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6(2).
摘要:应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法、噪音水平测定法、物理测定法、自然沉降法、尘埃粒子计数器测定法对新改建的Ⅱ级实验动物饲育室温度、湿度、噪声、光照、落下菌数及空气洁净度等环境指标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除温度与落下菌数达标外,其光照、噪声、湿度及空气洁净度等均未达到有关Ⅱ级动物设施标准要求。
吴小闲 洪瑞珍 蒋虹 贾瑞胜 涂新明 时建东 陈志伟 施慧君 魏强 何伏秋 佟巍
1996(2):65-69.
摘要:本文报道了1982和1990年两次鼠痘发生的流行形式和实验室诊断,1982年为潜在感染引发急性发病,无论从发病鼠群,不发疯鼠群和从外单位购进的种鼠均查到鼠痘病毒抗体,抗休阳性率帮滴度顺序递减,1990年为急性暴发流行,从发现疑似鼠痘送检第一批标本,总8个鼠群只有2个鼠群封淋阳性,以后逐渐扩展,至距第一次送检3l天时才确证全部8个鼠群均感染上鼠痘病毒,文内探讨了两种流行形式的实验室诊断。
1996(2):70-72.
摘要:野捕的喜马拉雅早獭(Marmot himalayana)经人工驯化,饲养、繁殖成功后,进一步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成獭体长40~50cm,体重5-10kg,每日进食1300-500g,36~40月龄达到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动情期一周左右,妊娠期平均为34d,一般产仔4~6其,哺乳期30~40d左右。冬醒期110d左右,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
1996(2):73-75.
摘要:修复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吻合口对合精确和无张办、我们应用自体游离肌肉束修复10只兔子的实验性腓总神经缺损,术后120d至150d,取下肌肉束和神经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在标本的常规染色和特异染色的切片上,均示再生轴突在肌肉束中生长良好,呈集群定向生长;轴宪的髓鞘完整,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同侧胫前肌无明显萎缩,因此,我们认为应用自体游离肌肉束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1996(2):76-79.
摘要:本文研究了白僵菌孢子对小鼠的慢性毒性和致病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的存活率、体重、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血常规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级小鼠未发现良、恶性肿瘤。但是,在吸入白僵菌孢子的实验组,小鼠肺的间质性肺炎、肉芽肿和早期纤维化却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白僵菌孢子可致小鼠肺间质性炎症及早期纤维化,没有表现出其它毒性和致癌瘤作用。
1996(2):80-84.
摘要:超低温冻存的LACA小鼠桑椹期胚胎,解冻移植,繁殖后代,培育成对某些实验敏感的动物模型。首先,选择其中对某实验敏感的同窝兄妹交配,育成LCEB近交系小鼠,至今已繁殖到第24代(F24)。按国际规定的生化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对分布在11条染色体上的19个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受测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全部为纯合子,基因型一致,LCEB小鼠为白化小鼠,通过毛色等位基因测试法,毛色基固为AABBccDD。进行尾部皮肤移植,植皮存活超过100d,存活率100%,以上实验证明,新的近交系LCEB小鼠已经培育成功。
1996(2):85-87.
摘要:通过刺激家兔一侧颈上交感神经节造成脑缺血,利用双脉冲阻抑技术,记录双侧大脑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缺血1h后及恢复血供2h期间双则大脑皮层兴奇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脑缺血后,同对侧大脑皮层R2/R1升高,提示双侧大脑皮层兴奋性主要表现为高兴奋状态。
1996(2):88-90.
摘要: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地制定实验犬、猴全价膨化饲料配方,必需首先检测膨化过程对饲料养分含量的影响,经对比膨似前后饲料养分含量证实,PHG135型千法膨化机在120℃~130℃膨似饲料时不改变饲料中常规养分,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但对雨不耐热的维生素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制定配方时应注意按损失比例增量添加,此外,膨化过程还可改善饲料微生物学品质。
1996(2):91-93.
