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FEM1B 促进TRAIL 诱导的HIV 潜伏库细胞ACH-2 的细胞凋亡

      2023, 33(5):1-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1

      摘要 (1497) HTML (0) PDF 4.08 M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FEM1B 对HIV 潜伏库细胞ACH-2 的凋亡影响及作用。 方法 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FEM1B 过表达的ACH-2 细胞株,采用FITC-Annexin-V/7-AAD 染色检测FEM1B 过表达的ACH-2 细胞株的细胞自发凋亡以及TRAIL 作用24 h 后的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用qPCR 检测TRAIL 作用前后细胞上清病毒载量。 结果 FEM1B 过表达的细胞株的细胞自发凋亡没有显著变化,但在TRAIL 作用下,过表达FEM1B 的细胞株的凋亡率显著增加,同时FEM1B 过表达后TRAIL 作用下ACH-2 的上清病毒载量明显上升。 结论 FEM1B 能够促进TRAIL 作用下HIV 潜伏细胞的细胞凋亡和病毒载量。

    • LGALS3BP 3’UTR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及鉴定

      2023, 33(5):8-1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2

      摘要 (1191) HTML (0) PDF 7.29 M (1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构建LGALS3BP(lectin,galactoside-binding,soluble,3 binding protein, LGALS3BP)基因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的野生型及突变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载体并进行鉴定,以备进一步研究miRNA 对LGALS3BP 基因的调控。 方法 Targetscan 软件预测LGALS3BP 3’UTR 上的miRNA 结合位点;以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 基因组DNA 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获得野生型LGALS3BP 基因3’UTR 片段,经双酶切将目的片段定向插入报告基因载体pGL3-Control 中,将克隆好的重组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 感受态细胞进行扩增,采用菌落PCR 及测序监定重组子。设计位点突变型LGALS3BP 3’UTR 扩增引物,以构建的野生型LGALS3BP 3’UTR 重组质粒为模板,采用重叠PCR 及定点突变PCR 技术进行扩增分别构建单独位点及双位点突变型重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 结果 野生型LGALS3BP 3’UTR 重组质粒经菌落PCR 鉴定,可见871 bp 的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表明,插入序列与LGALS3BP 3’UTR 序列完全一致且插入方向正确。Targetscan 软件预测到LGALS3BP 3’UTR 区有两个感兴趣的miRNA 结合位点。突变型LGALS3BP 3’UTR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结果表明,单独位点及双位点突变型重组质粒中均成功引入结合位点突变。 结论 成功构建LGALS3BP 的3’UTR 野生型(pGL3-LGAL-W-3’UTR)、两个单独位点突变型(pGL3-LGAL-M1-3’UTR 和pGL3-LGAL-M2-3’UTR)及双位点突变型(pGL3-LGAL-M-3’UTR)重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为后续研究miRNA 对 LGALS3BP 基因的调控奠定基础。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2023, 33(5):15-23.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3

      摘要 (1083) HTML (0) PDF 6.85 M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高蛋氨酸喂养和5/6 肾摘除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肾病大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 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4 组:假手术组、高蛋氨酸组、单纯肾摘组、复合模型组。分别采用高蛋氨酸饲料喂养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5/6 肾摘除建立慢性肾病模型以及复合两种方法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肾病模型,测定大鼠动脉血压、超声心动图、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观察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的张力变化和p-p85、p-Akt 及p-eNOS(Ser1177)蛋白表达的差异;HE 染色观察肾组织、心肌组织和主动脉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三组模型动脉血压均能够持续性显著升高(P<0. 01),复合模型组的血压明显高于高蛋氨酸组和单纯肾摘组(P<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三组模型心动超声指标LVEDd、LVEDV、LVESV、SV 差异显著(P<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高蛋氨酸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蛋氨酸明显升高(P<0. 01),而单纯肾摘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血清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 05),甘油三脂明显降低(P<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三组模型由血管舒张剂诱导的血管环舒张作用曲线均发生右移,而且复合模型组由乙酰胆碱和硝普钠诱导的Emax 和EC50 较单纯模型组差异显著(P<0. 05);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主动脉组织中p-Akt 及p-eNOS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三种模型动物肾组织、心肌组织和主动脉组织皆出现病理改变,复合模型病理改变更严重。 结论 采用高蛋氨酸喂养和5/6 肾摘除可以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肾病大鼠模型,与单纯模型比较功能和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可应用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肾病的基础研究。

