏感性。从中发现C_(57)BL/6Jax和AMS两种纯品系小鼠比较敏感。每鼠腹腔接种子孢子25000条,前种出虫率95.24%;后种为89.58%。95%总体置信限分别为88.8~100%和80.9~98.2%。两种出虫率不受鼠龄和性别限制而受子孢子接种剂量的影响。

    • 戊型肝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1991(1).

      摘要 (3849) HTML (0) PDF 0.00 Byte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1~3岁龄的国产恒河猴(Macaca mulatta)22只(其中有2只作为对照)进行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简称HEV)的实验感染.第一代感染两批动物:第一批感染4只,有3只发病,第二批感染4只全部发病.而后用第二批感染猴的粪便和肝脏悬液作为第一代,又连续进行传代实验。第二代传代选用的4只猴也全部发病.用肝悬液传代的1只猴也发病.第三代传代选用7只猴,有5只猴发病其中有1只猴(M-34号)是用第二代传代猴的胆汁感染的.所有发病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一般高于正常值的3~6倍,最高可达10倍左右。肝活检可见肝细胞炎症和坏死。猴的粪便标本用免疫电镜(IEM)检测可见到直径为27~32nm的病毒颗粒。

    • 圈养猕猴的繁殖

      1991(1).

      摘要 (6154) HTML (0)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圈养条件下,猕猴的小群繁殖技术,系统总结了人工繁殖新种群的建立,配种季节,初配年龄,繁殖强度等。圈养小群繁殖率平均达到76.1%,与野外群体的繁殖率(77.8%)相接近。出生仔猴的雌雄性比为0.84:1;产仔高峰期在5月20日,变动范围±4O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