摘要:无菌小鼠(GF)可在完全排除其他生物体干扰的无菌环境中生长[1,2]当GF小鼠从无菌环境移至普通环境中短期饲育时(Ex-GF).将受到微生物的影响,体内新陈代谢,生理生化指标等诸多方面将会发生改变,但又不同于普通环境饲育的小鼠(CV).本文测定和比较了GF,Ex-DGF、CV小鼠血液生化值,包括血液中酶、离子浓度等常见生化指标。结果表明:GP小鼠血液中酶的浓度明显较CV小鼠低,且谷丙转氨酶(GPT)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浓度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GP小鼠GOT浓度明显低于Ex-GF小鼠(P<0.05).GF小鼠和Ex-GF、CV小鼠的血液中NH3、钙(Ca)离子的浓度差别不显著,而无机磷(IP)浓度,GF小鼠与CV小鼠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GF小鼠血液中血糖(GLU).白蛋白(ALB),中性脂肪(TG)含量明显较CV小鼠高(P<0.05),GF小鼠GLU与Ex-DGF小鼠GLU存在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GF小鼠血液中尿素氮(BUN)胆固醇(TCHO)的浓度明显高于Ex-GF小鼠(P<0.05)。
1996(2):94-96.
摘要:应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法,噪音水平测定法、物理测定法、自然沉降法、尘埃粒子计数器测定法对新改建的Ⅱ级实验动物饲育室温度、湿度、噪声、光照、落下菌数及空气洁净度等环境指标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除温度与落下菌数达标外,其光照、噪声,湿度及空气洁净度等均未达到有关Ⅱ级动物设施标准要求。
1996(2):97-98.
摘要:本文在(长爪沙鼠消化道肥大细胞的初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细胞荧光观察,进一步探讨长爪沙鼠消化道肥大细胞的分类,组化反应,为长爪沙鼠实验化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1996(2):99-99.
摘要:采用PCR方法快速鉴定转基因鼠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但剪取鼠尾提取DNA做模板则较为费时、费力,它需要蛋白酶K消化过夜,然后酚/氯仿抽提等程序,这对大批量筛选转基因鼠来说,工作量相当巨大。
1996(2):100-103.
摘要:机体的细胞死亡通常分为两类:细胞坏死(Necrosis)和捅亡(Apoptosis)或被称做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前者是由于急性胡伤导致细胞肿胀,融解,细胞内容物释出,通常伴发炎性反应。
1996(2):104-108.
摘要:1983年,Bosma等首次报道了小鼠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突变,简称Scid突变,Scid/Scid纯合子小鼠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联合缺陷为特征。
1996(2):109-113.
摘要:DNA重组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指在体外条件下,将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人工。剪切“组合”和“拼接”,使遗传物质重新掏建,然后通过载体如细菌质粒、噬菌体和病毒等转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要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人类所需要的基因或产物,或创建新的生物类型。
1996(2):114-118.
摘要:病毒性感染是危害实验动物健康最严重的微生物感染。也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实验动物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不仅使实验动物质量的客观评价及实施合格证制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也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使我们已看到了它对实验动物质量提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从而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6(2):119-121.
摘要:实验动物小鼠目前均采用园罐式或方盒式的笼具(旧式鼠盘)饲养,必须用手取鼠倒盒才能完成更换垫料的操作,若一盒内的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极易导致鼠群的接触性交叉感染而引起疾病传播。
1996(2):122-125.
摘要:犬细小病毒是七十年代束传入我国的犬科动物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肠炎或心肌炎。幼犬(尤其是离乳l.5-3个月的仔犬)多发,平均发病率65.4%,有时高达100%。
1996(2):126-128.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工作已引起各界的充分重视,尤其在医学院校已成为教学和科研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和重要的组成部们。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实验动物生产供应部门,已成为一个包括教学,科研、生产在内的独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