    • 基于UPLC-MS 技术探究糖脂代谢病的血清代谢谱特征

      2023, 33(5):24-35.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4

      摘要 (1341) HTML (0) PDF 4.15 M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旨在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的血清代谢组学谱特征。 方法 分别建立NAFLD、T2D 和AS 小鼠模型,采用液质联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技术分析小鼠血清代谢谱,基于R 语言MetaboAnalystR 包分析数据,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通过非靶向KEGG 富集分析获得差异代谢通路,最后将差异代谢物与血脂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 NAFLD、T2D 和AS 共同拥有48 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亚油酸代谢、磷酸戊糖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组氨酸代谢通路(P<0. 05),且差异代谢物与血脂显著相关。与对照组相比,NAFLD、T2D 和AS 主要个性代谢通路分别为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P=0. 09),半乳糖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和淀粉和蔗糖代谢(P<0. 05),鞘脂代谢和嘧啶代谢(P<0. 05)。三种疾病两两相比,在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P=0. 12)、淀粉和蔗糖代谢(P<0. 01)、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P<0. 05)、酮体的合成与降解(P=0. 06)、鞘脂类代谢(P<0. 05)、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P<0. 05)、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P<0. 05)和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P=0. 12)等通路存在差异。 结论 从代谢组学角度解析了NAFLD、T2D 与AS 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为上述疾病的综合防治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线索。

    • 1 日龄乳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及标准化评估

      2023, 33(5):36-43.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5

      摘要 (1452) HTML (0) PDF 8.56 M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优化新生1 d 乳鼠急性心肌梗死手术细节,建立稳定的模型并进行标准化评估。 方法 出生1 日龄(postnatal 1 day,P1)CD1 小鼠实施三组手术操作:第一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结扎(左心耳缘下方1 mm,宽度为1 mm,结扎深度<0. 5 mm)为标准深度结扎组(standard myocardial infarction,SMI);第二组,LAD 结扎位置和宽度不变,结扎深度>0. 5 mm 为深度结扎组(deep MI,DMI);第三组,只开胸不进行LAD 结扎组为假手术组(Sham)。通过TTC、伊文思蓝-TTC 染色明确LAD 结扎是否成功;术后3、7、14、21、28 d 通过HE 染色和Masson 染色评估P1 小鼠LAD 结扎的心肌组织损伤、纤维化和再生程度;术后28 d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结果 首先详细描述了P1 乳鼠心肌梗死模型构建过程,通过实现LAD 暴露、结扎、术后护理等过程提供了一种稳定再生和高存活率的MI 程序。术后1 d 通过TTC、伊文思蓝-TTC 染色确定了SMI 模型结扎成功,术后28 d 超声心动图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LVEF、LVFS、LVIDd 和LVIDs 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心脏结构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7、14、21、28 d Masson 染色发现,SMI 组心脏组织纤维化面积分别为15. 67%、3. 34%、2. 99%、2. 73%、1. 11%,说明术后28 d 心肌梗死面积几乎完全恢复;DMI 组与SMI 组相比,小鼠存活率降低了35. 71%(SMI 为85. 71%,DMI 为50%),术后28 d 超声结果显示,LVEF、LVFS 分别降低了(17. 25±6. 03)%、(11. 37±4. 06)%,LVIDd、LVIDs 分别升高(0. 46±0. 15)%、(0. 69±0. 20)% (P<0. 05),纤维化面积DMI 组为SMI 组6 倍,说明>0. 5 mm 的深度结扎,心脏无法实现术后28 d 的完全再生修复。 结论 本研究详细描述了1 日龄小鼠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过程,通过TTC、伊文思蓝-TTC 染色、心脏超声,Masson 染色方法评估了术后不同时间点心脏梗死面积、心脏结构、功能以及纤维化程度;同时明确>0. 5 mm 的深度结扎,心脏无法实现术后28 d 的完全修复;本研究为建立稳定可靠的1 日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及手术评估提供了参考数据。

    • 基于IKKβ/ NF-κB 通路探究捏脊疗法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炎症性反应及凋亡的作用

      2023, 33(5):44-51.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6

      摘要 (1510) HTML (0) PDF 3.92 M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捏脊疗法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炎症性反应及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随机选择8 只SPF 级SD 大鼠作为假手术组(雌雄各半),剩余大鼠利用动静力失衡法诱导椎间盘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捏脊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 只,其中捏脊组每日进行捏脊疗法,对照组大鼠每日灌胃美洛昔康片0. 75 mg/ kg,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不作治疗处理,连续28 d。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椎间盘组织病理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椎间盘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 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椎间盘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Caspase-3、B 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2 基因(Bcl2)及Bcl2 相关X 蛋白(Bax)mRNA 相对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Bcl2、IκB 激酶β(IKKβ)、p-IKKβ、NF-κB 抑制蛋白α(IκBα)、p-IκBα、核因子-κBp65(NF-κBp65)及p-p65 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捏脊组及对照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结构均见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髓核组织皱缩,与外部纤维环边界不清,椎间盘病理组织学评分、内部髓核(NP)细胞凋亡率、血清TNF-α、IL-1β 水平、椎间盘组织中TNF-α、IL-1β 蛋白平均光密度值、Caspase-3、Bax mRNA 相对表达量、Cleaved Caspase-3、Bax、p-IKKβ、p-p65 及p-IκBα 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椎间盘组织中Bcl2 mRNA 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捏脊组及对照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结构退化逐渐减轻,椎间盘病理组织学评分、NP 细胞凋亡率、血清TNF-α、IL-1β 水平、椎间盘组织中TNF-α、IL-1β 蛋白平均光密度值、Caspase-3、Bax mRNA 相对表达量、Cleaved Caspase-3、Bax、p-IKKβ、p-p65 及p-IκBα 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椎间盘组织中Bcl2 mRNA 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 05);捏脊组上述指标及因子变化程度不及对照组(P<0. 05)。 结论 捏脊疗法可减轻颈椎病大鼠椎间盘细胞炎症性反应及凋亡,改善椎间盘退变(IDD)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KKβ/ NF-κB 通路有关。

    • 基于VEGF 途径探究丹参素对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对视网膜功能的改善作用机制

      2023, 33(5):52-60.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7

      摘要 (1132) HTML (0) PDF 3.62 M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素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随机选择8 只SPF 级雄性SD 大鼠作为对照组,剩余大鼠左眼利用孟加拉红联合激光光动力法诱导BRVO 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素低(15 mg/ kg)、中(30 mg/ kg)、高剂量组(60 mg/ kg),每组各8 只,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每日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1 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技术观察视网膜静脉结构;耳静脉微循环检测静脉血液流速;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fERG)评估视网膜功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网膜层厚度;HE 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变化;RT-qPCR 技术检测VEGF mRNA 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p-ERK1/2、黏着斑激酶(FAK)、p-FAK、VEGF 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给药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视网膜静脉血流中断、远端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厚度增加,ffERG a 波、b 波振幅降低,耳静脉血液流速降低(P<0. 05);给药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丹参素三个给药组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处再通,视网膜厚度、ffERG a 波、b 波振幅及耳静脉血液流速降低(P<0. 05),视网膜存在不同程度损伤,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结构不完整,神经节细胞层(GCL)细胞数目减少,外核层(ONL)感光细胞层几乎丧失,视网膜组织中VEGF mRNA 及蛋白和HIF1α、p-ERK1/2、p-FAK 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EDF 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素三个给药组大鼠上述指标及因子表达水平均逆转(P<0. 05),视网膜病理损伤逐渐减轻;丹参素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P<0. 05)。 结论 丹参素可减轻RVO 大鼠视网膜组织损伤,促进阻塞静脉微循环恢复并改善视网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 血管生成相关途径的激活有关。

    • 黄芩素对TBHP 诱导小鼠髓核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

      2023, 33(5):61-68.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8

      摘要 (1363) HTML (0) PDF 8.83 M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素(Baicalein,BAI)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ert-Butyl hydroperoxide, TBHP)诱导的小鼠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的影响。 方法 取8 周龄小鼠,体外分离培养髓核细胞,传代至P2~P3 代。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黄芩素组3 组。β 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髓核细胞衰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Ⅱ)、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p53、p16 mRNA 表达。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TNF-α 表达水平。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aggrecan、p53、p16、IL-1β、TNF-α蛋白表达。 结果 TBHP 最佳干预浓度为100 μmol/ L,干预时间4 h;黄芩素最佳干预浓度为1. 0 μg/ mL,干预时间为24 h。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β 半乳糖染色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 05),p53、p16、IL-1β、TNF-α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 05),MMP-3 mRNA 表达显著升高(P<0. 05),MMP-9 mRNA 表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ggrecan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 05),collagen Ⅱ mRNA 表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IL-6 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素组β 半乳糖染色阳性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 05),p53、p16、IL-1β、TNF-α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 05),MMP-3、MMP-9 mRNA 表达显著降低(P<0. 05),aggrecan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 05),collagen Ⅱ mRNA 表达显著升高(P<0. 05),IL-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 05)。 结论 黄芩素能延缓TBHP 诱导的小鼠髓核细胞衰老的进程。

    • 炭疽Pasteur II 株芽孢气溶胶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023, 33(5):69-76.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09

      摘要 (1815) HTML (0) PDF 10.06 M (9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构建炭疽Pasteur II 株芽孢气溶胶感染小鼠模型并评价构建效果。 方法 选取补体成分C5缺乏的B10. D2-Hc0H2d H2-T18c / oSnJ 小鼠,以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炭疽Pasteur II 株芽孢(减毒株),研究感染后的疾病进展、细菌载量、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因子和急性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 小鼠半数致死剂量为5×103 CFU。炭疽芽孢肺部感染小鼠12 h 后就出现多器官转移并引发菌血症;组织病理改变及炎症反应与其他物种(包括兔、非人灵长类及人类)相似;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的C 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P 水平表明小鼠感染后可激发急性炎症反应。 结论 该模型可作为替代性的小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阐明炭疽芽孢杆菌的发病机制和宿主对炭疽芽孢易感性的差异,为炭疽疫苗和治疗药物提供新方法。

    •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与妊娠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3, 33(5):77-8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0

      摘要 (1002) HTML (0) PDF 2.77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对人体细胞的反应,抑制T 细胞炎症活动来调节免疫系统并促进自身免疫耐受。近年来研究发现,PD-1 在调节母胎免疫耐受,维持妊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PD-1 的来源、分布、生物学特点及在正常妊娠中的作用,以及PD-1 表达异常在子痫前期、复发性流产等妊娠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023, 33(5):85-92.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1

      摘要 (1224) HTML (0) PDF 883.70 K (2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绝经期抑郁症(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PMD)是发生在围绝经期,以情感抑郁、焦虑不安、思维迟缓等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疾病。PMD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炎症反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研究表明中医药干预对于PMD 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通过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MD机制研究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抑郁症啮齿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23, 33(5):93-103.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2

      摘要 (1849) HTML (0) PDF 3.07 M (1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常见精神障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抑郁症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抑郁症的疾病表型,帮助人类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抗抑郁药物。尽管既往研究已构建多种抑郁症啮齿动物模型,但现有的单一模型都不能很好地模拟疾病的全貌,复合模型的发展为更全面地解析抑郁症提供了手段以及更高的可靠性,但也存在实际操作复杂、一致性差等问题。因此,为了筛选更符合实验要求的动物模型,本综述回顾了截至2021 年发表的抑郁症啮齿动物模型相关文章,对比了近5 年各模型的使用频率,从抑郁症的病因学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出发,全面汇总了其建模方法、可靠性评价、优缺点对比及现阶段应用情况等,系统地回顾了目前常用的抑郁症啮齿动物模型(包括应激模型、药理学模型、遗传模型、手术损伤模型、复合模型及其他模型)。此外,同时展望了未来抑郁症啮齿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时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可行的抑郁症建模参考、优选方案和创新方向。

    • 与抑郁的抗争:运动介导免疫炎性系统改善抑郁的作用研究

      2023, 33(5):104-111.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3

      摘要 (999) HTML (0) PDF 904.25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抑郁症的高发、频发,使得炎症系统调控抑郁的相关研究成为当前热点。运动作为改善抑郁的重要手段,当前研究证实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家族、TNF-α、TGF-β 等通过影响HPA 轴活性参与调控抑郁中的作用机制,而运动可改善抑郁地发生、发展,但有关炎症系统介导运动改善抑郁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仍需探索。因此,本综述拟从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揭示炎症系统在抑郁中的作用及其在运动改善抑郁中的重要调控作用。这将有助于较为全面理解炎症系统在抑郁发生中的作用,也为研究运动改善抑郁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 FEM1B 的结构与功能及在肿瘤和HIV 感染中的作用

      2023, 33(5):112-11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4

      摘要 (1163) HTML (0) PDF 835.89 K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FEM1B 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FEM1B 是锚定重复蛋白家族的一员,其空间构象中包含7 个串联的模体。FEM1B 能够参与调控包括细胞凋亡、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细胞还原应激和DNA 复制应激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FEM1B 能够促进结直肠癌、人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弥散性大B 细胞淋巴瘤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在非小细胞肺癌中,FEM1B 的表达下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此外,FEM1B 的结构与HIV 调控蛋白Vif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FEM1B 的上述特征可能使其成为癌症治疗和调控HIV 感染的一个新靶点。

    • 烟雾刺激法诱导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2023, 33(5):118-126.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5

      摘要 (945) HTML (0) PDF 913.11 K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呼吸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增加了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烟雾刺激法是临床动物实验中常用于制备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包括香烟烟雾刺激和浓烟烟雾刺激,主要是模仿空气环境污染的致病原理进行动物模型的制备。通过在动物模型上实施药物干预,是研发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减轻疾病症状药物的关键。当前阶段,中药或中医外治对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构建出与临床呼吸系统疾病重现性好、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对于防治和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尤为重要。该文主要从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呼吸系统造成的危害入手,阐述烟雾刺激法的致病机制以及动物模型制备要素和方法,并分析烟雾刺激法构建的动物模型在中药和中医外治当中的应用,为构建更加合理的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及中医新疗法和新药物的出现奠定基础。

    • 滋养层细胞在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中的研究进展

      2023, 33(5):127-133.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6

      摘要 (1220) HTML (0) PDF 850.98 K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是妊娠期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母胎界面微环境失衡、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阻有关。滋养层细胞是母胎界面微环境的最外层,其增殖、迁移及侵袭与正常妊娠密切相关,在免疫耐受与调节、子宫螺旋动脉重塑、维持母胎界面微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滋养层细胞已经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研究主线,研究发现其在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滋养层细胞在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于文献数据库的药物诱导的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3, 33(5):134-14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7

      摘要 (1691) HTML (0) PDF 5.70 M (5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建立良好的抑郁症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抗抑郁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抑郁症动物模型中,药物诱导抑郁动物模型因操作简便、节省时间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系统查阅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 两大数据库,对自建库起至2021 年7 月1 日以来关于药物诱导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综述了六种常用的药物诱导抑郁动物模型的使用频次、造模动物选择、药物注射剂量和注射方式、模型的评价指标以及优缺点等方面,以期为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及其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023, 33(5):145-152.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5. 018

      摘要 (1171) HTML (0) PDF 893.10 K (2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阐述其病理机制,为实验药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 等数据库有关ADHD 的研究,系统总结ADHD 动物模型的原理、特点及研究进展,指明其优劣;回顾ADHD 细胞模型的研究现状;阐述ADHD的病理机制。ADHD 动物模型可分为遗传模型(杂交鼠系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和非遗传模型(化学诱导模型、环境诱导模型)两大类,各种模型的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及预测效度各有侧重,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ADHD 最常用的细胞系包括神经元细胞系和非神经元细胞系,但其研究相对不足;ADHD 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神经递质失调、神经炎症、神经能量受损。SHR 是最为理想的动物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ADHD 的症状,并对神经兴奋药物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度;SH-SY5Y 细胞可表现出ADHD 的多巴胺能表型,是评估细胞活力和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体内外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失调,尤其是多巴胺缺陷假说是ADHD 的核心发病机制。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